

2020.12.19——22
D-TALK#15
线上论坛Online Forum
bilibili 直播号
22495093
让生命胜出!
In the Name of Savoir Vivre
让生命胜出!
In the Name of Savoir Vivre
让生命胜出!
In the Name of Savoir Vivre
今年的D-TALK论坛的主题“让生命胜出(In the Name of Savoir Vivre)” 取自在2020年刚故去的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对于我们当代技术生活和人类世境况的系列反思。
通过在这里庆祝他的发光的一生,让我们接通过他的号召,在活、做、思的知识的引领下,去建设一个真正的智能社会,以积极的集体技术生活,去淬激设计和艺术,为当前的设计和艺术工作找到更远大的坐标。
在2020年的为期4天的华·美术馆年度论坛D-TALK#15中,我们将邀请18位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思想家、实践家来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反思与能量,为设计界、艺术界和观众提供思想和实践的养料。
DAY4
> 2020-12-22 19:00-21:45
*参与者准时入场,可在弹幕区提问
社会性设计与生物圈共生
Social Design and Biospheric Symbiosis
本次D-TALK中,社会性设计被放进人类世、生物圈共生这样的广阔背景中来被讨论。今天宏观的社会性设计必须面对生物圈的加速变成技术圈这一现实,并须同时为微观的公共设计提供丰沃的土壤,使后者去成为皮肤式(epidermal)设计。它正要求设计师拿出总体设计、堆栈式设计、生物圈设计的眼光;不光创造,而且还应该促成旧与新、里与外之间的共生。
此单元我们将和来自不同领域、以「社会性设计」为主导思想的设计师、艺术家共同探讨他们的和我们的前沿实践。
19:00
开场
19:05
何志森
/ 菜市场美术馆
19:30
Andrea Bandoni
/ 关怀设计
19:55
José de la O
/ 批判性设计:反思社会的工具
20:20
黄孙权
/ 此城非树:建筑当代网络社会
20:45
Ezio Manzini
/ 社会创新设计之经验与观点
21:10
讨论回答
19:05 何志森
/ 菜市场美术馆
很多人喜欢把社区美化工程称之为“社区营造”,几个社区居民和设计师一起工作叫“参与式设计”或“社会设计”,让中产阶级群体一起集体自嗨说成是修复“人与人的关联”。今天,这些美丽的社造词语正在沦落为社区士绅化的帮凶。
在此背景下,何志森与其所在的扉美术馆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发起了一个叫“菜市场美术馆”的社区营造项目。自2018年起,他带领18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来到与美术馆一墙之隔的菜市场,和40多位摊贩一起生活和工作,观察记录摊贩们的真实需求,挖掘他们不被人知的故事,最后在菜市场里和他们一起完成创作。和今天被资本与权利主导的社区改造模式不一样的是,这个设造项目没有把菜市场改造成一个网红打卡空间,而是通过一系列非常微弱的介入甚至是不造物的方式来重新构建城市底层百姓生而为人的尊严和自信,在此基础上唤醒大众日益消逝的集体性和对公共空间的主导意识,并将之转化为今天中国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何志森
策展人,建筑师,扉美术馆馆长
何志森是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扉美术馆馆长、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兼职教授、2017年深圳香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分策展人、2019年韩国建筑双年展参展建筑师、2019年深圳香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参展建筑师、2021年威尼斯双年展参展建筑师,曾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何志森目前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WORKS

深港双年展“超级乱糟糟”mapping工作坊,2017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菜市场美术馆”mapping工作坊,2018

韩国双年展“渐进式都市主义”工作坊,2019
19:30 Andrea Bandoni
/ 关怀设计
设计应注重照顾人们的偏好和创造记忆点,而非仅仅以此牟利;设计应加强社区间和邻里间的关系,求同存异,聚拢人心;设计也应关怀我们的地球,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和保护大自然。设计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参与重塑我们所身处的世界。

Andrea Bandoni
概念设计师,教育家
Andrea Bandoni,巴西的设计师和教育家,热衷于可持续发展及创意设计,毕业于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目前在芬兰阿尔托大学担任驻地设计师。
Bandoni认为设计应基于并衍生于如今业已饱和的世界,成为环境和社会变革的创新力量;设计也需激发辩证思考,帮助社会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对于设计,她擅于多点切入,依据跨学科研究和亲手实验提出设计方法。从她的作品中总是能感受到她对自然和人类知识的尊敬。
Bandon的作品曾于巴西、荷兰、法国、意大利、瑞士、英国和中国等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展出或纳为藏品,也曾于多册书籍杂志上刊登报道。2012年,班多尼荣获英国文化协会青年创意企业家称号。
WORKS


《森林出品》,2012-2020
https://www.objectsoftheforest.com/


《城市改造师》,2015-2016
https://urbanxchanger.com/eng
19:55 José de la O
/ 批判性设计:反思社会的工具
在此次分享中,我们将介绍如何依托批判性设计作为工具手段,对社会的不同面进行反思。我们将从多个角度阐释如何运用批判性设计路径来提高人们的意识,提醒人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经济制度下的潜在威胁,预测可能的文化现象,并深入理解自身所处的文化。我们将结合过往的实际案例,具体展现批判性设计和思辨设计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生活。
对我们而言,批判性设计思辨设计的运用并不是启发受众的唯一方式。因为,就个人而言,这类设计是深入了解周遭社会现象、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设计实践,从而进一步激发思考的实践路径。

José de la O
设计师,墨西哥创意设计工作室delaO创始人
José毕业于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获硕士学位,后创立delaO设计工作室。他的设计遵循认识论路径,聚焦设计在社会中作用,并热衷于设想科技在未来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身为墨西哥蒙特雷理工学院建筑艺术设计系的教师,José积极投身于学生知识和设计素养的培养,并邀请诸多机构参与学术课程合作,其中包括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宜家智能家居、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等。
在产品设计方面,José也曾与多家本土和跨国企业合作,例如荷兰飞利浦设计中心、丹麦Mater Design以及日本未来创新,参与设计过灯具、家具及家居用品,也一直活跃在先进工业设计领域。
除此之外,José也是全景合作设计社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及现役成员,负责运营旗下以设计为驱动的文化项目——“摇摆吧,椅子”。他也是独立设计师品牌delaO.shop的创始人,并担任西班牙语设计播客“超越语境”的制作人。
José的作品曾在众多展览和博物馆展出,包括米兰设计展、荷兰设计周、纽约The Future Perfect画廊、台北设计馆、上海玻璃博物馆、德国汉堡艺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柏林装饰艺术博物馆和墨西哥城现代艺术博物馆。
delaO设计工作室
delaO设计工作室是一家屡获嘉奖的创意设计机构,2010年创立于荷兰埃因霍温,后迁址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delaO工作室专注于以设计为驱动的研究探索,旨在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建立深层次的客源关系。工作室已与多家有意拓展墨西哥市场的跨国企业合作,协助企业实现使命和愿景的本土化。作为跨国公司的文化使者,delaO始终致力于帮助企业凝聚人心,用艺术、设计和创意装饰人们的生活。
WORKS



《新式西语键盘》,2017

《物言网》,2018
滑动查看更多
《坎比亚舞曲机器人》,2019
20:20 黄孙权
/ 此城非树:建筑当代网络社会
此城非树乃是六零年代著名的数学家、建筑学者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知名著作,强烈批判了现代主义下的建筑与规划的意识形态。树状规划设计的实践,往往是历史上大规划灾难(Peter Hall语)的根本原因。如今,我们从工业时代的成年进入到网络社会的童年,面临更为严密的由上而下的树状控制系统,云数据、堆栈、平台资本主义、全球独角兽公司成功之原因恰恰好是反网络的,是反拓墣的,它为了隔离与制造回音室而设计,它掌握并非同步化时间空间,它碎裂世界却表现出同一性,它以集中化与集权方式的算法让我们以为自由了,我们便可日夜为其工作,甚至连唯一逃离控制的睡眠都被剥夺了。
我们居住在连通的电子鸟巢中无法仰望天空。如今,接近城市的权利(Right to the city)必得先从建造差异的网络(Right to the differences)开始,开源运动、网格化网络、社区网络(CNs)、平台合作主义、加密主义者正开始在地与全球的反击,这是当代网络社会最重要的建筑计划,这个计划,将是物理空间也是流动空间的夺权计划。


《此城非树》,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著

黄孙权
建筑学者,艺术家,策展人
策展人,建筑学者,艺术行动者。台湾大学建筑工学博士。研究领域含括建筑都市理论、媒体、社会艺术与网络文化。创办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另类文化刊物《破周报》,以及全球独立媒体中心120个城市网络(indymedia.org)之一的独立媒体中心(台北)。策划与参加多项国际展览,主持过建筑保存、社区营造、中央与地方层级的文化长期发展规划案等项目。现正进行的研究计划包含了亚洲田野计划─诸众之貌,亚洲平台合作主义,每年举办的网络社会年会与文艺黑客松、以及中国电商社会淘宝村、乡建中的中国农村等长期研究项目等。现为中国美院客座教授,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空间生产与乡土实践研究方向导师。代表成果:纪录片《我们家在康乐里》,专著《绿色推土机》、《无地之爱─在田野与社会中的田野》、《除非寻找美丽》、《建筑与乌拖邦》等。
WORKS
“无地之爱:黄孙权个展”,2014
20:45 Ezio Manzini
/ 社会创新设计之经验与观点
1、十五年前,设计领域的社会创新风向初现端倪,并在这十五年间形成了席卷全社会的大浪潮。最开始只是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有志之士发起了一系列草根倡议,他们通过协同合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随后,这些方案催生了社会企业、制度变革、措施完善和政策革新。这一切的改变都归功于协同设计,使不同社会行动者的合力得以充分发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也逐渐渗透不同行动者的生活,滋养他们的灵感,培养个人的技术能力。
2、此间,世界亦发生了巨大变化。十五年前鲜有人察觉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当今社会已是切实可见、人人皆知。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更使全球环境愈加变化莫测。当今局势下,社会创新的新趋势表现在更加注重加强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结,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地方社区。热衷于此的人们将社会维度和生态维度首次结合起来,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关怀”以及人与日常所需间的“亲近关系”融入其中。
3、关怀和亲近关系在当前的社会创新领域已十分普遍。而在社会创新的新阶段,关怀和亲近关系更将凸显其核心地位:当今社会所信奉的是以专业化为基础实现社会效率的提高,进而对各功能进行社会化和空间化分割。但这样的社会正在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将是正在兴起的邻近关系和世界主义。在此过程中,今时今日仍广泛运用于功能分割、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科技也应顺势而变,转向以拉近人与人距离为己任。设计也应参与到此变革之中,灵活合理地运用协同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想法、创意和技巧,促进如今以远程和分割为特色的社会向基于亲近关系和关怀的社会转型。

Ezio Manzini
米兰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创始人
过去三十年多年间,埃佐·曼奇尼一直专注于可持续设计领域的研究工作,直到近几年他的研究兴趣才开始聚焦作为可持续变革主要驱动力的社会创新。由此他创立了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为各地设计学院构筑起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的全球网络平台。
曼奇尼除了是米兰理工大学的名誉教授,在过去十年间还担任了国际上多个设计学院的客座教授,包括巴塞罗那埃利萨瓦设计与工程学院、同济大学、江南大学、伦敦艺术大学、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和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
曼奇尼近年出版的著作包括《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5)及《日常的政治》(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2019)。
*https://www.desisnetwork.org/
WORKS

《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特邀策划人 / 学术主持
陆兴华 Lu Xinghua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哲学、技术哲学和城市哲学。著有《人类世与平台城市:城市哲学1》(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艺术展示导论》(2019年)、《艺术-政治的未来》(2017年)等。
让生命胜出
In the Name of Savoir Vivre
让生命胜出
In the Name of Savoir Vivre
让生命胜出!
In the Name of Savoir Vivre
让生命胜出
In the Name of Savoir Vivre
!!!
主办 _华·美术馆
支持 _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 _打边炉
视觉设计 _yaodejn
!!!
D-TALK#15 | DAY1 智能设计与未来居住方式
D-TALK#15 | DAY2 积极的技术生活
D-TALK#15 | DAY3 国际当代艺术新轨道
十五年前,设计领域的社会创新风向初现端倪,并在这十五年间形成了席卷全社会的大浪潮。最开始只是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有志之士发起了一系列草根倡议,他们通过协同合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随后,这些方案催生了社会企业、制度变革、措施完善和政策革新。这一切的改变都归功于协同设计,使不同社会行动者的合力得以充分发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也逐渐渗透不同行动者的生活,滋养他们的灵感,培养个人的技术能力。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