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合美术馆、中电光谷联合主办,湖北美术馆、正负零艺术机构共同协办的“楔子:傅中望”已于2020年10月16日在合美术馆开幕,展览对艺术家傅中望近年的艺术创作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研究。
合美术馆此次邀请了众多知名批评家,于开幕式当天上午召开研讨会,研讨会发言内容将陆续推出,以下为部分批评家发言摘要内容:
何桂彦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傅中望:赋予传统结构内涵的文化匠人
以雕塑史的美术系统线索作参照,我认为傅中望第一阶段的意义在于语言的现代性转化。新潮美术在形式和语言层面诞生过几条线索,即谷文达、徐冰、黄永砯、傅老师等人的创作,傅中望的创作线索来自对传统民间形式的转化,其作品集中显现在90年代初,并在后续中国当代雕塑发展史上建立很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但意义和价值都尚待挖掘。
夏可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楔子以物质形态开启哲学智慧
楔子是一种没有变成哲学的中国智慧,它存在于当代艺术家灵巧的手中和敏锐的感受力中,并在其具体形态得到激活时获得生命力。“楔子”展览的当代性体现在哲学观念的表达与艺术事件的呈现上。从存在论和本体论的哲学角度思考,中国艺术倘若没有哲学结构原理将不会在世界上立足,而哲学表达不强调主体、客体的内在联系,而是一种中性的、域外的游离关系。楔子是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其中吊诡的逻辑实质上是一种余化,中国人讲究残余的、多余的、独特的逻辑建构,“楔子”作为外在物件打入内部重构关系,以一种膨胀的“破坏力”插入并巧妙地加强整体结构,所以它即代表外在性也更具内在性;并且以一种重建的、新的可能性的方式出现在无处不在的缝隙中。
梁克刚
策展人、艺术家
傅老师作为较早地意识到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进行现当代转化工作的艺术家之一,在80年代,部分艺术家直接照搬西方200多年现代艺术历程的模式,并不注重自身艺术积累,因此他们只习惯于在艺术或美术史范畴里工作。但傅老师一直有着渴望走出艺术圈的动力,他用楔子的方式去工作并介入艺术创作当中,他在湖北美术馆开创性的这十年,像楔子一样钉进了体制内。如果没有傅老师,我认为现当代艺术在今天不会形成如此健康、重要、顺畅、丰厚、扎实的结构。建立构成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同时傅老师的开拓工作也是十分艰辛。
严长元
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
第一,套用新冠病毒的说法,我们与其关注楔子,不如关注它背后的意义——即楔子所支撑的物体、保持的环境以及它的一种破坏或维持的关系,与整体生态的关。在整体环境下,这些都是互相赋予的意义。
第二,傅老师的“楔子”是一种语言代码。“楔子”有不同的形状、尺寸、大小、材质,实际上它是有形的,换一种思路理解,它是无形的、无限的,观念背后的精神有无限可能性。正如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一样,未来世界的未知性无限扩大,楔子提醒我们,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能做什么?楔子以它的努力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不断地尝试与弥补。傅老师的楔子艺术仍处于发散过程中,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当代社会处于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傅老师的创作历程也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其时代印记非常明显。从他所钟爱的材质或是榫卯到楔子的转换来看,展览体现了艺术家与文化自信结合后的闪光点。无论是材质还是它表达的意义,展览更多体现了一种宽容、坚韧、从容、淡定、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从媒体角度来看,他是一位对中国美术馆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并坚持艺术探索的馆长、艺术家。刚才其他批评家提到了内卷化倾向,我认为在不可回避的现实面前,我们特别需要一种像傅老师的楔子精神,楔子的以小博大、不同时空转化的特性实则是傅中望对社会艺术、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诘问,而楔子的低调、平和、随心随性、谦卑的本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傅中望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艺术表达及待人接物的方式,同时也是他感受生命中呈现释放的方式。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