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又作昌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
吴昌硕篆刻章法的特点,是由他的书体、字法、笔法、边格等多方面综合融会而成,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新的熔铸。以他的书体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杂”之规矩,而将大小篆或汉篆隶书等综合利用,并能使之统一。这种相反相成的矛盾转化,恰好变成了吴昌硕个人篆刻风格的特点之一,给观赏者留下了难忘的鲜明印象。吴昌硕篆刻个人风格的形成,不仅是某一方面的特殊突破,而是在许多环节、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创造,才可能使这种风格更臻成熟与完善。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是一处充满生机、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形式美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深入开采,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西泠名家篆刻及其章法等相关知识。

对立统一是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艺术的构成,都由许多对立的因素,如大小、方圆、长短等等加以统一组建而成。对立矛盾的双方,也潜伏着对立面的转化因素。章法构成时,应有利地使用对方潜伏的转换因素,使之转换而统一。如方与圆,虽对立,但对方也存在着转换的因子,即方中有圆,圆中也藏有方,相互渗透,即可统一。一方印中,外形、字形、点画都是方的,就易于呆板,若在方中渗入某些圆或弧的因素,即可化板为活。方与圆属章法外在易见之形,易于理解和处理,若遇较为内在的“巧与拙”这类矛盾的因素,也应认识与掌握好,使之巧中藏拙,拙中寓巧,巧与拙相斥相生,则更添佳趣。
吴昌硕在章法的构成中,是一位善于应用对立统一原则的大家。而且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较之一般篆刻家,有许多高超之处。仅以印中“轻与重”这一对立关系而言,他就表现出许多独特创造。历来印人刻朱文印,多是细文细边,为元朱文一路或汉朱文一路;或是细文厚边,即古玺朱文一路。但缶翁却一反常规,其朱文多用粗重之线,因易板滞,此乃一般印人所忌用,而他运用时,以大的空白与粗文点画加以对比调剂,或用残损之法,使之粗中有细(粗中有小白点、小断残处)而变成灵动。学习者在具体运用中,也应根据这个总的构成原则,与印中之字的多少、每字笔画的简繁、字与字之间的轻重排列、行与行之间的轻重关系的协调处理而定,务必使全印每行、每字、每个点画之间,轻重平衡而统一,谐调而完美。
上一期讲了吴昌硕在处理对立统一关系时常见的三种方式,下面就吴昌硕在处理对立统一关系时常见的几种方式的另外三种,分别以图例释明。
方圆相合
如“瓦盦”是方(印外形)中有圆(印中字之笔画),而字中结字亦存方中有圆(如“盦”字结体为方,转角处带圆笔),圆中有方(如“瓦”字笔画为圆,但中部结字圆中带方意),故能方圆相合,具有结字与用笔之丰富性与趣味性。
瓦盦
“雄甲辰”印中以“雄”字圆笔较多,“甲辰”二字以方笔为多,构成对比,但细审之,在结字与用笔中,皆存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故能整体统一。
雄甲辰
“虞中皇”中,“中”与“皇”上部结合为圆,“虞”字之“吴”部结字用笔同为圆,构成印中方圆的并排对比及对角呼应,因而全印字间与字中皆有对立而统一。
虞中皇
“樊家穀”亦是在基本方形体中,偶有一二圆笔藏其中,并与字中其他笔画构成方圆对比;又与全印分散各处之圆笔相互呼应而组合成一种有疏有密、有方有圆的章法。
樊家穀
“王懿荣印”一印,字为横平竖直的方形结体,而其中“懿”字之“恣”部、“印”字之“爪”部,各有圆笔掺杂其中,使得方中藏圆,且两字之圆处与不较明显的“荣”字下部转角处的微圆笔意,构成全印圆笔的照应关系。其余四字皆有方笔,亦相呼应。故全印方圆结合,稳重活泼。
王懿荣印
“鸣鹤”印仅二字,亦属方形,字方正,以横平竖直笔画为主,然其中各有一二小圆笔意,顿使全印章法由平板变为生动。
欹正相生
“溪南老人”一印中的“人”字一斜笔,在全印中十分出跳,为配合此一欹斜之笔,故以“溪”字中之“爪”部、“南”字中两斜点,与之相呼应,因而使主斜笔不显突出孤立了。
溪南老人
“野西”之右一长弧斜笔,在印中亦感突兀,但在“西”字“囱”内,藏有三斜笔,尤其是左上至右下的长斜,更与其构成对照关系而相反相成。
野西
“铁斋外史”中“外”之“夕”部欹笔与“卜”部之正笔相冲相生,同时又与印中其他斜笔构成章法上的呼应。
铁斋外史
“行道有福”中的“行”字,其下部两斜笔,对称且对立,然又有变化,使字结构均衡而显平衡,故能统一。“有”字斜“月”与“又”部的微斜竖构成力的均衡,故亦能统一。“道”“福”二字多属正,有安定作用,恰与上述斜笔相衬相成。
行道有福
“野霍老人”一印,“人”字两欹笔相靠相衬,相助而稳,而“野”“老”两字中各有一二斜笔与之呼应,故能使全印平中出奇,跃然醒目。
野霍老人
“五百造象之臧”六字印基本平正,然“五”“象”“臧”各字中又有一至数笔欹笔,得以在平整中显变化。全印欹笔分布各有多少、长短,及不同程度的欹斜角度,因而使全印在平正中有虚实,有变化。
疏密相衬
疏与密是一组相对矛盾,时有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目的是增强对比,而对比仅是一个方面,还可相互调剂,相互陪衬。注意在疏密对比时,应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相济,奇趣乃出。
“李芝檵盦”一印即可见密中有疏,疏中有密。疏中密,用以收气;密中疏,用以透气。可收可透,方可气场贯串,增其灵动感。
李芝檵盦
“心陶书屋”与“葱石父聚士庼”两印亦是在密处留有小空小疏,成为大空处的陪衬,并与之呼应,造成疏密处的节奏感,以增强全印的生动性。
心陶书屋
葱石父聚士庼
“月湖草堂”一印,疏密调子比较单纯,仅将“湖”“堂”二字上中部加密,似形成不可通风之感;“月”“草”二字笔画少,尽使其疏,并在上部略密,以与下部紧密处相照应。其下大空处,又与“湖”“堂”下部小空块相呼应,构成单纯而不单调、简约而不简单的章法。
月湖草堂
“虚素”与“师趛楼”二印之共同特点:一是两字合一整体,中上部共同构建成密段,两端为疏白之处,以成呼应;二是两印在较密实和厚边栏处,均施以较小残损之刀笔,以求密实中有疏虚,疏空中更疏空,故全印疏密对比强烈而不乏统一,更增灵动。
虚素
师趛楼
责任编辑:高佳晨、何涛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