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让我们快乐,2019


不具有绘画意识的“绘画”,是现有科技基础上人的基础欲望的习惯性实现,跟孩童随意涂写无本质区别,似乎有着成年人的意识自觉,但似乎又是一种幻觉,被信息以及科技裹挟的个人,如何逃脱系统的强权,是我们必须珍视的出口。
02《共同劳作:番薯公路》


共同劳作:番薯公路,2018

03《主板育苗实验》

橘子树和通风口,2017

日常摄影,2020
土地,是个人经验入口,不日常,但深远。
04《七颗星之一》



宝贝,2017
扫地机器人如月亮如星星,降落人间,北斗七星、如来神掌、乾坤大挪移、哈利路雅百货收快递。
05《硬盘珍珠蚌》

硬盘珍珠蚌,2017




06《向补墙工人学习绘画》

向补墙工人学习绘画,2017
WiFi诗选:一路上有你,2019
晒代码,2019
07《爱的信号》
爱的信号,2017
绘:将截图的转换成绘画的,激发作者去绘制截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文:这是对理性和技术的一次感性临摹,源于最初对“家”的临摹。
绘:你认为这种临摹是感性的?
文:屏幕是技术的实现,是材质是工艺是精准是效率,相对于手工,更趋于理性。
文:“这是对理性和技术的一次感性临摹”是对屏幕而言。对“家”的临摹,更多出于个人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忆。
绘:代码是理性还是感性的?
文:代码,理性和感性可以共存,这个也体现在砖块、玻璃、钢筋、水泥的建筑中。
临摹祖父手写对联中的“家”字
08《回家的密码》


寄居计划(上),2009-2010
09《两个距离很近的无线网络信号》

两个距离很近的无线网络信号,2016

山顶小屋,2019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开幕表演,2020

2010年冬天,2010
身体是信息的载体,WiFi信号和A4纸也是,都是关于沟通的,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从未缺席,特别是现在身体与设备的高度结合,未来甚至趋于一体化,沟通渠道的增多势必导致身体沟通的弱化乃至退化,这时的身体是作为载体和象征存在的。
绘:
就是说身体被去媒介中心化了?
文:
工具的出现和升级是以身体去中心化为前提的,这里的身体是指与生俱来的完整肉体。工具是意识的延伸,等意识脱离了肉体,身体的概念就此终结,全义体的躯壳会有另一个名词来指代。
10《数据星空》



数据很理智,星空很抒情,这一发现很职业。
Wi-Fi 即绘画,绘画即消息?
About the project
The Wi-Fi is The Painting the Painting is The Message
项目《绘画即消息》的第一回《Wi-Fi 即绘画》邀请文皆俊杰来制作和展示一个似乎是直接关于“绘画”的项目。这些绘画是什么?是关于什么的?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是如此轻车熟路,对比起来,当我们在公共场所迫不及待地搜索Wi-Fi信号,当各种Wi-Fi出现在我们智能手机的屏幕上的时候,我们通常并不会去问类似的问题。让问题更加复杂诡异的是:我们或者会去想她或他发给我啥微信,是什么意思,这条推送是关于什么的,值不值得看……但是我们可能并不会去问这些Wi- Fi是什么,是关于什么的。
《绘画即消息》这个小序列项目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消息?套用一句曾经流行的话,我们是想试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当我们讨论绘画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这个问题难道不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我们难道不是在讨论绘画嘛!” 抛开这一行话的本来语境和意义(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和确定它原来的语境和意思。)大家都知道这里的问的是:在今天,当我们讨论绘画的时候,我们在讨论的是藏匿在绘画背后的什么东西呢?“再深入一点,甚至是藏匿在我们在讨论(什么)背后的东西。” 背后是什么呢?背后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仅仅从媒介意义来说就可以试着提出这样的一个不断退隐的序列:画的内容-颜料+画布+画框+展墙-上述材料的生产制造工艺、生产关系和社会和艺术知识生产-…… 不错,我们用这一流行句法说明了我们这一小项目序列关注的一种可能:不断逃逸开我们的作为媒介的绘画,从另一个著名的概念的语言结构来说(“媒介即讯息“),就是”绘画即消息”。
不错,我们在这里套用的是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媒介揣测“理论和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理论的经典名言“媒介即信息”,我们将之视为我们项目借以出发的,原初的理论部分——作为理论的媒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AMNUA数字展厅;
为保证流畅体验,建议在wifi环境中观看;
投稿信箱:amnuamedia@163.com;
文章版权归AMNUA视野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