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粒二象性
双钢琴与打击乐重奏《春之祭》
LE SACRE DU PRINTEMPS
Two Pianos and Percussion
今晚首演
时间|Date & Time
2021/1/19(周二Tue.)19:30
地点|Venue
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Shanghai Grand Theatre · Lyric Theatre
票价|Tickets
¥80/160/280/380/480
演奏 | Performed by
钢琴:安天旭、葛灏
Piano: An Tianxu, Ge Hao
打击乐:付艺霏、张立德
Percussion: Fu Yifei, Lider Chang
曲目 | Programme
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K448(第一乐章,改编版)
Mozart: Sonata for Two Pianos in D major, K. 448 (The First Movement)
Trad. Arr. Vassilena Serafimova & Thomas Enhco
圣-桑:骷髅之舞(改编版)
Saint-Saëns: Danse macabre, Op. 40
Trad. Arr. Adélaïde Ferrière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双钢琴与打击乐改编版)
Stravinsky: Le Sacre du printemps (Arranged for Two Pianos and Percussion based on the Piano Version)
*****曲目、艺术家及时长信息或有变动,请以现场演出为准*****
*****All information on programme, artists and dur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
Le Sacre du printemps
Stravinsky

上周六下午,钢琴家安天旭、打击乐演奏家付艺霏、张立德在朵云书院·戏剧店,和观众分享了双钢琴与打击乐版本的《春之祭》创作灵感,并带领观众领略了一场新奇的音乐实验。
许多人也许非常好奇,
为何看似区别很大的钢琴与打击乐会走到一起?
事实上,上世纪30年代,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已经创作出双钢琴与双打击乐奏鸣曲了。(付艺霏)
而早在18世纪,贝多芬已经在《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尝试了钢琴与定音鼓这件打击乐器的对话。(张立德)
以节奏难度著称的《春之祭》,
对于钢琴这件擅长演奏旋律的乐器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在作品的后半部分,斯特拉文斯基运用了许多复合式节奏,几乎每一个小节的节拍和拍点都在进行变化,对于钢琴家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安天旭)
这样看似奇奇怪怪
又让演奏家十分头疼的作品
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斯特拉文斯基 / 春之祭

《春之祭》如今已被广泛看作现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源头,因为1913年5月29日作为舞剧首演时,它那反传统的粗暴和声与节奏引发了观众的骚动和抗议。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尼金斯基的编舞才是抗议的主要对象,而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发展历程看,《春之祭》也许更适合作为一个阶段的终结,而非开端。
斯特拉文斯基师从“五人团”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他在事业之初延续的是“五人团”主张的浪漫派俄罗斯民俗风格,《火鸟》和《彼得鲁什卡》都取材于民间故事,音乐上则为了配合情节而越来越准确、细致。从这个角度看,《春之祭》只是更进了一步:它取材于远古俄罗斯的献祭仪式。
作曲家请来一位民俗学家设计布景,共同设定剧情:冰雪消融、春天来临之际,一位少女被选中献给大地,跳舞至死。这种“史前的”剧情,自然不可能用“文明的”音乐来表现。
实际上,《春之祭》的大部分音乐素材都有民间音乐风格。虽然作曲家声称只有开头的旋律来自立陶宛民歌,但实际上有不少都是对民歌的直接或间接的引用。
造成“现代”效果的是它们不加修饰的直接叠加和冲撞,以及部分段落强劲而纯粹又非常复杂的节奏。要知道,在礼教森严的当时,节奏和舞曲是不上台面的。
100多年之后的今天,《春之祭》不再惊世骇俗,但它的强劲动力和毫不虚饰的表达依然能触及甚至冲击我们身体的最深处。
除了为艺术界投下巨石的《春之祭》
这场音乐会还“邀请”了
会跳舞的骷髅☠️
圣-桑 / 骷髅之舞

因为《骷髅之舞》和《动物狂欢节》,圣-桑仿佛成了一个动画片作曲家。但实际上,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在被大歌剧和德国音乐霸占的法国舞台上复兴了法国自己的器乐传统,并为之撑起半边天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又因为他在《春之祭》首演时对其大加嘲讽的故事太过出名(这并非真事,圣-桑没有观看首演),他被贴上了保守的标签。
事实上,圣-桑并不保守,他在年轻时是李斯特一脉德国新音乐的拥趸,《骷髅之舞》这首脍炙人口的交响诗就是证明。
圣-桑擅长以精准的笔法刻画情绪、表现形象并以简洁的技法打造清明的曲式;同时,他还善于在音乐中旁征博引,以表达言外之意。《骷髅之舞》虽仅7分钟长,却有上述所有特点。
作品灵感来自一个传说:死神会在万圣节的午夜现身,把坟墓里的骷髅叫起来跳舞,死神自己则演奏小提琴,一直舞到清晨鸡鸣时分才回到墓里。圣-桑的音乐,开头就是12声钟鸣。接着,小提琴独奏亮相,拉着被称为“音乐中的恶魔”的三全音。长笛和弦乐分别奏出一个主题;赋格段让气氛空前紧张,圣-桑此时引用了具有死亡意味的中世纪素歌“末日经”。音乐始终保持三拍子的前进动力,舞到高潮时戛然而止。双簧管啼晓后,死神又恋恋不舍地独奏了一段,音乐结束。
以及莫扎特唯一为学生粉丝
创作的双钢琴奏鸣曲
当它变成钢琴与打击乐又会有什么不同?
莫扎特 / 双钢琴奏鸣曲K448

莫扎特为双人创作的钢琴作品多为四手联弹,大部分是少年时期为他自己和姐姐的音乐会而写的。双钢琴作品不多,其中,他唯一的这首双钢琴奏鸣曲是为他和一个学生的演出而写的。
1781年,约瑟法·芭芭拉·奥恩海默(Josepha Barbara Auernhammer)从莫扎特的父亲门下转到了他这里。据说这个比莫扎特小两岁的姑娘爱上了他,而莫扎特却觉得她很讨厌,“但琴弹得不错,虽然不够精致,少了点歌唱性”。
在1781和1782年,两人合作了几场音乐会,上演的曲目包括这首双钢琴奏鸣曲和莫扎特数年前创作的双钢琴协奏曲,得到好评。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两位演奏者以同样的音乐强势开场。第一钢琴随后奏出主题,第二钢琴应和。第二主题则反之,第二钢琴先呈现。短小的展开部则引入了新的主题。整个乐章里,两人优雅而流畅地竞争、对话、协作,仿佛融为一体,不认真聆听甚至可能难以区分开来。因此,改编成钢琴和马琳巴琴的二重奏,除了带来不一样的音色,也更能突显声部之间的关系,感受莫扎特举重若轻的精心安排。
责编 菲儿 | 导赏文字 杨宁|视觉设计 好好 | 摄影 邵小猪|执编 Lotus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