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渡认为,现代诗歌在浪漫主义之后逐渐形成说“不”的传统,这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批判力量。而当下,他更希望诗人能够恢复肯定的力量,给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东西。在西渡这里,诗歌和诗人身份始终保持了神圣的位置。他认为诗是一种幸福的文体,任何其他文体都难有与写诗强度相等的幸福体验。“诗的好处在于它永远不会成为必需品,写诗给我带来一种安宁的幸福,我对诗歌的感激正在于此。”主持人张桃洲认为,“西渡在一个枯燥的环境里持续工作了30多年,但他诗歌的产量和质量都非常高,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左:诗人西渡 右:主持人张桃洲
西渡自认为他的诗同孟浩然最为接近,“孟浩然的诗像浙江的嘉善,绍兴的老酒,比较温和醇厚。他的诗和性情都非常温和” ,而陶渊明和杜甫是最为向往但可能永远无法企及的古典诗人。在外国诗人中,最早对其产生影响的是弗罗斯特,“我通过弗罗斯特诗歌塑造的普通人形象形成了一个观念:我是一个普通人。这是我对弗罗斯特的一个误读,但是也影响了我对自己的要求:我要靠双手劳动慰藉心灵,在这个基础上有余力再从事诗歌写作。在活动最后,西渡坦言自己的诗是为读者而写,“在进行美术馆专访回答时,我希望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能够激发出另一个我,能够在这里通过跟读者的交流,对自我有所拓展,确实我的期待在这里也得到了实现……一首诗写完以后,只有读者的参与才能激活这首诗真正的活力。”
诗歌交流环节(部分)
01
最小的马
最小的马
我把你放进我的口袋里
最小的马
是我的妻子在婚礼上
吹灭的月光
最小的马
我听见你旷野里的啼哭
像一个孩子
或者像相爱的肉体
睡在我的口袋里
最小的马
我默默数着消逝
的日子,和你暗中相爱
你像一盏灯
就睡在我的口袋里
1990.2
西渡认为,诗歌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整个文化世界里面地位是很高的,他曾经在一篇诗论中提到“诗是文明的精华,保存了人类文明最内在、最富有人性的部分”,“对于那些寄生于写作的人们,他们永远都是在字斟句酌的严格约束中,表达对生命刻骨铭心的爱”。
02
颐和园里湖观鸭
仿佛所有的树叶一齐飞到天上
仿佛所有黑袍的僧侣在天空
默诵晦暗的经文。我仰头观望
越过湖堤分割的一小片荒凉水面
在这座繁华的皇家园林之西
人迹罕至的一隅,仿佛
专为奉献给这个荒寂的冬日
头顶上盘旋不去的鸦群呼喊着
整整一个下午,我独踞湖岸
我拍掌,看它们从树梢飞起
把阴郁的念头撒满晴空,仿佛
一面面地狱的账单,向人世
索要偿还。它们落下来
像是被生活撕毁的梦想的契约
我知道它们还要在夜晚侵入
我的梦境,要求一篇颂扬黑暗的文字
1994
在西渡的笔下,漫天的鸦群给人一种荒凉感。诗中他用了“黑袍”、“僧侣”、“晦暗”、“阴郁”等词,为这首诗铺了一个灰暗的调子。这里面可能有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即乌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不详,同时也是对其所处的90年代早期时代氛围的感受与影射。诗的最后两句,把这种愤懑的感受推到极致,因为乌鸦代表一种极端的否定性、消极性,甚至可以说是邪恶的力量。鸦变成梦魇一样,在人的内心挥之不去。
这首诗的句式比较整齐。如果比较系统地读西渡的诗歌,就会注意到他对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安排是非常讲究的。西渡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喜欢大致整齐的诗行,匀称的诗节,但是不用韵。这也是一种非常严肃、严谨的诗歌观念,与写诗态度是相关的,形式上也比较有特点。
03
微神
滑动查看更多
西渡对这首诗的处理是反经验的,诗人在找寻一种可能:跟人工的、被使用的东西发生一种心灵上的联系。因为自工业时代以来,我们日常接触的事物,不再能够跟我们发生亲密的联系,或者事物的神秘性正在失去。在农村,到处是能够跟人发生一种生命交流的东西,无论是山水还是各种生灵。而在城市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工业产品,跟我们的联系是用和被用的关系。
04
同舟——为森子而作
滑动查看更多
这首诗如行云流水,写得非常自如。“同舟”可以作多种理解,有同舟共济的含义,而诗中的“渡”则引出佛学、佛教的意味。诗中涉及到的主题有山水、爱、自我、自由以及写作等都得到了自如的呈现。“森子的诗《风景中的划艇》中有一句‘水波的勉力不外乎彼岸的集结’,我对勉力有意见,我觉得水波不勉力,这首诗是对其的一个对话和纠正。”
这首诗声音的韵味和语调非常值得揣摩。西渡一直重视诗歌声音的营造,在其诗歌中,声音不是简单的外在音律,而是对语感、语调的一种内在把握。当然一个诗人的语感,诗歌里面的语调是与写作意识、写作记忆和写作禀赋等紧密相关。他的用韵比较自然,看起来有不经意之感,但这种相互的应和、回响,使得诗的语感非常洒脱和流畅。这首诗在语调上,包含了诘问、感叹等,有我和人生,还有一些独白,表明自己,表明对山水、对爱的认识,对话和交流中充满了丰富变化。
05
养老院
滑动查看更多
这首诗中没有褒贬,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故意煽情,这样的视角需要写作者有想象力和对分寸的准确把握。在西渡看来,诗人要对不同题材,不同事物,不同风景,不同世界以及不同人物的命运,有感同身受的能力,诗作也要传达出共情的能力。叙事能力、共情能力可以丰富写作,并使写作充满变化,充满摇曳多姿的可能。
提问环节
Q
我跟您是同龄人,从15岁开始就喜欢诗歌,您提到的那些诗人在我少年时代都留下了深刻记忆,那个时候就非常敬仰你们。我非常怀念那个时代,今天也非常激动,作为诗歌爱好者,很希望中国诗坛能出现您说的不定义自己是大师的人,也想了解要为此再做哪些努力和准备?
西渡:这个问题特别难回答,我可能没有资格来谈这个标准,以及诗人们要为此做哪些准备。我希望大家都能珍视自己的创作生命,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诗,回报我们的语言,包括我们从翻译当中得到的营养,这些都是翻译家们持续百年的努力。
Q
感谢带来这么精彩的分享会。读完您的最新诗集《天使之箭》,里面的诗歌《石头记》描写了父亲带着自己走崎岖山路的故事,感受非常大。对于诗歌写作者来说,诗歌本身也是精神和语言的历险,我好像看到您对诗人使命的追溯和重新认定。想请您谈一下您返乡题材的作品。
西渡:我最近写的诗,其实处理的是童年的经验和题材。我们的很多经验是需要积淀的,从未来反视过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经验的意义。我在农村长大,虽然现在不会频繁返乡,但每一次回去都会感慨成长环境变化之大。小时候大都住在明清留下的老房子里,现在很多人到城市打工,在乡下的就是老人、孩子、妇女,有的房子长期没有人住,没有人维护,木头柱子都腐烂了,甚至墙体都塌了,孩子们就在废墟上游戏。旁边新建的房子也非常丑陋,以前优美的环境不复存在。
我儿时的长辈大部分都去世了,我回到村里面真的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但我还想看看村子,有时候我到了村子附近就爬到山上去,从山上远远的望一眼就离开。这些感受就成为我这一批诗歌的创作来源。刚才我们讲到城市工作节奏的变化,那么乡村的变化完全是塌方式的,所谓空心村指村子居住的人已经没有人气了。还有我小时候读书过的村庄,村里有作为的人都搬迁了,只剩下了一些屋壳,这个村已经变成了一个鬼村,在风雨侵蚀中一点点的化成齑粉,那些诗就是写了我这些感受之上。
编辑整理:王倚天、张凌云
摄影:王世强
- 了解更多 -
关于【诗歌来到美术馆No.66∣西渡】
本期活动声音招募令优秀朗读者


蒋雨珊、刘星雨、海川、朱源卓


*朗读者朱源卓特别进行诗歌动画《当风起时》的制作,
被西渡老师为特别增加为优秀朗读者。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获奖朗读者诗朗读
扫码回看活动直播
更多阅读
“诗歌来到美术馆”往期活动诗刊、诗人及机构捐赠诗集均已陈列在民生美术文献中心相关专栏,欢迎前往取阅,记得带好有效证件哦。


▍关于诗歌来到美术馆



正在展出



🎫 展览通票,60元
🔍 扫码进入美术馆微信服务号可在线购票

👉 夜间美术馆
即日起,每逢周五、周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文献中心、ARTsMALL、ARTsMALL Café)延长开放至20:00。
👉 购票优惠条件
-以下人群可免费观展:
身高1.3米(含)以下或6周岁(不含)以下的儿童(每位成人限带一位免费儿童);现役军人凭军官证或士兵证;残疾人凭残疾证;70周岁(含)以上凭老年证或身份证;医护人员凭相关执业资格证和本人身份证。
-以下人群可享展览门票5折优惠:
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凭学生证
👉 留言福利
参与美术馆微信推文留言互动,推文中(单篇)留言获赞数最高者,可获赠双展联票2张。
*于每周六进行赠票统计
*获奖人数依每周推文篇数而定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所有。

2020 诗歌来到美术馆 | 回顾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4] 韩博 | 写诗是极致的语言实验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5] 叶辉 | 诗歌是日常之外的寂静想象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7] 灰娃 ∣ 写诗是把自己的灵魂献给读者

民生美术文献中心

ARTsMALL & ARTsMALL Café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