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活动由中间美术馆馆长、“巨浪与余音”策展人之一卢迎华、助理策展人孙杲睿主持。策展人卢迎华开场就谈及为什么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将韦先生的创作与当时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并置在一起于“新现实主义”单元里来观看。《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一书将韦启美先生等中老年艺术家在80年代的创作归纳为在本质上共享着一种“风格主义的倾向”,以此将他们与年轻一代的“理性”和“反形式主义”创作区分开来。韦启美被归类为“象征性写实绘画”,“以类似柯尔维尔的象征写实手法描绘城市生活、建筑工地等具有‘现代感’的场景,一种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艺术。”他通过加大画面中的空间感,加大物象之间的比例差距,使看似熟悉的现实场景具有夸张和超现实的因素,在其作品中建立了一个“现代的、客观的、象征写实的静观世界”。而细看八十年代韦启美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这些探索与当时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是同时进行的。
讲者李垚辰老师
展览助理策展人孙杲睿介绍了本场讲座的讲者李垚辰老师,李垚辰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与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有韦先生的素描、漫画和油画作品,也为韦先生举办过两次大型展览,对韦先生的创作做过十分细致的研究。随后讲座正式开始,本次讲座除预约渠道外,还同时在bilibili上进行直播。
讲座由韦启美的个人经历作序。韦启美生于1923年,于2009年逝世。年幼时正逢战乱,师从徐悲鸿的学生孙多慈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西方绘画,后进入徐悲鸿任校长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1947年毕业后进入北平艺专任教,即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在改革开放前,他创作一些讽刺漫画,也以劳动人民为对象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油画。
李垚辰老师提到,韦启美长期热爱阅读,是央美阅览室的常客,翻阅报刊杂志几为日课。这使他拥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并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社会的新动态。进入八十年代,已经有大量西方文学、哲学著作被引入中国,艺术界的杂志与报刊也开始频繁介绍西方现代艺术家。评论家水中天认为:“从肯特、魏斯、霍伯到克利、蒙德里安和波普艺术家,韦启美都曾加以研究和思考。”
韦启美,新线,1985,画布、油彩,82 x 110 cm
李老师交叉比对了美国艺术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加拿大艺术家亚历山大·科尔维尔(Alex Colville)与韦启美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一些都市题材的作品。韦启美敏锐地感知到了新时代到来后周遭城市的快速变化,如爱德华·霍普和科尔维尔一样,城市中的人与建筑成为他常画的主题,他以清晰的线条描绘着这个变得有些超现实的空间,同时又保留着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他的画中,我们得以看到北京的第一条地铁线、第一批高层建筑、第一座立交桥、第一座现代风格的音乐厅、第一个公共电话亭……
韦启美1981年以复兴门立交桥为原型创作的《立交桥》
“巨浪与余音”展“新现实主义”章节中展出的韦启美作品《附中的走廊》,由中央美术学院惠允
“巨浪与余音”展的章节之一“新现实主义”把韦启美于1990年创作的《附中的走廊》放在开篇,与之一起展出是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比如超现实主义团体“红色·旅”成员徐累、北方艺术群体成员王广义、舒群、杭州青年创作社成员宋陵、耿建翌在八十年代的创作。彼时他们大都刚刚大学毕业,而韦启美已经临近退休。李垚辰认为,韦启美在八十年代开始的新尝试与新一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更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感,虽然也是对于新现实保持关注和进行刻画,但作品中仍然保有情感的表达,也有意象的传递。这是他与年轻一代的作品中反唯美、去叙事和去情感的创作倾向的区别。
讲座现场
李垚辰老师的专题分享结束后,两位主持人就韦启美漫画与油画之间的联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对韦启美的研究、与韦启美同时代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动态等向李老师提问。现场观众也就韦启美绘画中的空间高度感、同时期的版画创作等问题与李老师进行了交流。
撰文与排版:孙杲睿
编辑:张理耕
正在展出:
欢迎订阅 YouTube 线上讲座回放
Subscribe to Our Online Talks Replay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