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这是一次临时起意的问答,在两个临近午夜时分展开,我和2046认识七年,不曾想春联计划已经十三年,出于好奇和欣赏,于是有了这七个问题,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2046和他的春联计划。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段少锋:除了春联项目之外你还在做一个长期的书写项目“见字如面”,春联相对特殊一些,因为时节,“见字如面”和日常情感有关系,这两者之间在你的书写中有什么关系吗?

2046:春联项目就是民俗里的一个行为。从2008年做到今年第十三年了。一开始我的初衷就是到了春节,手写春联,给师友们拜个年。也有见字如面的意思,现在手写的人少,写毛笔字的人更少。有一个传承吧。见字如面,就是在日常里,大家都是电脑、手机键盘打字,报纸、纸质书逐渐消亡的当下,人与人之间更多是电子信息化通讯联络的情况下,有一种逆行,使用或者说坚持手写,带着温度的纸和笔墨,然后见字如面。春联项目和“见字如面”,前者从属于后者。前者是特定的民俗项目。后者,就是在日常里,用自古就有的人际传播的带着温度的方式,在信息化的今天,更多的人本化的交流。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2046,策展人,艺评人,春联项目发起人


段少锋:书写的减少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书写的功能属性被削弱了,然而这个时代本质又是功利的,因为在我看来科技本身也是功利的,必然要去解决问题,所以书写的减少是一个大的趋势,以前文人趣味体现在书法,今天可能被字体取而代之,书写的仪式感也在被削弱,变成了没有情感的电子文档,而书法过去本是日常的事情,比如诸多重要的法帖其实源自于日常,而今天书法变成了一个特别被艺术化,或者是被景观化的东西,它刻意被创作,被展示,以前书法是伴随文人生活的一种简单朴实的仪式感,我想可能你的“见字如面”有点这个意味,不是一种被景观化和博物馆化的物品,而是一种情感载体,正是情感和仪式感使得你的这些书写变得与众不同,十三年持续的书写,在对于书法的理解上有什么变化没有?

2046:我本人手写毛笔字的开始就是2008年。当时因为术后一直左右手输液,导致手背的血管硬化。医生建议我就是多多物理调整,要手多活动干嘛呢,那就是写字。我的手写是这么开始的。我从小倒是喜欢阅读,书法史和相关的文章书籍一直有看。我也有关注到今天社会和社科界对书法和相关协会的一些看法。有一些观点就是,认为今天的书法更多的是技。在历史里,书法可能不是一个学科或者专业,是一种素养,知识分子也好,跟文化艺术不沾边的人也好,都可以写一手好字。这个“好”字是相对来说的,不对应丑,对应的是鲜活。这些鲜活的字,是用于人家交流,或者信息传播的。我写字的初衷就是这个,白谦慎老师的《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讲了很多,里面有个 王小二的故事,也是很典型的一个故事。讲普通人的字跟书法的关系。我更倾向于,字是用来写和交流的。而不是技或者艺。说到 一些法帖 ,其实就是古代人的一些书信、纸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也是文学和书法于一体的。字用来写的,那写的内容是不是得出于自身呢?而不是只是抄录。这个可以讨论很多。仓颉造字。汉字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在我理解,就是书写汉字的人。那些个体的人书写出来的文字,带着个体的温度、情感、情绪等。那些文字就是有生命,鲜活的。我更想着,手写也好,专业范畴称谓的书法也好,带着个体人的温度,是有脉搏的,有情绪的。被艺术化、景观化,我看着那些汉字,可能没有包含太多生命气息。更像是一些道具、标本。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段少锋:我自己本人其实不是专门研究书法的,我其实是很喜欢看人写字的,其过程有时候比结果重要,比如我去公园散步看到老大爷蘸水写的毛笔字,包括看古代书画展看古人书法,我想的是他们写字的情形和用笔,这些是我自己的乐趣,所谓戏笔的状态我更喜欢一些,书写有时候像是行为艺术和抽象艺术,是一种情感宣泄,在我看来反倒和要说的是相得益彰,去年故宫展出“千古风流人物”,我看《寒食帖》和其他苏轼的书法我想到的是他漂泊达观的一生,他的心态好极了,颠沛流离中一点不悲观,从字里面就能看到洒脱,我会想象米芾去拜访苏轼,苏轼写书法赠给他的情景,这种情形结合苏轼自己困苦中怎么研究吃怎么研究酿酒这些趣事结合起来,这个人的字和文是一体的,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我觉得字在中国传统直到近代都是人格的外在显现,当然也不能绝对,字写的好不好和人好不好也未必一样,但是大概率来讲是一样的。比如你的字,字体是在我经验之外的,至少不是我所见的多的一种字体,有点像是隶书和瘦金体的结合,不知道这么理解对不对,你的书法中是一种被当代化的文人气,不沉重,轻松中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我觉得这就挺像是你,至少你给我的印象是这样:怀疑、批判、柔情、温润等等这些混杂一起的。我觉得你有必要谈谈你的书法。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不是书法”


2046:因为我毕竟还是看过很多书法类的文献和书籍的。我对今天的书法界和书法生态是有所了解的。毕竟是艺术从业者,我有自知之明,也有自觉。从一开始手写,我没有按照既定的书法体系去走。而是按照自己的个人路径来,就是我手写我心。要说我的书法观,我的这个观是基于历史里的很多无名氏的书法,基于敦煌写经人的书法。就是书写本身。不是为了好看,不是为了学谁,字出于哪些大家的渊源。我也一直对外开玩笑,我是2046体。我还专门斗胆请篆刻老师刻了几方闲章,“不是书法”。说起来我的所谓的书法就是“不是书法”,就是2046体。我的字也是受到很多历史上的一些书写体影响的。我自己从小留意一些汉简、帛书这些。也有一个人文上或者说文学的原因,我自己很喜欢《诗经》。简单地说,我的书法观,就是我即是字。说到苏东坡。他的字要放在书法的维度去评价,一定不能跟王羲之这些对等。但他是苏东坡,书法或者说他写的字,是他的综合性的一面。也是研究他极重要的一个材料。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同时呢,今天的我们可能把王羲之、颜真卿这些先贤更多作为书法大家去看了。可是他们首先是鲜活存在过的人,然后学有所长,有过人之处,今天认知的书法家身份之外,还有文学家、政治家这些。我在他们的法书里,首先看到的是作为一个人的人生感慨,然后是笔墨才情。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段少锋:在我看来春联这个持续的艺术项目反而不是书法或者书写本身,而是通过这样一个事情激发出一种情怀,我越来越觉得春节在今天的仪式感正在丧失,过年的意义比起以往“年味”越来越淡,年味的消失伴随着人情味的消失,我尤其记得少年时的过年那种气息,重要的不是吃的比现在好,而是那种氛围,夹杂着爆竹的味道和饭菜的味道,以及崭新衣服的味道,所谓“年味”是一种味道的记忆,这些年这种味道着实没了,单独说食物,肯定比以往好太多了,但是越来越缺少了仪式感,包括春联和窗花这种旧仪式,记忆中某一年出现了印刷的春联,逐渐贴春联变成了一个过场,再后来甚至我在北京很少贴春联了,这种仪式感的消失我觉得就是伴随着仪式感的消失,另外还比如红包,以往红包都是实际的,现在变成了微信红包,仪式感也在弱化,我觉得你的春联项目恰恰是一种仪式感的恢复,你书写这种仪式感的加强持续十三年在我看来本身就是有意思的,你持续写了十三年,那么在你看来过年这个事情在过去的十几年有什么变化?

2046:我的春联项目的发心基本就是一种继承、恢复和保持。一方面就是仪式感,年的味道。也是来自自身的成长经历,我们印象里的年味,都来自于很多风物和仪式。比如春联、烟花、年夜饭、拜年、穿新衣服这些。这个近几十年里都开始淡了。春联方面也是很多人开始不贴,也因为写毛笔字的长辈和人少了。导致也没有人起兴写春联。同时,也是因为越来越多异乡人的境遇。所住的地方,没有邻里,也没有亲戚,都在漂着,人和事都是“暂时”的,年的意味也就淡了。而我的春联项目,到现在的十三年。预计累积到今年春联,大概有8500套左右。2021年差不多有1200个家庭会贴我手写的春联。在过去的十二年里,因为我每到春节就寄送给亲友春联,从17年开始涉及对外销售。亲友是一方面,涉及销售后基本五年来,有很多老客户,就是每到过年就来我这边买春联。在我的持续里,很多人都对春节和春联有了一种期待。与此同时,我也看到很多文化艺术机构,比如故宫,这些都在近年推出春联的文创。销售和大众传播都很好。包括最近人民文学的“福”字事件有很高的热议度。都反应出,春节,年味在大家的意志和努力下,在慢慢恢复。所谓“国潮”的起来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我本身也有一种逆行的想法。越是电子信息时代,越是微信红包时代。我就越手写,约保留万年红春联纸,和纸的红包。春联项目,核心的动力就是一个见字如面和心意、情谊。从17年开始涉及售卖,主要是确实有外部市场需求。但对我和陈欣及【气格】团队而言,真不指着这个项目赚钱。真的太累,各种研发花心思,各种手工,赶着节前各种发快递,实在是很累。让我一直坚持的,核心的,还是那一份情谊、心意,仪式感,年味。以及公益方面,今年在先生书院合作公益项目之外,增加芭莎公益慈善基金的问候部分全国一线乡村校长、教师和同学新年快乐的合作公益项目。给偏远山区的孩子和师长们送春联,一分钱不收,快递费自己出。就是希望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和老师们,可以没有城里或条件较好学校有的很多东西。但我的春联,我卖是一个价钱,但给他们就是赠送的一个拜年的心意。以及,跟亲友方面,我十几年来,几乎不收快递费,或者到付啥的,都是直接寄送。保持纯粹性。保持一声见字如面的问候。更让我开心和温暖。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段少锋:十三年的春联计划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2046: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生故事。就是在13年里,我因为每到春节要联系亲友寄送春联,会间接感知到亲友们的一些变化。比如,家里有人往生,三年内是不能贴春联的。比如地址变更,或者搬家,或者换新房子,还有离开原工作和居住的地域,去其他省市。很多很多。这是一个变迁小史。另一方面,我在做春联项目的十三年里,尤其是跟艺术家陈欣一起进行原创春联和包装的研发的过程,以及实际书写、装盒、发快递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对手工万年红春联纸的制作工艺的了解和各种探索,比如红包制作工艺的极限尝试以及工厂接单的一百个不愿意,到做出来后,他们又很自豪。以及2021年的春联纸制作一波四折,全部返工和部分返工了三次。其实是很折腾的。但是呢,真的又在书写春联,寄出,以及收到后的各方反馈,以及小年和大年三十大家都贴上【气格】春联的时候。这个是很开心,又很暖的事情。

段少锋:辛丑春联项目是第十三年了,今年的设计和内容上有什么新的尝试吗?

2046:作为原创设计来说,【气格】辛丑春联,跟之前的四年设计相比,有很多突破。艺术性、文化感是【气格】春联的自我追求。现在的样子是第五稿。如果把前面四个概念稿拿出来,也不算差。但一是不想一招鲜自我重复,再有就是文化复归,所以有了对元画《山居纳凉图》以抽象方式转化的东方气韵的立体山水春联底纹图案,横批也是一个画卷的处理方式。在山水间施以飞雪般的细密金点,就是金瑞山水。去年已经打破春联对称图案惯例,今年再打破一点,在写春联和设计图案的时候,总感觉上面用来为写字定位的界点符号太单一,还破坏画面。这次就来一次尝试,把规律的界点用我手写的长短不一的昆曲《牡丹亭》工尺谱字符替代,每一串字符对应一个唱词。山水入昆音!在牛年春联内容之外,还隐藏了一个昆曲名句,要的就是佳联“偶”得!这次辛丑《见山》春联图案创意,就是把春联进一步以条屏的形式,一分为二,左右呼应贴于门上,想着让山水文化和条屏、春联文化、戏曲文化,从古代复归到现代家庭。红包方面,也是一改过去四年的设计理念和工艺。基本就是文化复归,用太湖石和昆曲工尺谱进行设计,再是运用中国传统纹样元素,把园林的花窗和铜钱纹样结合等。在用纸上,选用接近宣纸蜡笺的纸张而不是之前的珠光纸,进行制作。手感非常细腻。突破之下,也是一种复归。包装上面,从最早的民国范儿档案袋的包装(现在在公益赠送春联项目中还在在使用),到现在的小礼盒,内部春联、红包的隔断式安放,都在精益求精,有一种仪式感。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段少锋:这么复杂的想法,真希望所有收到的朋友能意识到其中的内容。最后谈谈2021吧,虽然现状看来和2020并无太大差异,疫情的到来真正改变了世界,2021有什么愿望吗?

2046:这么复杂的想法,真希望所有收到的朋友能意识到其中的内容。最后谈谈2021吧,虽然现状看来和2020并无太大差异,疫情的到来真正改变了世界,2021有什么愿望吗?可能说出来有点丧。我做十三年春联项目的祝福和问候。我心底其实更加觉得世事无常。无常是常。时间是人造的,节日也是人为的。庆祝也是人自己给自己庆祝。生老病死、悲哀的事情,从来不会因为春节停止或者暂缓,该发生的怎么都会发生。我讲的见字如面,有时候也是见一面少一面。这是我在欢乐喜庆的春节气氛里,一直手写春联的过程中的,一种敏感。只是大家更愿意过节,更愿意喜庆,更愿意开开心心。给可能本身就庸常的日子和人生有些花火。当然这样也是挺好的。就是活着的意义。我觉得2020年新冠这个事情,改变了全世界。很多人都有反思。会比之前更加珍惜平常的日子。不戴口罩的日子,不需要去哪都出示健康宝的日子。我对2021年的愿望,就是无常之下。能够稍微有些安稳的时候吧。仅此。


2046夜话春联项目 | 十三次见字如面 春联 项目 夜话 时分 计划 问题 朋友 段少锋 之外 见字如面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