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杨东鹰试着用一种最直观的方式介绍自己新的新作品,他说:“我做了一批像考尔德这样的雕塑。”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杨东鹰 铁定牛 2021 铁着色 124×78×78cm 5版



20世纪的符号学将世界拆分成概念的组合,语言也不得不围绕着符号的指向展开描述。形式的对比可能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终究他的创作与考尔德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标签化的描述提高了语言的效率,但并不解决“标签”之外的问题。

作为资深的古玩收藏者,杨东鹰创作以复归古代文人雅士生活品格为旨趣,围绕着“博山炉”展开的形式探索是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样式。工业感的切片拼装成博山炉的造型,提取奇石美学的“瘦透漏皱”,以具有设计感的规则形制重构中国古典精神追求。这条美学的线索贯穿在他的创作当中,也在新系列作品中显现。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杨东鹰 白牛 2021 铁喷塑 53×34×33cm 9版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杨东鹰 猴王 2020 铁喷塑 58×32×62cm 9版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新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和女儿合作的手工实践。杨东鹰用纸板做出动物的立体模型,不断揣摩模型的细节,定稿后用钢板实现小型雕塑。艺术家的所有眼界、修养都呈现在作品当中。从纸雕玩具开始的动物形象与20世纪大师考尔德的作品形式相近,而与上世纪现代主义对抽象形式的追求不同,杨东鹰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东方艺韵味。

当然,在动物系列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简化的线条所构建的动物形象。与考尔德不同的是,杨东鹰更注重造型的韵味,老鹰振翅而飞的瞬间,斗牛弓起身子的气势,猴王身型线条的流畅,金鸡打鸣动作的高亢,切片的形式组合将注意力完全缩减为“形”和“线”的趣味,对于杨东鹰来说,这趣味正来自多年浸润在古玩中的耳濡目染。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杨东鹰 无题八 2020 铁板加老石雕 30×30×48cm 独版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杨东鹰 无题二 2020 铁板着色加元代火盆 52×52×102cm 独版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杨东鹰 园林二号 2019 铁着色 60×60×149cm 8版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杨东鹰 云岫 2018 铜铁铝 80×38×138cm 8版



“假山石就是东方的‘抽象’。”杨东鹰认为“抽象”虽然是一个舶来词,但以假山石为代表的趣味正是东方对美的理解。即便我们在文化深度全球化的背景下尽力抹平地域文化符号的差异,但不得不承认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审美惯性。杨东鹰以一种极具工业感的切片重新构建假山石的文化符号,金属的厚重质地展示着一种建筑的美感。层层叠叠的形式呼应的是中国山水画对空间的理解。正如展览名称“平平仄仄”所言,线条的曲折变化是东方对视觉韵律感受的理解。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春色十二号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春色十四号



杨东鹰 | 失效的标签 杨东鹰 标签 方式 作品 考尔德 雕塑 符号学 世界 概念 语言 崇真艺客

石色二号



从具有代表性的“博山炉”系列作品而来,杨东鹰的数码版画创作带有浓郁的手工感。在构建画面主体的线条框架中,“线”并非数字工具完成的粗细均匀的描边,而是在转折变化中带有空间感的提示。这个细节让我们有机会窥探到艺术家创作时的纸上手稿,而非鼠标拖拽而成的电子造型。手工抑扬顿挫的细节要比鼠标拖拽的线条更多,杨东鹰作品中线的细节是身体温度的留存,这是与大多数数字艺术家截然不同的细节。

以效率的名义将世界标签化是20世纪的文化特产,而今天是时候重新发现形式背后的逻辑。杨东鹰是一个极好的案例,让我们顺着他的创作“标签”探寻底层的文化营养,艺术形式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交叉在一起,但不同的目的地将带着艺术家走向迥异的远方。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