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终于过去了
面对当下新常态的存在
我们在迷茫中继续摸索和成长
也在试炼中试图呈现更多元的面貌
带来不同的维度和记忆
愿各位2021有美好的开始
展览回顾
巴别塔迷思——华·美术馆馆藏展

展期:
2020年4月30日-7月17日
策展人:
余敏玲、谢安宇
参展艺术家:
冯峰、关晶晶、卢昊、缪晓春、徐跋骋、杨诘苍、杨延康、又一山人(黄炳培)、中岛英树
“巴别塔”源于圣经故事:为阻止人类建造通向天堂的高塔,上帝让人类开始使用不同的语言,使人类不能相互沟通,最终各散东西。然而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全球联系愈加紧密,曾经阻碍人类沟通的障碍似乎已不复存在,人类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和取得突破,各种行动变得更加大胆、激进。
伴随而生的新危机却在此时让人类重又停下脚步,“反思”在当下变得尤为重要。本次展览展出的藏品,其中有对昔日故居家园的怀缅和哀思;对现代城市生活和现代科技的反思;对消费时代的怀疑和戏谑;对人类虔诚精神的敬畏和赞颂……而这些无不是站在人类现代文明进程每个关口的警示和沉思,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机器·人·艺术·时代

展期:
20209月26日 - 11月15日
策展人:
张海涛
参展艺术家:
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迟世林、邓碧文、费俊、高峰、林万山、吕连涛、孟松林、邱宇、苏永健、王成良、吴梦诗、徐戈、夏 国、许毅博、许仲敏、郑达、郑宏昌、周全胜、朱伊湄、张增增、张振、左暘
由华·美术馆主办,策展人张海涛策划的“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于8月8日开始在华·美术馆进行预展,9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华·美术馆首次以“机器人”作为展览主题,邀请23位(组)艺术家通过时代背景下对机器、机器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艺术化的呈现,运用智能机械装置、交互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对艺术和科技的自我生存感悟,以及人类对未来新的想象与认知进行表达。
展览附属公共项目:

时间:
2020年8月8日
论坛主题:
模糊的边界: 多向度的人机艺术
演讲人:
01小组 、林万山、王成良、许毅博、张海涛、郑达
本次论坛邀请华·美术馆即将开幕的“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的策展人和5位参展艺术家分享各自多向度的创作脉络,以及他们基于深度人机实践上的未来艺术学探幽。
策展课II——故事与结构

展期:
2020年12月30日-2021年5月07日
策展人:
崔灿灿
参展艺术家:
陈彧凡、陈彧君、段建宇、方力钧、谷文达、韩建宇、胡介鸣、黄一山、姜杰、李华生、李燎、刘建华、刘庆元、陆平原、马可鲁、缪晓春、娜布其、倪有鱼、彭薇、屏幕间、仇晓飞、史国威、手机玩我、沈瑞筠、陶辉、汪建伟、王功新、王广义、王思顺、邬建安、吴山专、吴杉、夏小万、徐小国、薛峰、杨诘苍、翟倞、周力、周啸虎、朱金石、宗宁
参展策展人:
第一期:冯兮、李佳、李杰、缪子衿、王澈、王将、王麟、
王慰慰
第二期:陈立、海杰、姜俊、李泊岩、林书传、龙星如、宋振熙、王晓松、魏颖、翁笑雨、杨鉴
“策展课Ⅱ:故事与结构” 即是基于这个背景,邀请了41位(组)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或项目提供作品,作为展览的基础素材。同时,我们将邀请19位新一代策展人,依据各自的学术背景和观念构思,将这些作品进行重构式的组合,增加或是减少,给出不同的叙述和陈列方式。最终,形成19个方案、讲座、课程,19个全新的策展结构和艺术故事。
展览附属公共项目:系列讲座一

时间:
2021年01月16日
每位策展人的方案在展期间持续生成。2021年1月至5月期间,我们将举办19场策划人的系列讲座,邀请他们围绕两个部分进行分享:一是关于此次策划方案的构思,二是过往的策展项目及理念。他们将在展览现场展开他们的叙事,讲述他们在每个“平行世界”中的颅内旅程。
策展课II 策划案⑤ | 王麟:盛宴幻象:随机算法与关系博弈
公共项目回顾
“什么开始了,什么在结束”
2020特别公共项目
发起人:
刘阳、陈航、武月钦

项目名称:
O₂线上聊天室
时间:
2020年4月
2020年我们的生活因为COVID-19的突发和蔓延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OCAT深圳馆和华·美术馆联合发起“什么开始了,什么在结束”系列特别公共项目,“O₂聊天室”是当中的线上聊天活动。

项目名称:
设计记录簿
设计师:
梅数植、候颖、INFUTURE未设计、欧俊轩
处在特殊的隔离时期,设计师们或是以实践创造正面影响,或是退后一步反思设计的不可预测性。我们特别邀请了此次加入线上讨论的设计师,针对参与者们在聊天过程中生发的关键词,以及设计师自身关于疫情的感受和省思,设计了具有张力和责任意识的海报作品,我们将分两期与大家分享。

项目名称:
联合协作计划
时间:
2020年6月7日-8月7日
“联合写作计划”是一项去中心的社会实验。由发起人撰写一段文字作为开头,邀请参与者依次往下续写。后一位写作者如何承接之前的言说,如何为下文另辟蹊径,整体叙事如何往下发展,最后生长成怎样的面貌,取决于每一位写作者。每一位写作者在书写时进行更深层的自我挖掘,也在阅读其他文字时感受"他者"。
“我们在参与”系列
「青年烩」

时间:
2020年8月-9月
主题:
場外联谊
设计师/艺术家:
未设计、赵彤宇、西三歌队、龙盼
策划人:
陈航
本期「⻘年烩」脱身于美术馆的限定场域,把互动空间从虚拟的线上网络搬回到可感的生活主体中,邀请公众与4位艺术家/设计师在不同的公共场合,从微观原理的设计视角、带有中性意义的“参与式观察”、戏剧性的肢体与视觉语言以及考古式的诗意探索等方式进行“场外联谊”。

项目名称:微观计划
时间:
2020年8月9日-8月30日
联谊人:
INFUTURE未设计
非自我主导的、信息过载的生活,弱化甚至遮蔽了我们主动感知日常和附近性的能力。关于如何在被忽视的时间和空间中,探寻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联,我们借助「微观计划」提出一种反向思考方式——在复杂事物中提取抽象化的元素符号、以微观视角折射多元世界。
在本期与未设计主理人的联谊行动中,「微观计划」将聚焦观察身边的植物,期待热爱自然的小伙伴们,分别以五感角度切入观察,组成微实验小组,一起从更细微的尺度探索万物中埋藏的创作的线索。

项目名称:发呆的重要会议
时间:
2020年8月15日
联谊人:
赵彤宇
受启于对疫情期间个体生活状态的反思,艺术家Toni希望借由“发呆”带来的想象与可能,提醒我们从不断的生产与消费中慢下来,去关注身体与心灵的现状,彼此连接和治愈。工作坊将以正念觉知作为主导的方法,将注意力转向当下的状态,并以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材料为探究对象,释放对自己心灵和身体的审查,去认识和激活场地、材料、物体和它们带来的感官刺激。寻找属于自己的行动语言和相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获得新奇的身心体验,察觉到我们本拥有的更深层的灵感。

项目名称:西三歌队进驻华强北
时间:
2020年8月22日
联谊人:
西三歌队
曾经是草莽英雄闯华强,柜台林立出商机的华强北电子市场,随着大众创新的潮流,知识产权的开放,催生了无数个深圳梦,以多样的产品化成了现实。如今已然是鳞次栉比的美妆档口,改头换面的“女人世界”,每一次迎头撞击的商业风口,都伴随着一种“彻底的不安定”。
本次“場外联谊”项目,西三歌队邀请了曾经或现在在华强北工作的“老板们”,共同完成一单“生意”。他们设定了一种模式:以物(歌队定制T恤)交换他们在华强北打拼的记忆、故事和遭遇。前期通过网络募集和在地田野调研获取音乐的创作素材,最后在华强北路边“摆摊”的方式,联合参与者一起在现场演唱和吹水,在“联谊”中感受彼此,纾解情绪。

项目名称:粉色蘑菇宴
点击查看:“場外联谊”纪录短片 NO.4
时间:
2020年9月27日
联谊人:
龙盼
身为真菌王国的一员,蘑菇有其独特的生命模式,让人捉摸不透它避世而生,活得乖张又任性我们能在雨后的树蔸下看见它们的身影亦能在家中的阴湿的角落发现它们但这些都只是它们琼影的万分碎片之一它在人类世界中的角色也绝不仅是果脯之物那它是什么?
我们邀请参与者来到现场一起寻找蘑菇,享受蘑菇盛宴,通过蘑菇将两个平行世界联系起来,带来一场由蘑菇搭建的“意外”联谊。
疫起谈设计

现在我们已步入后疫情时期,却仍旧整体身处于一个不平静的时代,陷入一个不确定的复杂格局。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设计师应该有三只眼睛,两只眼睛往前看,一只眼睛向后看”,华·美术馆近期发起“疫起谈设计”采访计划,借助设计师们的视角,观察资深设计从业者们在这个巨型的动态场域里,如何思考与行动,在面临全球化的公共危机和设计语境时,如何反应及想象未来。
设计思

2020开始,华·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推出全新专栏"设计思",开辟一个沉静思考设计、关注前瞻性设计思潮的线上空间。邀请青年撰稿人郭图图以安东尼·邓恩(Anthony Dunne)和菲奥娜·雷比(Fiona Raby)创建的“思辨设计”为原点,将陆续推出十篇系列文章,启发我们思考设计如何作为一种更开放的、去说教的、有想象空间的思辨性实践,介入社会,面向未来。
“我们在参与”系列
「大拿说」

时间:
2020年8月29日 15:00~17:00
主题:
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语境
讲者: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
受启于对疫情期间个体生活状态的反思,艺术家Toni希望借由“发呆”带来的想象与可能,提醒我们从不断的生产与消费中慢下来,去关注身体与心灵的现状,彼此连接和治愈。工作坊将以正念觉知作为主导的方法,将注意力转向当下的状态,并以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材料为探究对象,释放对自己心灵和身体的审查,去认识和激活场地、材料、物体和它们带来的感官刺激。寻找属于自己的行动语言和相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获得新奇的身心体验,察觉到我们本拥有的更深层的灵感。

时间:
2020年11月29日 15:00~17:00
主题:
场景·情景:在日常中游走
讲者:
胡介鸣(数字媒体艺术家)
在我们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蕴含着极其高能量的灵感和创作要素,如何来寻找和发现它们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次演讲影像与数字媒体艺术家胡介鸣将以他最新的创作经验和方法论为主体,以近期涉及媒介摄影、装置、人工智能算法的系列作品为分享对象,从创作的视角、观察、思考等要素来探讨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的表现可能性。
D-TALK系列设计论坛#15:
让生命胜出!

时间:
2020年12月19日 - 22日
特邀策划人/学术主持:
陆兴华
今年华·美术馆年度公共项目D-TALK系列设计论坛的主题“让生命胜出(In the Name of Savoir Vivre)”取自在2020年刚故去的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对于我们当代技术生活和人类世境况的系列反思。接通过他的号召,在活、做、思的知识的引领下,去建设一个真正的智能社会,以积极的集体技术生活,去淬激设计和艺术,为当前的设计和艺术工作找到更远大的坐标。
在2020年的为期4天的华·美术馆年度论坛D-TALK#15中,我们邀请了18位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思想家、实践家来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反思与能量,为设计界、艺术界和观众提供思想和实践的养料。

单元主题:
智能设计与未来居住方式
时间:
2020年12月19日
讲者:
李麟学、袁烽 、梁捷、李汉威
在人类世中、平台城市上和全球变暖之下,人类在生物圈内的可持续生存已变成设计和艺术的第一关注。社会性设计应更多地转向资源、新环境、宏观市场管理、城市新生活方式等方面。
同时也应促进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企业家们以及各种为下一代着想的研究和公益机构寻找新的共同事业。我们在该单元中展开对智能设计、城市居住、新生活方式、城市与新媒体艺术的讨论。
D-TALK#15 论坛回顾 | 第一单元:智能设计与未来居住方式

单元主题:
积极的技术生活
时间:
2020年12月20日
讲者:
Anne Alombert、Daniel Ross、Gerald Moore、Lawrence Liang、毛晨雨
伟大的技术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要我们过积极的技术生活,通过追求活、做、思、设、艺、哲、智的知识,立足当前技术条件,展开贡献式设计、社会雕塑式艺术和发明式社会创新,去成为自己生命形式的设计师;去建设真正的智能社会,为活得更好而设计,为壮大生命而艺术。
该单元我们邀请了他的三位密友来共同回顾他的技术思想和对生物圈的深远关怀,来激发观众对于斯蒂格勒的技术思想的思考。

单元主题:
国际当代艺术新轨道
时间:
2020年12月21日
讲者:
Raqs Media Collective、董道兹 、鲁明军、胡斌
当代艺术看似正在走向一种更接纳异质元素的开放式系统,但事实上,全球的当代艺术语境里正在细化而僵化。全球艺术界应如何在各类艺术实践和话语都趋向表达之饱和的情况下,继续与社会现实和全球灾变互动?通过邀请国内外的当代艺术从业者来讲述自己在2020的得失经历,我们邀请观众开启自己对全球当代艺术近期未来的展望。
D-TALK#15 论坛回顾 | 第三单元:国际当代艺术新轨道

单元主题:
社会性设计与生物圈共生
时间:
2020年12月22日
讲者:
何志森、Andrea Bandoni、José de la O、黄孙权、Ezio Manzini
在人类世中、平台城市上和全球变暖之下,人类在生物圈内的可持续生存已变成设计和艺术的第一关注。社会性设计应更多地转向资源、新环境、宏观市场管理、城市新生活方式等方面。
本次D-TALK中,社会性设计被放进人类世、生物圈共生这样的广阔背景中来被讨论。今天宏观的社会性设计必须面对生物圈的加速变成技术圈这一现实,并须同时为微观的公共设计提供丰沃的土壤,使后者去成为皮肤式(epidermal)设计。它正要求设计师拿出总体设计、堆栈式设计、生物圈设计的眼光;不光创造,而且还应该促成旧与新、里与外之间的共生。
此单元我们将和来自不同领域、以「社会性设计」为主导思想的设计师、艺术家共同探讨他们的和我们的前沿实践。
D-TALK#15 论坛回顾 | 第四单元:社会性设计与生物圈共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