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温顺而富有灵性的动物。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牛是人们亲密而又善良的朋友,可与之共甘苦,同劳作,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安定生活的憧憬。
同时,牛的形象也早早融入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学创作之中,早在唐宋时期,画牛题材便已发展成为流行的图式,韩滉、戴嵩等人皆是当时画牛的名家。及至近代,牛依然是众多艺术家笔下喜闻乐见的题材。
< 滑动查看全图 >
唐 韩滉 《五牛图》(局部)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20世纪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自少年时期便善于画牛,在其一生中留下了以牛为题材的诸多油画与中国画作品。他曾在1978年于中国美术馆的演讲中回忆自己画牛的经历:
“我喜欢画牛,以前用油画、中国画画了各种各样的牛,大部分是水牛,水牛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辛勤劳动的象征。由于我经常去农村,看到了许多水牛,掌握了水牛的各种动作、姿态、特点和情趣,速写了很多草图,最后用水墨在生纸上画了一幅群牛图……它的筋骨、肌肉、解剖、光感,都用水墨韵、湿度、明晰度画出来。我想画得很有生气,很有力量。”

刘海粟 《力田之余》 65×97cm 布面油画 1960年 刘海粟美术馆藏
这幅名为《力田之余》的油画是刘海粟于1960年外出写生时所作。画中描绘了三头水牛在力田之余,饮游水边的一瞬。其中两头牛并排侧立于河边俯首饮水,另一头牛似在河中嬉戏,周身激荡起清亮的水花与圈圈涟漪。刘海粟以简洁、概括的笔触勾勒出水牛刚劲结实的筋肉形态和骨骼转折,在水面的表现上,巧妙运用不同层次的深青、浅蓝等冷色,参用塞尚的斜扫式笔势及国画传统“写画”技法,以富有流动感的短促笔触描绘出荡漾的水波,用笔遒劲凝练,有着独特的表现张力。而对于水岸草地的描绘,则是随性地挥洒涂写,笔触间星星点点的留白无不透露着中西结合的写意性。刘海粟在油画创作中善于运用中国画的表达方式,力图在作品中体现中国人的气质,他以其中西融汇的创作实践,为油画的民族化探索开拓出了一条重要路径。
春风乍暖,万物复苏,值此辛丑牛年来临之际,刘海粟美术馆祝大家牛年大吉,阖家幸福!愿您在新的一年中能继续与美术馆常伴,与艺术和美相随。
春节长假期间,刘海粟美术馆正常开放,参观无需预约。在沪就地过年的观众也可以关注美术馆推出的多场新春艺术体验活动。初一、初二、初三连续三天16:00,将于新华网平台直播给你带来展览导览,陪您一起过新年。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