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年读牛图
2月16日 周二 初五

牺尊,春秋晚期(公元前六世纪上半叶至前476年),青铜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千克,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于上海博物馆官网。©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藏牺尊是一件水牛形的青铜器,出自春秋晚期,1923年出土于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牺”在中国古代特指供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主要包括牛、羊、猪三种动物。《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在等级森严的先秦礼制下,只有帝王主持的祭祀可以采用最高规格的纯色牛作为供奉上天的“牺牲”。“尊”在甲骨文中指“双手捧酒敬献神和宾客”,中国青铜器中常见的“尊”即是礼器的一种,主要指盛酒器,从商代早期开始使用,直至战国时期,其本质是贵族在祭祀、宴飨、朝聘、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左:环绕牛颈的动物浮雕
右:牛身同时出现兽面纹与蟠螭纹
用动物形态设计器物外形是中国青铜器的一大特点。在初民观念中,动物比人更具备与神灵沟通的可能性,而体格健壮,有一双弯曲而有力大角的水牛极具灵性,因此,拥有牛造型的牺尊可以在重要的祭祀中充当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动物纹样同样在先秦时代的神话和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近观牺尊,其首、颈、身、腿等部位满饰动物纹样,既有商周时期的主导纹饰兽面纹(饕餮纹),也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蟠螭纹(龙蛇纹)。环绕牛颈及锅形器的部分,甚至出现了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写实的风格与抽象纹样形成对比,形态生动,铸作精美。作为酒器,牺尊的内部结构也堪称一绝:从牛背上三大圆孔向内探究,牛腹中空,内嵌一锅形器,用以盛酒;牛颈与牛背上两孔底部联通,呈U型结构,可以注入热水,用以温酒。

牛首纹饰及鼻环
牺尊的牛鼻上穿有一环,这恰与《吕氏春秋》内有关古人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牛的记载互为对照,可视为研究中国牲畜驯化史的一件宝贵的实物资料。春秋战国之交,诸侯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征伐愈演愈烈,绵延一千五百年之久的青铜时代走向尾声,铁质工具与牛耕技术的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新的文明。此时,地处中原大地与漠北草原交界处的古浑源地区也进入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融时期。浑源牺尊连同它承载的时代记忆一起封存在黄土地深处,并在两千五百年后被唤醒,向世人诉说古老的故事,经历新的传奇。
PSA 2021
Continúe 肯定牛
2月4日起至元宵佳节,PSA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牛年特别企划。PSA将在年前公布今年的重要展览与活动,邀请大家一同扭开新的期待~在春节假期中,“烟囱PSA”还将通过“求牛签”、“牛年读牛图”、“你牛我牛:跟艺术家学画牛”等一系列线上专栏与你分享“牛”在艺术世界里的前世今生。与此同时,PSA还将在线下举办“牛在哪儿?”新春现场猜谜活动以及一系列民艺工作坊,欢迎过年驻扎在上海的小伙伴们前来欢度佳节,喜迎新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