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沈伟:正月说茶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正在展出:「开卷—钟孺乾 沈伟 周颢新春书画雅集」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图 / 沈伟



「开卷——钟孺乾 沈伟 周颢新春书画雅集」正在视觉书屋展出,欢迎大家来观展。今天文摘选取沈伟老师于二零一二年正月写的随笔《正月说茶》(摘自2017年出版的文集《隔路闻香》。“且写,且读,且品,且思,均与自己的生活常态有关。”由此也可以从侧面看看艺术家平时的艺术生活状态。



正月说茶


文:沈伟


大年初七,央视九套又重播了六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先前那句“穿越七个国家,历经三年倾情打造”的预告是很吸引人的,不想看了还是让人失望。先后问过几个喝茶的朋友,大约也是同感:天女散花一般的,不知它到底想要讲什么。

题目大了,当然就不好拍了。“探寻世界茶文化”,那零零碎碎的画面固然可以剪切得颇有看头,可故事,也就无从说起了。

人群不同,背景不同,想听的故事也就不同。尽管喝茶是一件很个体的事情,但也总归是有个谱的,比如片中着力讲述的那些“好茶”,显然就不是一般的大众之品。虽然老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对一般百姓来说,此茶非彼茶也,更别说喝那些茶的况味和显摆的情调了。至于片中大量和“茶”字沾边的故事,大多不过是没有界定的饮料故事,花絮而已。

不能不说:茶这东西,原本就是可高可低的。至于其广义狭义,那是另一件事。茶的主体,过去武汉人叫得很有意思——“茶叶茶”。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想起2001年,朋友带我去过岳飞街一个旧宅改造的茶舍。几套老式的桌椅,还备有古琴一案,置于小天井里的是雅席,花木鱼池环衬,在那几年很有情调了。而过段时间再去时,却大门紧闭了。听说更早些时候,有人在三阳路一带也开过类似的一家,也是没半年就倒闭了。

当时探问过为什么?原因说法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花钱喝茶的习惯,在大众层面上早就被“革”掉了。

元宵前的一天,适逢在武汉美术馆附一层的荣宝斋画廊聚集“慢生活”道友会,席间,何祚欢老先生上去讲了一段老武汉茶馆的故事:茶馆里,八分钱一杯的茶,就有那种人一直续水,一直喝到杯中清若白水——被戏称“嘹亮”了——还赖着不走,颇考验茶台掌柜应对场面的智慧。绘声绘色的口传史,让人听来忍俊不禁。不过,那终究是老旧的记忆了。

何老说的这种茶馆,我自己无意间撞上了难得的尾声。那是八十年代中期,汉口解放公园里的猴山旁,园林式的茶馆,叫什么名字,忘了。那时,或春或秋的阳光天气里,带上一本小书,泡上一杯绿茶,搬出一把藤椅,在茶馆正对的湖边柳树下坐上一个下午。记得我当时喝的是两毛钱一杯的;也有好茶,贵一些,没喝过;便宜茶也有,一毛多吧,也没喝过;续水仍是传统的免费。不过我没有出现过何老说的那种“嘹亮”的窘事。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今天的茶事,算是一种传统生活的复兴。从九十年代悄然而至的铁观音,到普洱的突兀而兴,到正山小种,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你方唱罢我登场,及至这几年的白茶。总之,喝茶人的嘴里,不再有早年的“香片”、“花茶”什么的了。至于喝法呢,大家一边倒腾着“非遗”,一边跟着风头走,而噱头却总是占着上风。这时,味蕾似乎并不被人关心,眼球倒成了关键:瓷器,陶器;日式,台式;湿泡,干泡;插花,薰香;环境,空间……。如此一来,茶艺师就成了阳光行业。

至于我个人的喜好,茶在喝的本身之外,环境理应是要讲究的,只是不要太过分,所以不太喜欢前些年流行的那种功夫茶,又是茶杯又是闻香杯,加之二十来道冲泡的程序——“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什么的,总觉得附会太多,有点“闹眼子”了。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说到此,很欣赏十六世纪时日本大茶人千利休的主张,他说“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在权贵们极力做加法的时候,他不动声色地做着减法:“夏天要使茶室凉爽;冬天要使茶室暖和;炭要放得利于烧水;茶要点的令人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

茶道中的那些禅意自不待说,但也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它也很程序化,但那些程序,都是奔着“茶味”本身去的。所以平日说到茶的时候,我也常给朋友们推荐一本书,冈仓天心1906年写于美国的那本《茶之书》。倒不是因为他把茶说得如何圆满,而是他把中、日茶法的文化故事说给了西方人听。如“一碗见人情”一章中,他有一段名言:“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这段话,连同标题,而今也都被《一片树叶的故事》挪用了。

这种传播非常有趣。据说,星巴克(Starbucks)的茶馆去年已在纽约登场了,叫Teavana,并计划10年内在北美扩展到1000间,不是卖咖啡杯里的袋泡茶,而是有茶叶和茶具的冲泡茶。好看了,在全球混搭风下,这又是一景。


(文中图除标注外,均为视觉书屋「开卷」展览现场沈伟老师作品

 





推荐书籍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隔路闻香》


作者:沈伟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

页数:155
定价:26元


沈伟所著的《隔路闻香》一书,作者或以手边玩物,或由阅读心得,或说一器,或议一事,且写,且读,且品,且思。所谈内容广博,书、画、香、花、瓷、文房四宝随意生发,试图解味古人的崇雅趣尚。书名之《隔路闻香》,取自作者手边一片唐代长沙窑残瓷,拜求音尘遥想而已。

沈伟,艺术史博士,湖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武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武汉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2009年,获首届国家级最高美术奖“中国美术奖”。2010年,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出席“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茶书》

 

作者:(日)冈仓天心,谷泉译

出版:新星出版社 小众社/读库联合出品

开本:185×115毫米

页数:144

定价:38元


一百年前,旅居美国的冈仓天心有感于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偏见与无知,用英文写就《茶书》。这册短短数万言的著作问世后,被视作东方美学宣言,成为欧美读者窥探远东文明的必读经典。《茶书》通篇讲茶,却又通篇无茶。冈仓天心写作此书,意不在茶,而在于向世界推介东方传统美学思想。作为其精髓之一的侘寂世界观,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深刻影响着当代设计哲学。从苹果、宜家到无印良品,从乔布斯、迪特·拉姆斯到柳宗悦、原研哉,这些名字的背后,有着千丝万缕、若即若离的共同精神渊源。


自民国始,《茶书》在国内就有多个中文译本,由小众社和读库联合出品的全新译本,译者谷泉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对中日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深入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结合英文、日文等多种语言版本反复参照印证,并对原文中的疏漏错误进行了考据修订。新版《茶书》的译文兼具学术的严谨和文笔的洒脱,是无限接近原著气质的中文版本。比如其他译本的“喝了太多茶”,谷泉译为“茶气太过”。本书特别收入谷泉的万言译后记《茶的战斗》。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历代茶器与茶事》


作者: 廖宝秀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2

页数: 256

定价: 126元


精选200余件历代茶器、茶画,呈现一部中国茶事的历史。作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期间,遍阅故宫及各地博物馆有关茶事的文献、藏品,并使用器物、文献、书画互证的研究方法,如实还原唐宋至明清的饮茶风尚。


本书是她一系列有关研究的集结,向普通读者介绍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及作者的观点。书在台湾出版后,获得了颇高的赞誉,再版数次,其“如白描一般”的叙述手法,引领读者进入古代饮茶的情境之中,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人使用何种茶具、采取何种方法饮茶,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茶烟外》第二辑 罐藏

编者:归谷文化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
尺寸:205×260毫米
定价:120元

世间乐事,豪奢之最,不过一碗茶的款待。民国文人周作人云:「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人生需要准备的,从来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境——以一刻艺术家的心情,在一片全然悠闲的情绪中,与友人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茶烟外》第三辑 壶趣

编者:归谷文化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
尺寸:205×260毫米
定价:120元

在书中,读者可以清赏古代茶画,明晰壶形衍变,饱览名家旧藏,领略唐云、刘旦宅、程十发等民国书画大家的风致;看一看叱咤古美术圈的日本文人、陶工、青木木米、竹田等名家旧作。更有当代最值得关注的文人、手艺人、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王强、老莫、董全斌……由他们向读者印证——同为艺术家、手艺人,只有好的品味,好的艺术,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知中14:中国茶的基本》

 

作者:罗威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开 本:16开

定价:65元

 

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抑或“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未远离中国人。喝茶有讲究吗?自然也是有的,讲究到了极致,便成了“茶道”。空间与时间、水与火候、器具与温度,都能影响茶汤的滋味,但就算不懂这些形式与方法,茶仍是一服能够疗愈身心的饮品,更遑论泡茶、品茶的方法,不同茶人心中自持千百种说法。


现在,中国茶的六大类是以颜色来命名的。相同的一片树叶,经过不同的制作过程,可能变成各种各样的茶,从而有了不同的颜色、香气、味道。在爱茶文人的笔下,茶是诗词歌赋,是笔墨丹青,是儒释道的大学问,为了喝一杯好茶,他们甚至做了不少“学术研究”。极致地喝茶,大约可以看作庸碌生活的美学起点。


中国传统器物推崇以形态语言表达意境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作为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茶具,它们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造物条件,也反映着时代风格和审美变迁,而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中也折射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继唐、宋、明之后,中国茶如今迎来了第四次繁荣发展。在国茶的复兴时代,我们决定用一本书,兼顾古今,给大家讲讲中国茶的基本。席卷而来的“新中式”能为茶的传统文化带来怎样的新生,让人非常期待。在喝茶之前,如果知道这些,将更能体会茶的滋味——这是我们制作这本书时的心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推荐书籍







视觉书屋诞生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经营艺术图书的独立书店,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附近。视觉书屋秉持“艺术·人文·思想”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传播艺术阅读文化,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021年是视觉书屋的第23年,我们期待着将它一直延续下去。


中山路368号 / 027-88720311


书店营业时间:09:00-20:00

咖啡营业时间:10:00-20:00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视觉书屋2021定制生肖版画《公牛BULL》




沈伟:正月说茶 沈伟 钟孺乾 周颢 新春 书画 雅集 视觉 书屋 文摘 老师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