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于2020年12月24日—2021年3月7日在山中天艺术中心展出,参展建筑师为陆翔、众建筑、王宝珍,由王明贤策划。


“整张桥1.0”展览现场搭建
建筑师陆翔的“山中桥”在展厅建造了一座“整张桥1.0”:以张拉整体结构原型(Tensegrity),呼应山中天艺术中心建筑楼板、台阶在剖面上因错动带来的空缝——虚空的连续。现场搭建在展览开幕后开始,观众和志愿者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参与搭建过程,在体验中直观地理解建筑。


“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展览现场
众建筑将标志性的“插件家”无限复制,视觉上组为两个平面,穿梭在山中天艺术中心抬升降落错动的三层楼板之间,将周边的空间联系起来,在不同的位置瞥见相同的红色“插纸家”,如同深山路中时隐时现的深藏小房。


“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展览现场
建筑师王宝珍的展场设计与展出的三个庭园作品:东麓园、容园、竹可轩/虎房的设计理念相交相融,可看作是第四个庭园作品。展览以“搭桥”,“筑房”以及“造园”三个意象纬度,以点带面地透视三位建筑师的工作。而山中天艺术中心的建筑空间,正是由三位建筑师北大时期的老师董豫赣先生所设计。
“当代建筑也是当代艺术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更有力量的组成部分。”正如策展人王明贤谈道:“陆翔、臧峰、王宝珍都是具有当代艺术意识的出色建筑师,他们注意到山中天建筑的特别之处,展览设计更是和艺术家做的设计不一样,巧于因借,展厅建筑与展品之间形成时空上的互动,山中有桥,山中有房,山中有园,时而热闹,时而安静,让人沉思。”
Q&A
山中天:请谈谈策划这次展览的契机?
王明贤:这个展览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其实是关于中国建筑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实验成果的展示。因为在20多年前,张永和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跟以往的中国的建筑教育不一样,引进了国外的现代教育,又关注了中国教育的特殊性。我跟北大建筑的这些同学和老师都很熟,当时也经常跟张永和一起探讨关于建筑教育的问题。

楷林·汇(模型) 多相工作室
“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展览现场
像陆翔,是北大建筑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们经历了中国建筑教育的一个新的实验。张永和希望北大建筑培养的学生,是“会思考的工匠”和“会动手的思想家”。因为原来中国建筑院系对学生的培养,可能他会画图,但是缺乏思想,或者没有真正做模型,缺少动手的能力。所以张永和实际上是把国外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引进来,结合中国自己的独特性,形成的一种建筑教育方法。同时他用工作室的方法来培养学生,他也邀请像王昀、董豫赣等很好的建筑师来参与建筑设计的教学。
当然比较遗憾的是,张永和2005年就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值得庆幸的是,北大建筑的精神还是传承了下来。像董豫赣,对建筑教育特别热爱,呕心沥血培养这些学生,当然这些学生也很努力。所以我想,这个展览一方面是对这种建筑教育实验的一种检验。同时呢,也看到中国新的一代青年建筑师面貌,像陆翔,还有臧峰,王宝珍,他们都是北大建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通过展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青年一代建筑师在这种新的建筑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在经过到社会上的锻炼后,能成为什么样的建筑师。

“山中园”局部 王宝珍
山中天:可否分享下展览主题的由来?
王明贤:这个展览主题其实是我看了三位参展建筑师的作品之后形成的。陆翔理性,注重建构和材料等问题;众建筑,他们很注意社会问题,用建筑设计来解决社会的问题;王宝珍专注于造园,把古代造园的手法运用到当代设计上。所以当时就想,他们三家的特点形成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所以我们希望山中有桥,山中有房,山中有园,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园林建筑的感觉,同时跟董豫赣设计的山中天建筑,形成一种呼应。
山中天:第一次来山中天艺术中心的时候,对建筑空间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王明贤:当时董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做了山中天的设计,但是我当时真不抱多大希望,因为我想一个几百平米的建筑,再怎么装修设计几乎也感受不到什么特点。但后来我到了山中天现场来看,我就惊讶了。他把整个建筑空间,在这种喧闹的城市里面,形成了闹中取静的特点;使用园林的方法,也让它变成可观可游,借景框景,有一种山水诗意的感觉。
山中天:三组建筑师的参展作品,在展厅的分布是如何考虑的?
王明贤:虽然这三个建筑师的设计思路各有特点,但还是有一个建筑思想的联系,所以放在一起呢,我们能感觉到北大建筑的一种发展和传承的脉络。展览现场三个人分开,每个人有一块场地,展览设计是王宝珍来设计的,也是考虑到了跟原来建筑空间的关系。

“整张桥1.0”搭建中
比如陆翔呢,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这里要建造一个桥。然后通过在建造的过程,观众可以来参与。在参与中,我们可以理解建筑是怎么样通过空间和搭建来形成的。

“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展览现场
众建筑呢,我们就会看到,到处挂着插件家的小房子,可以感受到社会设计的力量。

“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展览现场
王宝珍呢,他的设计用到了园林的方法,一个是他设计的三个园林作品,那再加上本身他为这个空间所作的设计,所以实际上等于四个作品。
这个展览设计有个好处,跟原来一般的艺术家设计的不一样,原来艺术家,对这种建筑空间的考虑可能就少一点,这次的展览设计,建筑师就很重视,展览跟空间、跟展品形成一个互动,园中有园,园外有园,特别有意思。
山中天:可以分享下策划及实施过程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吗?
王明贤:这个展览中因为建筑师都很理性的,所以他们还是有个专门的设计,然后一步一步按设计来推进。中间最令人难忘的是本来12月24号要举行开幕式、论坛以及一个建筑师之夜,设想的很有意思,没想到当时大山子忽然出现了疫情,所以我们就紧急通知大家,说那天暂停。所以这个是很遗憾的,但因为我们展期还比较长,后期还可以举办活动。

乌镇北栅粮仓展厅及工作室(新建+改建)(模型)
陆工作室
“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展览现场
山中天:策划建筑类展览与非建筑类展览需要有哪些不同的考虑吗?
王明贤:我觉得两者是不太一样,因为比如当代艺术展览,是怎样去把当代艺术传达到观众,那么建筑的展览,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建筑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另外,它有跟社会大众的一种关系,因为大众不一定理解建筑。所以这个展览,既要把建筑专业的问题提出来,让人了解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同时又要让观众理解建筑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两方面都顾及到。

内盒院(模型) 众建筑
“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展览现场
山中天:如何看待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或者说它的实用性和审美之间的一种关系?
王明贤:其实当代建筑也是当代艺术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更有力量的部分。比如说我们看一个艺术作品,那么它整个体量再大,一般也大不过建筑的体量,建筑可能是几万平方米甚至几十万平方米,非常庞大,强迫你去接受。那么这个时候,对建筑设计的艺术要求特别高,建筑文化的要求很高,所以整个城市不应该是一个混凝土森林,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建筑也应该体现这种灵魂。这种精神呢,其实也是当代艺术的精神,而且我觉得它具有更震撼的力量。
山中天:对一个新的艺术机构有哪些期许?
王明贤:我对山中天艺术中心还是充满期待的,今年刚刚开张,但已经做了层次很高的展览,我希望下一步要继续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研究型美术馆,在艺术跟生活之间架起一个桥梁。同时,我希望山中天艺术中心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建筑展览,反映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新实验,同时也反映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趋势。
- 建筑师 -

陆翔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016~今 陸工作室创始人
2006/10~今 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2003/09~2006/09 北京非常建筑工作室,主任建筑师
2003/07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理学硕士
2000/07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学位
部分作品及获奖
2018乌镇北栅粮仓展厅及工作室(改建+新建)/陸工作室
2019德国标志性设计奖建筑设计大奖(ICONIC AWARDS 2019-BEST OF BEST)
2019 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 - 金奖( 2019 DFA Design for Asia Awards - Gold Award)
2019第36届国际照明设计奖优秀奖(36th Annual IALD - International Lighting Design Awards - Award of Merit)
2018 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入围项目
2013郑州楷林汇/多相工作室
2014 WA中国建筑奖设计实验奖入围项目
2010上海世博会万科企业馆/多相工作室
2010 W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2011北美照明工程协会照明设计优胜奖

众建筑
公司由何哲、沈海恩和臧峰于2010年创立,分别于北京和波士顿设有办公室。我们以“设计为大众”为原则,在教育,办公、居住和城市更新等领域,通过城市、建筑、产品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设计方式实现社会影响力。
何哲: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之一。出生于浙江金华,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清华大学校外特聘讲师。
沈海恩(James Shen):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之一。现任哈佛大学住房研究联合中心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未来城市实验室任创新访问学者。
臧峰: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之一。出生于甘肃兰州,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北京西城区杰出人才,清华大学校外特聘讲师。

王宝珍
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因园工坊主持建筑师
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师承董豫赣先生;2008年以砖为材的系列设计获美国SOM基金会主办的国际竞赛第一名而赴欧洲游学;2009年应香港理工大学叶长安教授邀请参加香港举办的CHINA BECOMING(泛中华地区新生代新锐建筑师)作品展;2013年《建构实验:双曲拱之建造》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教案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2017年作品专著《造园实录》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0年入围“自然建造”之青年探索奖、评委会特别奖。
- 策展人 -

王明贤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中央美院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曾任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筹备委员会委员,1999年UIA国际建筑师大会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展秘书长;1999年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策展人;2006年第10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著作有《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王明贤、严善錞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上海人美出版社2015)、《超越的可能性——21世纪中国新建筑记录》(王明贤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等。
- 购票信息 -
展览票价 45元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票
- 主办方 -
山中天艺术中心 × 十点睡觉有限实验室

山中天艺术中心位于北京当代艺术地标798艺术区南门,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设计,建筑师运用园林方法在室内空间创造了山水栖居的意象。
山中天艺术中心集思想孵化、学术研究、艺术展览、协同创新、人文教育、文化体验为一体,目标是创办多元化研究型的艺术机构,打造国际艺术交流的学术平台。
展览中心强调“实验”的概念,以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人文艺术书院面向大众,定期举办各种线上及线下活动,挖掘、激活、传承、复兴中国书院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大师工作坊也是创新研究院,汇聚不同领域专家进行互动,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形式、新的作品。
山中天艺术中心注重各学科间的融合交流,开放包容,为各种思想提供展示的舞台,为艺术与生活搭建一架沟通的桥梁,去揭示、去探索和发展人的创造潜力。

⼗点睡觉⼤企业旨在建⽴⼀个多元化的艺术⽣态与创意⽣活互联平台。
⼗点睡觉艺术空间由实体空间延伸⾄社会空间,我们将聚合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创作人及各专业领域的创造力资源,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元的艺术情境及美学知识。
⼗点睡觉⼤企业同时提供新兴材料的实验平台,探索物质材料艺术化、创意化的转换路径和实现⽅式,为参与者提供新的介⼊⽅式及创作输出。
在⼗点睡觉⼤企业,所有参与者都是创作者,我们将成为⼀个共同体,去打破艺术和⽣活之间的隔阂、创造与常规之间的壁垒。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