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前言

展览作品节选
不同学科背景的疗愈工作者对艺术疗愈的定义与实践也不尽相同:这一单元由路径一(孟沛欣博士整合疗愈体系)及路径二(艺术家伊可的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体系)为实例。
01 孟沛欣博士整合疗愈体系
——
诠释自我的深意——自画像
“自画像从不讨好,不谄媚,不粉饰,它是对自己的绝对诚实。”——雷蕾
△ 雷蕾
《九岁》
丙粉,60cm×70cm,2019年
自画像系列个案
△ Zoe(化名)
《一方》
水彩,13cm×19cm,2020年
△ 柴天磊
《你是我爱的源泉》
水彩笔、签字笔,19.5cm×27cm,2019年
——
探索自我的内在——对话情绪
“将心里的事完完整整地讲给了我的画,那个画面就是我的心事。画面完成之后,我就没有了思虑,也没有了恐惧。”——唐文星
△ 唐文星
《家门》
丙烯,40cm×50cm,2020年
情绪系列个案
△ 唐文星
《舞中融画》
影像截选
情绪系列个案
△ 梦(化名)
《Ego-3》
软陶、水彩、色粉、果壳,3cm×5cm,2020年

△ 山鬼(化名)
《出生》
陶瓷,定格动画,2020年
——
呈现生命的整体——曼陀罗
“曼陀罗始终存在于圆之中,这里的方也在更大的圆中,方圆交叠,演化出无尽的样式,正如生命,层层叠叠,探索不尽。”——曼达(化名)
△ 曼达(化名)
《团体曼陀罗》
油画布,120cm×140cm,2020年
曼陀罗系列个案
△ 曼达(化名)
《曼陀罗》
油画板,尺寸不等,2017年
曼陀罗系列个案
02 艺术家伊可: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
——
“ 我已经厌倦了艺术家无休止地自我表达和以此为基础的创作方式, 我感兴趣的是如何帮助人们内观,平等地与有形、无形的存在建立连接, 形成能量循环、转化与创新的共生系统。”——伊可
△ 伊可
《项目一 流浪兔© | 系列一 限制性互动 (部分互动片段)》
△ 伊可
《项目一 流浪兔© | 系列二 非限制性互动:成都站》
2017年,麓湖A4美术馆驻地艺术项目,成都 四川

△ 伊可
《项目一 流浪兔© | 系列三 总结与再创作:世界是一只流浪兔3.0》
2018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1933老场坊,上海
这一单元将通过疫情与城市封锁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唤起公众对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的重视。这些作品中有医护绘制的方舱墙报,也有武汉本地艺术工作者的随记与影像等,观众进入展厅后首先会经过情绪互动装置,激活情绪,再进入封城期间的艺术创作区域,触发情感和回忆。
△ 张文博
《日常书写—疫情期间书法小稿—买菜清单》
书法,21cm×12cm,2020年

△ 炭叹
《封城日记》
影像截图,2020年
△ 黎爽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手绘,36.8cm x 26.6cmx 4,2020年
以上为展览节选,更多精彩等您亲临现场!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为争取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获得潜在疗愈、探索美术馆作为疗愈空间的可行性,展览将调动美术馆的常设资源与专业艺术疗愈师合作,以期扩展社区文化心理建设,鼓励更多人尝试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
此次展览内容和重心更偏向于现场参与,重在观众体验,在多元的疗愈活动中形成对艺术疗法的认知与理解,欢迎大家多多关注美术馆官微,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公布展览公教活动预告,不要错过哦!
观展的同时,还请各位观众朋友们做好防护,多多注意出行安全。遵循参观须知,文明观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