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语
请想象一下, 周围一切东西都消失。只有你和空旷。
那感觉就像过去一年里每个人都在经历的、面对世界聚变的茫然。
我和所有人一样经历了这不平凡的一年,那些就发生在身边的事让我确定了艺术疗愈的研究方向,并在2020年封城期间写下此次展览的策划书,草拟方案的时候非常确定自己想要说明什么,但真到实施阶段,面对还空无一物的展厅我的内心是不安的,我想通过展览说的,真的可以好好传达给观众吗?
艺术疗愈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概念。很多人只是听闻这个名词,知道它同时涉足心理学和艺术两大体系,但对其如何实践却不甚了解,于是对此领域产生了一些与事实相悖的幻想、猜测或是质疑。所以不如将此次展览看作一个引子,让我们一起不急不躁的认识它。
“不许哭”,“你怎么这么情绪化”,“是你太敏感了吧”好像长大成人就是要学会将情绪藏起来。工作、人际关系、失去等等,当你陷入无法言说的情绪困境时,用艺术创作与自己对话可以是一件非常温暖的事,当然它也需要开始的勇气,不妨看看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其作者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或许和正在观展的你一样面对着来自生活的各种问题和焦虑,也对艺术抱持着极大的热情与好奇,这份心情促使他们用创作来认识自己并找到与情绪和平共处的信心。
这种相处会有结果吗?不尽然。但相比结果,我想请你回想上一次拿起笔时的心动,将心情交给纸笔的投入,无论是绘画或写作,长时间积累后的内观,远比一个结果重要得多。作品的最终呈现仅是对参与者疗愈过程的“窥探”,所以他们各自的陈述是展览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文字解释了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画面中的意象。所以这次请保留一点耐心,看看作品边的文字介绍吧,它们会帮你找到答案。
最后,若能为看展的你点燃一点火花,“也许我也可以尝试画画看”,“回去我也试试用涂画写日记”,再加上改变的意愿和时间,便是荣幸。希望这场展览不再是一亩三分的小天地,它能触及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
那么请放下揣测,亲近艺术吧。
祝好,
愿你顺意。
△ 刘子橙 《靛蓝之爱Indigo love》,手绘
“绘画灵感来自于梦境:在这个暗藏巨大潜力的子宫里,在这里孕育我们的雏形,汇集了无意识的行为和思考。在这样一个蕴藏强大力量的无限空间里,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无法安全的表达自我。
我们压抑它,并把自己带回到“安全”的“正常”状态中。然而,生命力量的流动会松动旧痛。正是这个伤口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我们并不愿意轻易展示一路走来所携带的痛苦和创伤,我们羞愧的将它隐藏。内在的情绪没有涌动的出口,被黑暗紧紧包裹起来。
在至暗的深处,我看见了靛蓝色的温暖,这种内在的温暖,就像灰烬中仍在燃烧的炭火......”
——刘子橙

△ 梁晓松 《胖胖与花》,纸本油画棒

“不断的成长,不断的精进,总是希望自己能更好些,再好些。成长的路上犹如拼图,不断完成革新的自己。走过很久的路了,忘记了最初的地方,还有一个完整且完美的自己被遗忘。”
——倪亚琼

△ 丢丢 《丢巴》系列,布、填充物海绵纸
——丢丢
参展者故事分享(节选)
作品及文字提供: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
更多内容届时可关注展厅作品文字说明。
「你得到开头的答案了吗?
可以看见,
艺术表达是一种非文字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能理清我们的内在体验,
是一种表达思想、链接身体与心灵的重要方式,
以上几幅艺术家关于作品及情绪分享,
让我们了解艺术疗愈是一种良性的选择,
策展人也向我们传递着,
“艺术能触及到我们,
同时也需要我们来亲近它。”」
言语之外——艺术与疗愈
「展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期待大家不同的观感,
如果你也想开启一段艺术疗愈的心灵旅程,
不妨从2月28日的展前公教活动开始吧!」
1.什么是整合艺术疗愈?
2.整合艺术疗愈的作用机制;
3.整合艺术疗愈的独特性;
4.整合艺术疗愈的优势。

教育学硕士;
高校教师;
研究方向为儿童艺术教育,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级艺术治疗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导师团队导师。
言语之外——艺术与疗愈



—— END ——
编辑:严雨桐 审稿:李霞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