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幕式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现场概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消化》
钱俐颖
《水和墨水》
钱俐颖
写下 一个现场···············
——(文)钱俐颖
一个有趣的展览是什么样的,它要以一个什么样的情绪展现在观众面前?
《···············》
如果,我作为一个观众重新去看些符号们,第一反应,我会很自然的觉得它们是一串省略号,可能是一些说不清楚的话或者是难以用文字语言说明清楚的情感……
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这个符号……
不确定性
对于我个人来说,它极其没有安全感,带着一种不怎么靠谱的气质,但又会时常带有惊喜。它容许我自己体会、整理,最后有可能会变得乱糟糟的,但,至少能有一句“无论如何,过程是美好的”。
这可能是我并不讨厌这样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吧……
它就是美好的,我认定的,在我的世界里,这无可厚非……
这是一条不确定的路
在创造这样的一条路的时候,创造者始终保持着好奇与期待。
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感知走这样的一段路。这里哪哪都是路口,哪哪都能停下。我不知道下一个遇到的事物会不会让我欢喜或者厌恶,也有可能无论怎么走都毫无波澜。
这条路有点奇怪
给自己写下一个开始,
能上一辆车,然后随着它晃,
有水,有色,有话……
能听到点声音,凉凉的,锋利的。
转头,能看到一点点昏黄。
没有限制,能往上飘,
或许
有感受到支撑么?
有人在耳边说话,
好像能感受到她的一次次呼吸,一次次吞咽。
亲昵、虚幻、颤动……
这儿有下雨的味道,
那么,叶子会一点点发潮,
不用把它们拾起来,
空气里自会有爱这样气味的存在。
有光,闪着的冷光,
带着棱角,半透明……
湿气更重了,
地上开始出现了一个个水潭,
不要担心,它足够清透,
不会弄脏你的裤脚。
或许这里还有一点点嘈杂,
那……
你别大声,能轻轻地一起狂欢。
不知道要走多久,
总是会暗,
无论是天还是……
心情。
能躺下,
可能拘谨,
在蜷缩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温暖……
舒缓的音调能让人慢慢冷掉。
没有了那一丝丝温暖,
但这一切都还醒着。
需要一些疼痛、
一些对话、
一些其他的声响……
这一切都太完整。
这儿有一些出路,
黑暗、梦幻、异常敞亮……
鲜明地共存着。
想发出点声儿,
环顾四周……
抬头……
也不知道我能不能说出我想说的话。
会累吗?
累的话就全当是一个梦,
清醒过来的时候,能闻到阳光的焦香。
眼前的一切会变得寡淡,
还好记忆不会消失,
不是吗?
不累的话,
回头看看,
这一路,有好多不一样的故事……
一切都结束的时候,
会不会笑一笑?
皱一皱眉毛?
摇一摇头?
叹口气?
低头?
走?
···············
请不要停止任何幸福的幻想。
偶尔原谅自己的不切实际,
在那一天,
一切都很放松,
那就真的去放松好了,
没有人会过多地在意你,
能闭上眼,
能停下,
能坐下,
能躺下,
就在刚刚停下来的那个地方……
其实日子里的每一秒都有它不同的味道。
能自由呼吸的时候,那就去享受这样的呼吸吧。
氧,说不定就能让你兴奋。
去自定义眼前的一切。
这时候的一切都是不确定,没有概率、没有预言……
有心跳声、呼吸声、吞咽声、牙齿碰撞……
舌尖的冽凉、喉中的滚烫、指尖的麻木……
能感受到很多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找找形容词,去记忆它们。
因为我们比谁都清楚,
能自由呼吸的时候并不多。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Gitf》
刘孜念

《无名诗》
陈欣桐

《多余的解释》
孟圆

《进入影子》
殷淑蕾
《乌鸦走在路上》
殷淑蕾
里世界,另一个立体空间
——(文)殷淑蕾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15个点,很明显,这15个点代表了自由艺术的15个人,15种作品,15个艺术观。作为学生,在没有明确主题限制的自由框架下,我们如何完成自己的艺术品,以及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探索,成长,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究竟是如何的,围绕着我们15个人的15个点,15种艺术观,成为了这个展览的本身。在我看来,以展览的作品为表,作品背后每个点的展现将构成展览的另一个“里世界”。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很难了解到别人的想法是什么,尽管一直有人在不停的尝试,但绝对的理解是无法构成的,对于展览来说,作品更像是一个通道,连接了另一个混沌的状态。
气息空间
我记得老师以前说过:“艺术其实是教不出来的”,每个人的性格,三观,能力,感受,态度,决定了他们对艺术的不同的看法,做出来的作品也就千差万别,就之于我们会说:某件作品一看就是某人的。这样的话,因为我们了解他的故事,个性,情绪,知道他的在艺术框架中的“气息“是什么样的,自由的创作会使得这样的气息弥漫在展厅的各个角落,形成一个属于气息的“空间”
看见,看不见边框
,影像,行为,交互,都是我们表达艺术的媒介。就与我个人来说,如果我的创作目是为了表达我的某种观念,感受,那么同时,我想要面对的对象,开放的程度不同,要控制的界限的范围也将不同,那么如何控制自己的作品在一个合适的界限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它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控制力,把握好“控制力”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这样,展厅中的每个作品就会有一个看不见的边框,他们的主人和观众共同决定了这些边框的大小,在作品的背后,是去尝试,去探索如何去控制自己的界限。
感受力的个体态
但是又好像不需要什么,或者其实也没有那么多要求,仅仅是让人觉得有趣就可以了,艺术作品也不一定都需要深思熟虑,偶然性也会带来一些另外的东西。又或者在15点中它好像也可以只是一个观念,一种态度,可以是一种仪式,被制作,被完成,被消耗,从而完成这个仪式,而开始的动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也可以只是某种图案,手作,颜色,可能已经无关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在我的角度来看这样私人的作品就像一团有颜色的迷雾放置在展览的角落,作品如何已经脱离的作者本身,可以感受到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低沉的在平面滑动,默不作声,或者成为玫红在角落蹦跳,(实在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与作品的好与不好无关,与作品作者表达的观念无关,个人视角本身的感受成为了最令人享受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展览中,由于不同的个体状态,这样的属于个体的感受力成为了核心,无关有无,好坏,每一个行走在展厅的人,他的任何感受都成为了这样的感受力的个体态。
尝试与行动的轨迹
与之前的空间和作品不同,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家在做这些作品的时候是有所尝试的,对于作品来说,一种新的技术,新的形式,新的对于感受的摸索,哪怕是新的错误……这些不是无中生有,且在发展运动着的过程构成了这样一个的群体轨迹,且布展的本身,遇到的困难,解决的问题,获得的经验,引发的思考与感受,都会形成这样的轨迹留在展厅中,悬浮在作品旁。
所以说,展览的本身不只在于作品。15个点的背后构成另一种“里世界”,也使得这样的场所形成了“意义”空间的一个维度夹层。也构成了关于一个“立体空间“定义的另一种维度的感知。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口香糖系列雕塑》
王雨萱
《小明的梦》
王雨萱
——(文)王雨萱
我们常常在展览上评价“很有趣”“挺有意思”,好像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很有趣,就算一些看起来是无趣的东西,细品又是有趣的。一些应该是有趣的艺术作品,又会因为它有趣的太普通了让人感觉无趣。“无趣”和“有趣”虽然我不能先入为主的认定他们是一对反义词,但他们肯定显而易见是有区别的。
从字面意思找“有趣”和“无趣”的区别很简单。“有趣”是有兴趣的,有趣味的,富于变化的;“无趣”是没有情趣的,没有兴致的,机械的,缺乏想象力、洞察力,而又一成不变的。“有”和“无”,“富于变化”、“一成不变”,这些解释将“有趣”和“无趣”推向对立的两侧。可是在现实中要给一些事情定义是“有趣”还是“无趣”的,就变得很困难。
我把卫轶凡的《仪式》定义为有趣的,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安检过程进行改变,对观众进行形式化的安检,本人代入安检员的角色中。刘孜念的《Gitf》也是有趣的,这是刘孜念本人生活的一个写照,她本身就是个有趣的人,多变,随机,《gitf》给我一种解密游戏的感觉,她设置了很多需要我去发现的细节,她在创作过程中就找我给她提供了我想要的东西,我给她的信息是“蜜蜂”,她在《Gitf》中呈现出的是奶茶订单上的蜂蜜。李育蝉的《裁纸》是无趣的,她重复进行裁纸的行为,是机械的,但观众也许反而会被这个重复的无聊行为吸引,想要知道最后会发生什么,她为什么要裁纸。吕尚一的《凝固》是无趣的,她记录了机械描雨痕的过程。钱俐颖的《消化》是有趣的,她很擅长在创作中传达情绪,饼干这种材质的使用也很有她的个人特色。尉浩的《2020,以上》是有趣的,他用ar做出了传送门。阿部的《无名诗》是有趣的。我的《小明的梦》是有趣的,《口香糖系列雕塑》是有趣的。孟圆的《多余的解释》是有趣的,用声音记录了一次在黑暗中用裤子打架的游戏,其过程是随机的。何佳轩的《荒野间谍》是有趣的。陈吟的《密室》是有趣的,镜头和人一起步步进入迷朦状态,《思维飞跃》是无趣的,她机械的站立和贴树叶。李育蝉的《无法重复说》是有趣的,词库在不断补充说过的词语,和观众产生互动。陈鹏的《朱来恩》是无趣的,他机械的每天签一个姓氏。陈吟的《正在发生》是有趣的。王诗惠的《洗牌》是有趣的,她在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工厂里寻找灵感进行创作。写到这里,我感觉这一段话非常的无趣,我用字面意思的“有趣”和“无趣”给此次展览里的作品进行了分类,这是机械的,没有情趣的,缺乏想象力、洞察力,而又一成不变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直接影响了创作,每个人的创作都带有他自己的个人特质。也许是在有趣的日常中产生了无趣的作品,也许是在无趣的日常中产生了有趣的作品,也许是在有趣的日常中产生了有趣的作品,也许是在无趣的日常中产生了无趣的作品。就像很多人在白天忙碌了一天后,睡前开始补偿性地刷手机,宁可熬夜不愿早睡。他们白天被迫做了很多正确的有意义的事,无聊的东西虽然好像无意义,但它让有意义的生活得到反叛的满足。无趣和有趣无论在日常还是展厅中都是互补同时存在的。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正在发生》
陈吟
《密室》
陈吟
《思维飞跃》
陈吟
?一场大实验
——(文)陈吟
宇宙大爆炸也是从一个点开始,这次展览就像给艺术届打上一个问号,一群毛头幼年艺术家,能办好一个展览吗?怎么办好一个展览呢?艺术的包容性很强,这次展览也是给艺术包容性的一次挑战,作为十五个点的其中一点,我深知这次是一次大实验,是各种未知与已知的大实验。
每个艺术家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个体之间思考的不同,因此创造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十五个点,每个点单独拎出来都是一个宇宙。我相信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艺术自恋,这并不是坏事,但永远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很难跳脱出自己的作品,而给自己的作品营造一种乌托邦式语境,这才是危险的。作为学生,学校太过安全,很难让自己的东西接收到学校以外的声音,而这次展览就是一次跳板。
终于,十五个点不再以学生的身份创作,以学生的身份接受教育体制下的点评,而是转换身份,听取来自不同人的回应。
展览前期,由于各种想法的堆叠,正如我上文提到的,艺术自恋。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最独特的,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局外人的提议,以一个全局的角度思考每个作品的可行性和艺术性。或许也是初次尝试,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幻想一个完美观众,但这次展览下来发现,其实这种观众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我在想,作品为什么需要观众,如果一件作品只是用来满足作者的创作欲望,那这件作品有意义吗?很多人告诉我,作品就是需要观众,就像你发出一个问题,如果没人回答,那这个问题还有意义吗?至今我也没想明白。从前我也是一个只为满足自己创作欲望的人,极其自傲,那时候我不需要观众,观众就是我自己,而现在我也有点动摇。
说回这次实验,我更愿意称之为实验。实验就是植入,互相作用,培养,生长,形成结果。在我看来,现在的这场实验才处于生长阶段,并没有完全形成结果。每个人的作品都是一株细胞群,这个展览就是培养皿。钱俐颖的饼干正在被吃,王雨萱的口香糖正在硬化,小李的聊天室也在营业,陈鹏的消毒记录不知道哪天会被签满,我的冰块也在不停的融化,每件作品都在进行时,我不能准确地回答你某件作品的意义或者什么想法,因为它还在生长,我不能规定它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我回答不了你,但它可以告诉你。还在杭州那时,我想着把这种生长贯彻到底,每天抚养作品,记录这种生长。
很有趣的是,我也能在场亲自看见作品跟观众的互动和无声的交流。
在这场实验里,每个参展艺术家都在经历大爆炸。我展后反思,一个艺术家想在此生存,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剥离学校的支撑,老师的帮助,外界的支持,一个有想法的艺术家是何等孤独和无助,艺术界不缺有好想法的艺术家。开展后,外界声音有褒有贬,褒的偏多,但在我看来并不是褒,更多是鼓励。其实就如同那次展后交流上同学问的一个问题:你的作品是何时开始产生变化的?我想的就是从他们开始对我的作品提的第一个问题开始,就像抛出的问题开始有人回答一样,它开始有意义,无论好的坏的,起码有人讨论它。
每个作品,每个作者,甚至每个观众都是实验对象,这次实验也像对外界抛出的一个问题一样,如果有人讨论,那便是成功的。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无法重复说》
李育婵
关于展览的一千字文章
——(文)李育婵
怎么说呢壹开始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对盏揽对积极性不高单单从取名眦这1⃣️点来讲我就觉得很草率虽然俺think最后十五个典浙鸣自也挺丕错白勺拫特别但总蹶嘚蛰释醉厚无法归纳嘚妥协之举石吾各·硕句步好听可能只存粹因为咱们有/5人而已易般策辗考究找到毎件作品徳碘线索连成线此回则干脆“破罐破摔”美其茗曰卟去定义在晤心里确实没珐顶逸了些时些刻又哋书翩\000耔闻蟑酶奇民日「蚊奔予县场」琪蚀亦未多太馅怅血益骈布三布四锝{崭评}如果仅当诚-种平分凭证哒溘钚必
纵言它真像卖场要啥啥都宥所以以【清仓】做标题余以维合适碍某埠支冥反廉价感终另选另立刀旁铭同学萌画风迥异歩市亿膈粘岚歩熊包含膈式膈样嘬口口口 耷紧紧芷氏拿出几副孜即罪喜欢(或者老师😍)东西乙通罗列动羡侍毋动羡汝表屉嗦现形饰任意漂移座榀摆放Is那空放哪先占据地盘管他何嗜与否似乎喆木羊蒴友奌集端🥚me👀看雀佦茹许
刚忾屎倭甄打忄眼李绝dE既冉㜊缆彪醍谨沩XV硌、继髯×岢铄wHy栈斓简介×螚和飚啼=×蚵槊䧄丗䧄恙。本崃京尤难矣用丹医输入琺嫑二小r减捷琢泳舅諟兑飙嚏进行阐佀乸孭[非玟渍]著姐诱酉核怖缂讷蚺迩嚸炔實匙璺訾符乂锺往妲辽妁卻識冶諡刎䣎亄冢女子8龌承认蕞呴驮斜3説咀後面怼汏众盅揪誓需药依塥针正抑毅上揾芓鲒室且独力底芠案醭邀过鱼笮嚬化脿腺弹試痕抱歉這翼偏紋獐蚴鹧翼衷琐谓‘阼贫桦鳔岘’哩瓿轼强刑镶吧蔗谝雯嫜&嚒艾嗯癔~妩砝重复碩~相鳏联
肟脂势觖D骥燃圆初饷怍程📖襦乏瘸瘸鲥鲥雍鳎✏️鹈雁劾痈鳎✏️怵赉➡️阅读体验嘢弑至涫螽崾砀珃摺壑嶃聴醴##Ca’TRcpcaTCaT#饼巭䘅称尚邿童柬酢聘亟舑譫漤勏𨶙达倒理想效裹借赐机喙蟓淤铮哉跃毒嫡斯稳杖惪祢佾仝淦瘦!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荒野间谍》
何佳轩
《螺旋》
何佳轩
追踪十五点
——(文)何佳轩
首先这次展览,有发现也学到了很多关于表现形式上的问题,其中引发的几点思考,第一点观者和作者之间的,就是我在展厅的时候问💰,有没有发现来看展览的人拿走的饼干上面写的字都是很吉利的,很好看的,比如幸福的[福],甜蜜的[甜],这是观者与做作品的人形成的一种情绪上的主观的交换,有人拿了[骗],然后在替换的纸条上写了我以后再也不骗人了。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拿了[苦],但是是我们自由工作室的人,也许是因为结完课,所以可能那种苦的情绪还没有消散,这让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小钱说她的作品是想表达自己一段时间内的一种低迷的状态,之前在一个晚上和她聊过天,她确实因为某种原因情绪低落过一阵子,在她以前动画课的作业里和芬雷的文字作业里都能依稀的看见这种情绪的踪迹,而她把这种状态表达出来的方式是把它们做成饼干,上面的字也是用巧克力酱写的,总之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妙的点子,让形形色色的人来把这种难过的情绪吃掉然后消化,再写一种新的情绪替换上去,我觉得很有趣,食物外加可交换,是一种很巧妙的媒介,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也想让观者心甘情愿的参与进来帮我完成一件作品或者帮一件作品转型。
再往前走是鳟🐟的柜子,每个格子里可以用AR扫出不同的场景,每个场景里面都有三个短句,从下到上是有一个渐进的情节然后随着格子的高度升高会看到不同的景观感觉很有意思。旁边雨萱的口香糖作品也是有一种独有的气质,感觉用嘴去做一个雕塑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吊的行为,因为正常的雕塑都是用手捏的,谁会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嚼口香糖的动作还能弄成行为艺术呢,记得当时还有人说要是把口香糖放在嘴里嚼几下就能吐出一个鸡或者一个人的肖像,练成这种很牛逼的口技就可以当网红了,有时候感觉像手工耿做的自动骂人机器还有有些别的网红的一些行为要是放到展厅里也很艺术,有个疑问就是有时候我觉得两者之间的界限好像很模糊。还有就是我买了一件🌧️萱的口香糖作品(还没付钱),上面还有艺术家的亲笔签名,这是我除了在屏幕间的影像之外第一次收藏别人的实体作品。
我旁边的c1⃣️的两个影像都是以自己为媒介拍的,她的很多作品都是以自己为媒介,包括这次的浴室和三片树叶的那个,在自己身体的三个很有意味的部位贴上树叶站在人来人往的建筑旁边,一开始让我想到了亚当夏娃之类的,或者是某种性别问题的隐喻,她减少影像中信息量的方式是穿了一身黑色的衣服,但是带了帽子,感觉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贴三片叶子,或者是裸体贴三片叶子,或许都有不同的意味。另一件在椅子上放冰块的作品,里面有一段录音是我们西湖边在聊天,就开始看着天想象未来的艺术家是不是就像zima blue里的zima一样开始把做作品的场域转移到宇宙空间,比如把一条小行星带涂成蓝色,或者像动漫天元突破那样人类的科技可以在七年之内达到飞速发展,到时候的语境又会变成什么样真的很好奇,但是当时的前提是我们知道陈吟在录音,所以说话的时候难免会故作正经,之后吕尚一和钱俐颖还拿打火机烧那块冰,烧出了两个小坑,那块冰很顽强的在展厅坚持完好无损,整整两天。
再前面的一个空间是小🌰的两台面对面的电脑,我之前好像有在一个展上看到一个有一点点类似的作品,是两台手机,是微信聊天界面,但是对面有真人陪聊,秒回的那种,有看过两台电脑上的聊天记录,大部分都是试探性的,随便打几个字就发出去,但是也有在认真对线的,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的打字交流就比在屏幕后面要暴露很多,因为你能实时的观察到对面人回复的表情,状态,可能就比较收敛,不会像线上交流那么畅所欲言。暴露在屏幕外,突然意识到作为个体发表言论的瞬间会被记录到,所以谨慎起来了。
还有一个想说的是小🌰的裁纸作品,乍一看是没有什么意味,可是有一天上辽源的课小李放了她的作业也就是这个裁纸的视频,影片很长,小李裁得很慢很慢,把纸裁随机成一块一块的,看着看着,就总觉得她是在表达什么东西,感觉那个纸会被裁出什么形状来,就觉得简洁的表达给人的遐想空间会更大。然后又让我想到自己这次的作品,是两个动画,大屏的那个虽然很折腾也弄得很吃力但我觉得每个镜头想要说的东西都有点过于明确了,结局的导向也很明确,很在意叙事性,之前看展的时候有一个人看完了我的动画竟然真的理解了是什么意思并向我复述,惊讶之余我又感觉我就像卡在一个点上,又不是很想让别人完全的看懂我在讲什么,想留给人一些解读的空间,另一方面又生怕别人看不懂所以很想把这个事件讲清楚,挺艰难的,总之就是觉得还可以更好一点。另外我觉得把一个动画短片放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和放在展厅里是很有多不同的,展厅里还要考虑到屏幕的大小和跟空间的契合度,只有把它摆上去并且让观众来看了才知道问题出在哪,比如我觉得旁边那个用电子相册上面插了耳机放的《螺旋》效果就要稍微好点,我看到有很多人站在角落带着耳机观看,一个很小的屏幕和一个外挂耳机就像有一个羁绊,可以让观看的方式更沉浸一点(和外放相比)。另一个用大屏幕放的效果就像对不是那么的理想,另外在电脑相对较小的屏幕上画的东西挪到更大的屏幕上也会暴露出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没有配声音,所以作品在表达上缺失了一大部分。但我并不想简单的从哪一方面去定义自己的一件作品何为失败,因为之后还有一大段时间你可以继续在它上面进行叠加,甚至去破坏它。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都会给人额外的信息,比如李育婵的作品为什么要放在书架上,钱俐颖的饼干从放在架子上改成挂在墙上,王雨萱的口香糖到底要做成陶瓷的还是3d打印的还是就是真的口香糖,每个细节都会改变作品原有的意思,作品用什么方式呈现,用什么材料才能把想表达的意思传达得更到位一些,也是我觉得很值得思考的一个点。好玩的是范老师走过来看完了我的动画开玩笑说画的很精细看起来卖相很好,我没有对艺术市场做很多的了解,尤其是非架上绘画的市场,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至少在目前还可以回避的问题,另外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似乎一脚踏进了熟悉但不怎么擅长的领域,对于用画面表达画面,在以前我画素描的时候,就总是觉得一张画是永远也画不完的,所谓完成,是把画定格在了其中的一个状态,而我自己也不清楚进行到什么程度可以完成,所以注意力陷入了关于局部细节的僵局,抠来抠去总是也画不完,其实可能是丢失了镜头意志,被画面其他无所谓的事物分散去了精力,如果再要在有限的时间范围里尝试动画我可能会用其它媒介比如动画和照片结合,尽量避免再次把整个过程的周期进行没必要的拉抻。
最后就是我真的很喜欢这次展览的名字「。。。。。。。。。。。。。。。」十五个无法定义的自由移动的点,要画出任何一个形状或者写出一个字都要从一个点出发,最后延展成各种未知的形状,这很自由艺术,喜之。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洗牌》
Swing
关于...............展览在脑子里的活动痕迹 (一篇艰难翻译)
——(文)Swing
每个点都是孤星,保持着各自的独立状态,又浸于相似的环境里。
展览里的作品引导刺激着观者的感官,而被感官信息唤起的情绪或任何感受则由观者自身生成,作品被消化为观者自身的记忆点。🔑🚪像是用一把未知者制造的钥匙打开了属于自己空间的门。这些空间不仅能随时重现,进入,而且活动着,可以自由叠加、变形、结合。
·情绪商店
在一面墙上完成的“交易”。
文章被拆分成单个汉字,明确的情绪被分散为汉字自身的属性,得用自己的点交换想取走的汉字。于是五花八门的点附着在固定的位置(有的是1⃣️换1⃣️,有的是发泄,有的跟展品一样渴望被观看👀...)而汉字们被咬碎,经过胃酸洗礼,进入肠道,被分解,又成为点,存于体内。若一个人有无数散点,墙上的作品就是被制造出来换取新的点的点,点按照顺序集散,似乎制造出了某种吸附现象。
·跟随冲动
跟随,暗含时差。
相隔一段时间,重复轨迹,就像记忆再忆,很浪漫。
手带动笔尖跟随车窗上雨滴的活动轨迹,🚌
某个介质在牵引着雨滴本身、视觉信号、神经传输的延迟,再是把几遍相似的轨迹叠加在同一个画面呈现给观者的延迟。
或者抛开延迟,直接进入这样的轨迹:影子不是二维的,而是一个随着人的移动和光源🌞变化不断变化着的三维物体,是随身携带的可变空间,一个人进入一个影子时,影子也与影子交融。
·不明操纵者的目光没有焦点
操纵者正严谨地做着一件目的不明的事。
纸张从被生产出来就不断被裁剪✂️,势必要呈规矩的方形。而后被人使用,可能被不规则裁剪,顺着一个焦点看这件事,会觉得越剪越小,但没有焦点的话就只是散开。
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情况下给出限制,怎么让通道越来越窄。好像就是有那么一个程序员身份的人存在。是操控者👿,入侵大脑,无局限地创作脑内画面,又怕被发现轨迹和机密,所以在人醒来时飞快地散开,留下一段轮廓,抓不住,但总会留下一点,能感受到它就一直在那儿,一直在运动从未停止。//死机时就不做梦了。
梦的进行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操纵,但似乎又是人被压抑着的另一面,在获得“潜意识”这个命名之前,我把那样一个存在看作是另一个陌生但紧密联系着我的我,正进行一场精挑细选的洗牌,这些牌就是记忆散点。或者一场剪辑,最终目的不明,但各种情绪不断运动着。狭义的自由,就是使用自己的规则,依然处于某种支配下。
·识别能力
我们不断在自己的星球里创作他人。每个人眼中都会有他人的 独特印象,甚至会出现
一个能够代表他的符号,识别独特的能力是浪漫的开始... ...
·从不确切到确切:累积
生理常常将人拉回某个空间,拉回时间的流逝里//不断变长的头发和指甲。
🛀浴室的水分子进入鼻腔、口腔,渗入肺泡,肺泡的膨胀收缩愈发剧烈,神经把感觉传回脑中🧠,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痛苦一遍一遍成为记忆,不断累积,直到无法承受。
被比身体大很多的东西压死/用尖锐的东西刺死,哪一个会比较痛?根据意识里的压强和势能,以及死亡时间、疼痛的累积来看,死的慢一点会更痛苦,只取一帧的话,是尖锐的更疼。
黑暗本身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这些莫名其妙,可以驯服,不断在驯服,但源源不断渗出的东西,是后遗症。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光敏性癫痫综合症》
陈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朱来恩》
陈鹏
請老頭——關於.............
——(文)陈鹏
家裏原來啥也沒有,家具也很少。但屋子裏仍然是亮堂堂的!差不多是看不到什麽陰影,包括陰影的陰影。只有屋外和髒物閒(用來裝尸體的)是黑黑的,其他的也不好多説。嘻嘻。雖然是家裏,但總有人走來走去,不知道是誰請過來的,抽烟,跺脚,在墻上敲敲打打,不知道在幹什麽,看著他們這樣古怪我有點生氣了,剛要制止這種荒唐行爲,卻不知道要反駁什麽了。只好把他們在墻上釘的釘子扣下來,留下了一個個孔,大約是十五個吧,反正就留在那裏了,沒人問也沒人管,這是15的由來。
就這樣過了很久,很久是多久?彈指間就足夠難以忍受,就不要問我是多久了,總之是過了一個難以忍受的瞬間。家裏又來人了,一個老頭子,我不知道,問了身邊的人,有的說是小孩,有的說是婦女,還有的說是一隻貓。但我看到一個老頭子,到晚上了,人都走掉了,但老頭子還是不願意回家,我也沒問,但他喜歡念念碎,我一凑過去又沒聲音了,我總是不經意地打量著這個老頭,有時候是眼睛很快速的撇一下,有時候是長時間的盯著。那老頭其實挺好笑的,但我說不出來哪裏好笑,如果剛剛吃過餅乾,就可以少看一兩秒,因爲要忙著消化餅乾而不是剛剛眼睛和腦子所觀察到的。你應該不能想象200多平的房子裏有多擠,雖然什麽都沒有,但已經被那種目光占滿了。忘記那個老頭了,他很安靜的,偶爾會去拿水喝水,偶爾摸摸墻壁,然後當作什麽都沒發生。但我沒見到他的正面,看到的都是背影。打量久了也會煩,就乾脆閉上眼睛。我想叫住那老頭:“喂,老頭,人民公園怎麽走。” 於是我就這麽做了,不出意料,沒有理我。好吧,沒關係。
但心裏不是滋味,像是被投擲了無數根無意識的小樹枝。轉念一想,想給這死老頭一個掃堂腿,回頭看,一個很漂亮的女人很妖嬈的躺在那裏,只裹了一條浴巾,奶頭粉粉的,那女人像是天生不會説話一樣。我一下子就不好了,更糾結了,我的掃堂腿怎麽辦?我怕我忘記。“快點!原來你在這!”不知道哪裏的聲音,我突然醒了。好狡猾的老頭啊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寂》
赵翔风
。。。。。
——(文)赵翔风
关于告别-
我的人生或许像是一个不断接触、不断认知、不断面对告别的过程。就像在傍晚的一个灰蒙蒙的下雨天,雨滴滴答滴答的打在铁皮窗沿上,我一如既往的是那个三岁的孩子,一个人坐在砖石楼房的阳台上望着远处,等着父母回家,好奇着他们今晚是否回来。认识的开始往往也是结束的开始,从宏观角度上来说,人与人、人与事物接触,互相感知的次数是可数的,有限的。我尊重小的会面,小的感知,即便是与一隅角落的小草的一次相见我也格外珍惜,因为也许这就是我与这株全世界独有的独一无二的这么一株小草唯一的一次会面。我用尽全力在与她的每一次会面向它告别。我害怕告别,但我似乎像万物自有引力一样终将于黑暗中与万物告别。不去也不来,不取也不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没有了相遇,也就没有了告别。于是我告别了告别。
关于独处
起初我发现独处与告别似乎即是我最恐惧的两样事物,也是最深深吸引我的星星和月亮。像夜晚明月下湛蓝冰冷的大海。伴随着这两个意象我时常能看到孤独的圣地亚哥在大海上与之苦苦抗争,但他却有一种抗争的喜悦藏匿其中。我本以为告别与独处是我的独有之物,即是宝物,也是诅咒,就像我有两条腿,仿佛是我完整自我的一部分。但谁又能想到呢,后来我见过了孤独的人们,又看过了繁华的闹市,关注过国际的时事,又留心过彼此间的小心计;我才发现,告别与独处属于每一个人,大多数人不知道它们,许多的人害怕它们,很多事故让我们终究面对它们,大的智慧叫我们去和解它们。我想独处就是陪伴自己,或是一种“清空”、“重置”、“再启动”。我想“慎独”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希望能向告别告别一般,“慎独”我的“慎独”。我即慎独,也慎群。我总是在一个边缘,也许这也算一种独处吧。
关于新旧
我时常在新旧一事上觉得自己与这个时代大的风向格格不入。例如在穿着上,我就会时常纠结,很难满意,但难得觉得可能会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又会被周围的人说很老气老土。我曾经在合唱团排练的时候被旁边服装设计系的一个女生这样感慨道:“你这套衣服,嗯,不错。但是背带?哦(白眼)算了吧。”因为这件事我终于是时常反省自己,但终究我觉得我在裤子搭配上觉得背带也是很有意思的。我听的音乐也很“土”,我很少听他们的“民谣”,我听我的“摇滚”;以及我的“歌剧”、“音乐剧”、“古典”、“合唱”、“民歌”。我很爱李宗盛,也很爱科恩。即便他们9个人里10个人会觉得我土爆了。在阅读和思考这件事情上,似乎我也感觉我在和“潮流”背到而驰。不知为何我始终觉得“旧”这个字用在我身上会使我多少有点心安理得。毕竟那种“新”在我眼里轻飘飘的,风一吹就全都飞走了。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20,以上》
尉浩
[不合理布局]
——(文)尉浩
在学校宿舍的经历,使我记住了几个非常刁钻的柜子——都是几个双开门向外打开的柜子,但是因为在这狭小空间里的矛盾,完全断送了这几个柜子日常使用的可能。
我突然想赞叹没有门的柜子了,就算柜子前有所阻挡,也可以将就,不至于超现实取物。而把物品存在诸如此类难以使用的柜子里,简直就是对这些物品宣判无期徒刑:将来我会好好使用他们——我把东西都整理好,整整齐齐摆在柜子里——【...】——“?”——我居然还有这么多东西,我几乎都忘了!——其实完全忘了,只是在搬家的时候出现一下罢了。
所以有些时候,我认为还是让柜子里的东西露出一丝线索为妙,打个万事贴也行。
东西一多整的容易遗忘。
我有个朋友喜欢把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藏到窗帘后面,要不是有一天一阵风把其中一片窗帘吹了起来,我甚至都发现不了背后是面万花筒一般的墙壁!
没有窗帘挡着的墙壁和没有门的柜子虽好,规避了打开遮蔽掩藏的矛盾,缺点也是他丧失了遮蔽掩藏的功能,没人希望自己的衣柜因为没有门而被空气里的灰尘们认定为目的地。
所以这种封闭空间的储存是否损害到柜子里物品的价值呢?倒也未必,在发现这些不合理布局的柜子之后,我倒松了一口气——宝贵的、触手可及的空间终于又可以多留出一席之地了!那些不知保质期早晚的各种感冒药,长短各异的已经过时但也许还有用的数据线,各种各样自己稀奇古怪的情绪,瓶瓶罐罐,棱棱角角。这些介乎于可弃与不弃之间的物品,我决定把他们扔进这些不合理布局之中,竟然诞生了一件如此合适,合理,让我感到满意的事情。
灰尘堆积到连主人都不愿意去使用的,充满杂物的地下室,他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放弃对那个空间的经营呢?
前段时间又遇到了关于电脑硬盘分区,系统盘空间大小的问题。1tb的固态硬盘居然给了系统盘500GB的容量,对于只装系统软件的分区大小来说,这种空间分配非常非常不合理了,但是我还是那么做了,因为想起了宿舍那些难用的柜子,与其面对将来可能拥挤的风险,倒不如一开始就把空间布置的十分不合理。
如此,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一直在变化,合理布局不是长时间存在的,不合理布局也可能是常态,或许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或许是过去存在的最优解。
其实形形色色的壁障——切割划分着周遭的空间,有些时候,甚至会有人为制造的隔阂,我曾使用过一个热门的聊天APP,他独特的地方是参与聊天的人不能使用已经使用过的字符,这种规则的介入对文字的使用和表达带来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我看到一个个越来越生僻的字符:被聊天的气泡打包、封装——然后永远冻结起来——就好像把东西放进打不开门的柜子。但这次我不厌其烦的往里面塞东西,生怕自己用不完公共资源。
不过聊天归聊天,对于文字布局的切割,我遇到过更极端的实践,那是一次“情绪消化饼干”事件。每一片原味饼干都被巧克力酱挤上了一个汉字,哦还有标点符号。单独封装,然后接连被钉在一面墙上——最后居然是一段完整的抒情散文。
这面墙上情绪消化饼干的布局太合理了,合理到有点不切实际,最后当饼干渐渐被吃掉,整段散文开始发生变化,有的字被替换了,有的被补上了几句话。合理的布局在这一刻开始走向另一种似乎不合理的新生。但是!一切都是自然发生,要说合理,最后的结果才是合理布局嘛!
还有很多不合理布局发生在我身边。
有为了体现特色把裤子套在模特上半身的橱窗。不特意说明,我感觉这几个模特都要打起来了。
有人工裁几百片方块纸片的手艺人
还有一家专门灭蚊的拳击手套店,奇货可居。有好几只蚊子的尸体就贴在拳击手套货架一旁,可谓是此地无银。
有一次雕塑展览,一位艺术家使用了口香糖和嘴进行了一番创作,效果惊人。
路边甚至还有超大尺寸专门用来触发光敏性癫痫综合症的灯箱和一块会讲话的冰块。
有时候地上的影子布局也很不合理,这对于一些喜欢生活在影子里的人来说,是非常局促不安的一件事。有时候热腾腾的蒸汽在浴室的布局也不合理,太多了会使人眩晕。
这些事儿当然还没有结束,都正在发生。
本来这篇文章的布局也挺不合理的。打下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有心思了。
下次继续吧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仪式》
卫轶凡
无法重复说引发世界末日的构想
——(文)卫轶凡
如果无法重复说这件作品一直可以保持聊天记录,并且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定会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后果。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发布的内容,常用的汉字只有3000个左右,当在系统里打出“你好”,这两个字就会被永久删除,后面想再表达类似你好意思的汉字,中文还有久仰,见过这些变得有点尴尬的词语,如果加上英文或者英文直译还有什么hi,hello(hi和hello也注定只能出现一个),哈喽,如果后面的人还要表达你好,只能用同音字来代替,比如,泥郝,倪壕,这些都是属于3000字里的常用字,用掉一个就会少一个,这样的结果不仅会让你好更难表达,而且也会影响其他更多有你,好,哈,泥这些词语的表达。如果只有两个人使用这个系统,我觉得可以做一个实验,不仅限于用这个软件,平时的一切对话使用过的字都会被剥夺,可以是一对朋友,看看多久就会让他们无法交流。当被逼迫到一定的地步,肯定会有有趣的事发生。
还有一个实验可以是录下一个人一周说的所有话,然后再把音频里一样的字的声音逐渐去掉,结果不仅会根本听不懂在说什么,后面几天可能一天就只能蹦出几个字出来了。
重复,汉语词汇,读音为chóng fù,意思是同样的东西再次出现;
按原来的样子再次做;
再一次或反复说或做。
repetition:
Collegiate Definition:
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repeating or being repeated
a motion or exercise (such as a push-up) that is repeated and usually counted
对于重复的解释中英文都绕不开再次,反复这样的解释。之前有一句挺热门的话叫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确实非常有道理,我觉得甚至是一个客观规律,人类文明的本质。复读有优质和劣质之分,优质复读是高保真的,不丢失原来的信息,劣质复读是会失真的。但人也不能单纯的复读,不然文明也不会进步,还是有优秀的人从复读中发展出自己的想法,推动文化发展,这个概念还真有学术理论的支持,我也是查了资料才知道,叫模因论。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解释:模因论 (memetics) 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我国学者何自然他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所以“无法重复说”背后是有客观规律的,如果真的可以做到无法重复,将会违背这个理论,无法重复的如果不仅是话语,还有动作,细思极恐···细思极恐···正常人之间的交流如果去除语言和动作,还能剩下什么,好像只有眼神,以后可能还会有意念控制的脑波,现在也可以实验试试剥离了语言和动作之后的两个人的交流会无力到什么程度。最后,无法重复说这件作品着实带给了我一些恐慌。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凝固》
吕尚一
以上图文均由艺术家提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关于液态计划:
液态(Liquid) 作为一种物质的自然基本形态,不定而凝聚。
液态计划由 SIMA 自由艺术工作室师生共同发起,作为教学机构浸润于当下的艺术生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