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今年这部央视开年巨制——《典籍里的中国》,就让这些厚重的文字重新“鲜活”起来。
那些惊艳时光的人和事,跳脱出破损的竹简,泛黄的纸张,清晰地、真切地立在你的眼前,细细述说着当年往事。
以书为引,回顾往昔峥嵘。
不得不说,为了展现这份“鲜活”的中华文化,配得起华夏不朽的文明,央视可以说是强强联手,高人云集。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与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联手打造;
在《故事里的中国》成功经验之上不断升级,将原有融合表达方式升级为“戏剧+影视+文化访谈”三位一体强强联合的呈现模式。

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除此之外,沉浸式的360°舞台也是节目效果的重中之重。
在节目中,孚思沃舞美设计与制作团队倾力打造整个节目的美术呈现,完成了整体舞美的设计与制作、美术置景设计制作与影视道具设计制作,与导演组一起穿越千年,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
舞美设计与制作
360度全景舞台
《故事里的中国》的辉煌成功,不仅是荣耀,更是考验。珠玉在前,进一步的突破,是摆在全体主创人员面前的一个终极难题。
《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组提出360度舞台全景式展现典籍故事的想法,通过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为大家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古今先贤。
舞美总设计王琛、舞美设计许可在全景演绎的概念基础上,围绕现代与古代流转交融的核心概念,构造出一个多空间的“故事场”,打造出一个穿越时空、全景式的独特舞台。

一号舞台——作为主戏剧呈现舞台,以书架为形象锚点横竖延伸出镂空的格栅造型。
台口设计通过逐层推进的数控条屏组成的戏剧大幕,形成竹简意象。



二号舞台——设置为节目核心人物的主场,留出艺术表达的空间。
金属质感的方管交织排列,材料宽度与间距的比例随着装置开合的动势移动不断改变,创造出有如时光穿梭的动态。两个舞台屏升幕启,卷中的文字跃然而出,以影视化场景的方式在观众眼前浮现。


三号舞台——纵向展开形成抽象的图书馆环境,上下两层平台与楼梯既是建筑结构的暗示又是流转戏剧的舞台呈现空间,与一号舞台交错相接共同讲述书中的故事,打破了第四堵墙的限制。




横贯中心的时空甬道连通了三面舞台,典籍里的故事在多个地域与年代间跳进跳出,同步呈现,观众席亦随着观演方向的变换进行旋转。
让伏生护书、牧野之战、大禹治水等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事件,跨越时空的维度,共同上演。



在中央观众席上方,中国古建的梁柱框架拔地而起包裹全场,LED可编程灯带组成的镂空流动线条标志着华夏历史的浩瀚长河,更象征了民族精神的绵延血脉。整体视觉意在模糊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边界,使三者并列发生,彼此影响。
以穿越时空的形式营造出“古今故事讲述场”,从而得以实现导演构思中横跨千年书籍内外的对话,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博大精深。
舞美总统筹张植程,舞美制作技术总监李营军带领的舞美制作团队需要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三个主要舞台与相应机械装置的深化设计与制作,争分夺秒在农历新年之前将这道文化大餐奉献给全国的观众。


一号舞台的三道升降竹简屏,二号舞台的左右开合屏幕配合升降舞美形象,三号舞台的三道升降冰屏,每一个舞台的实现都是复杂而困难的。
整整布满三千平米演播室的舞台,使用了22个数控升降葫芦与3500延米LED可编程灯线,多元复杂的机械与灯效变化复杂程度,刷新了总台综艺节目的新纪录。



从设计师的通力配合,到在基础台施工的同时进行表面材料的实验与样品制作,并结合材料实际效果进行尺寸和疏密的微调,每一个环节都紧锣密鼓,最终在保证制作周期的同时达到了设计呈现的效果。


美术场景设计制作
电影级视觉呈现
节目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从适合电视呈现的诉求出发,节目组主要进行了三大创新:
第一,为每部典籍找到一个人格化的符号,以人物为叙事主体承载一个核心主题;

第二,通过“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讲述典籍中代表性的故事,阐释典籍的主旨思想;

第三,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拍摄手法,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技术手段,完成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的电影级呈现。


通过三者结合把古籍中看不到摸不着的场景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文艺作品。
美术总监王琛,场景美术指导杨振华、安然带领的场景设计团队把握“电影级别的戏剧化表达“原则,对典籍进行通俗化、生动化、艺术化的“视觉转码”。
第一期播出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它相传为孔子删述上古典籍所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老中国的文明画卷。

《尚书》文本诘屈聱牙,其中的故事却是如今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分定九州、武王伐纣、牧野誓师……
面积最大的一号台与分为二层的三号台作为戏剧故事的演绎舞台,然而这些场景的时代距今四千余年,设计团队面临比编剧更难考证的困局。
在查阅大量资料,保证史实基本还原的情况下,场景美术设计依然抽取了不同场景的核心元素,孔子讲学的卷帙浩繁、大禹定九州的壮丽山河、牧野之战的旌旗飘扬。
这些舞美置景配合视频素材形成整体舞台环境,并为戏剧演出提供表演支点,将《尚书》典籍中的场景化作现实。
现场一比一复原了战国时期的战车,恢弘大气,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也让这一方小小的舞台,掀起了属于战火纷飞的硝烟味道。
一方茅亭,几块巨石,看似简单、粗矿的大禹定九州舞台,制作组也是费尽心机。
大禹治水时间久远,为了打造更加贴近史实的舞台表演。人物服饰、站位、环境布置,都是尽量复原现有的历史记载。
大禹定九州-舞台效果图
而伏生护书的故事是整部戏剧的灵魂,二号舞台作为伏生之家,也是场景美术设计的工作重点。
整个舞台以三千年前的书架空间为母题,以书架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和创作,多达四千卷竹简遍布整个舞台,还原伏生读书人本色。
伏生书房-美术气氛图
他将在这里讲学、护书、读书,并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共同识读尚书。

围绕伏生的书架暗藏机关:
两侧的书架可以上下行走,伏生的弟子攀爬翻找上古典籍;
后侧的书架可以打开平移,配合屏幕视觉的变化展现窗外的景致。


伏生书房-现场实景图
随着开合屏徐徐打开,香烟缭绕之中,一幅汉朝读书讲学的画卷出现在观众眼前。

影视道具设计制作
精细的历史考证
舞台上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是一部“大戏”成败的基石。
《典籍里的中国》在道具方面也是精益求精,用制作综艺节目的周期,完成电影级别的精细考究,注重史实考证,守住文化类节目的底线。
这得益于孚思沃舞美以自身精良团队搭配影视业内资深道具师的这种工作模式。
道具团队前期组织收集整理各个朝代的资料,对照文献进行道具设计制作工作,从而达到4K高清影视化拍摄所需的精度。
为此,节目组还特意准备了“试衣间”环节,逐一展示,让观众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到历朝历代的服饰之美。


对没有考古依据的道具进行符合时代技术的合理想象,同时完成舞台调度。并配合导演组史实核查组,对每一件陈设与手持道具进行核查,保证历史信息的完整准确,展现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以大禹治水的标志性工具耒耜为例,道具设计组考察了汉代画像砖与历代大禹塑像,并结合一些二里头、陶寺文化的玉石质感,设计并翻模制作了大禹手持的耒耜。
同时,还为大禹身边的臣民设计了“低配”版石头耒耜,使整个场景主次有别,错落有致。

伏生手中的鸠杖考察了文献记载的高度,并配合出土文物与汉代皇家赠物的文化属性进行设计并翻模制作,成为丰满人物形象的标志性道具。

就连伏生书桌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香炉,都是根据出土文物定制的,处处有来历,经得起观众的细细考究。

整个节目的舞美设计别开生面,让典籍的魅力通过电视的媒介对于普通的观众做了独到的展现,传递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同时让典籍中的故事获得了一种学术研究的视野之外的独到的观照。
孚思沃舞美设计制作团队在《典籍里的中国》的舞台设计、美术场景、影视道具的设计制作中紧跟时代脉搏,守正创新,完成舞台美术领域的全域覆盖。

书籍,是什么?
不是纸张,亦非竹简,是古往开来,无数人类精神的闪光点的汇集。
如同璀璨的银河,照亮每一个驻足的过客。
《典籍里的中国》
出品人:慎海雄
总监制:李挺
总策划:许文广、过彤
艺术总监:田沁鑫
总导演/制片人:卢小波 左兴
总编剧:张昆鹏
副总导演:时冉、王金龙、李超
导播:徐德立
孚思沃舞美设计制作团队:
舞美总设计/美术总监:王琛
舞美总统筹:张植程 杨振华
舞美设计:许可
第二现场设计:郑实 张植程 李迪
舞美技术总监:李营军
舞美制作:邵敏 王瑞峰
美术指导:杨振华 安然
美术设计:边少东 史青 王晓宇
美术制作:林涛 焦培军
道具师:王兴会 张大军 侯彤旭 杨晓文
舞美数控:王贺忠
责编:卫荣
媒体合作平台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