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艺术


“女性”,话题的思索与探讨
从未停止却愈演愈烈
从热播剧《三十而已》
再到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
不断掀起新的话题热潮
何为女性力量?
是独立
是自信
更是勇敢表达自我
(图为本文所提到的艺术家照片)
就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多是在男性艺术家的凝视下、审判中诞生的。而由女性艺术家自身创造的、反映女性艺术思考的作品几乎是没有的。
20世纪初期,西方发起了女性主义运动,使广大女性意识到了“生而为人”的意义。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艺术家们也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活跃起来。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人们从“被禁锢”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开始出现了以“女性”为概念的艺术活动;到了90年代,女性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加强,将创作的内容转向对自身的认知上,女性艺术家开始从创作的边缘过渡到创作的主体;新世纪后,女性艺术家在不断的反思和探索中走向“自由”的创作新阶段。
女性艺术家的成长中往往伴随着轻视与压迫。但她们坚定敢为,通过艺术创作或表达自我或为女性发声或寻求自由,不断冲破桎梏与樊笼,向世界证明着“女性艺术”的独特魅力,为自身发展开辟新道路。

Creative process
创作历程

闫平 《母与子》 2000年 布面油画
“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本就是复杂多样的,女儿,妻子,母亲,她们敏感、细腻、纯真,性别特征造就不同的情感羁绊,使其相较男性角色产生天然的特殊性,尤其是“母亲”,其力量性不容忽视。
区别于男性艺术家的理性宏伟题材,女性创作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把母性情感凝注在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柔情细腻的艺术作品。例如,闫平以《母与子》作为主题创作,运用绚丽多彩的构图,平面化的造型艺术语言,将世间“最伟大的真爱”——母子之情,传达地惟妙惟肖,凸显“永恒”,是女性主义题材中最为永久的一份真实。
崔岫闻 《天使9号》 2006年 布面油画
时间进入21世纪,女性艺术家在新的多元语境下跨越性别的界限,女性作品更加独立自信。创作的视角和关注点从温馨的日常生活中转向了社会性问题中,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例如,艺术家崔岫闻在早期创作的《洗手间》和《天使》等作品,着眼于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问题。《天使》系列的创作契机是始于在中国单身女性怀孕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现状,引发了社会对女性态度的思考。
曹斐 《亚洲一号》 单频录像 2018年
曹斐 《谁的乌托邦》 单频录像 2006年
架上绘画、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等,随着艺术语言表达形式愈加丰富,当代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也更加地自如,因此而产生的艺术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更多作品指向的是当今中国不断变化的移动城市和社会景观。例如,青年女性艺术家曹斐,在她的创作中构建了一个个虚拟的世界,在看似不存在的空间里却有着现实生活的底色,反映出了数字媒体时代的特色。
曹雨《活着没什么好解释的》装置 2017年
曹雨 《一切被抛向脑后》 综合材料 2019年
另一位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女性艺术家曹雨,以自身经历作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抓住当下时代人讨论焦点,制造话题及热度。《我有...》这件影像作品中的女主角正是艺术家本人,她毫不顾忌的“炫耀”自身所拥有的东西,聪明的头脑、傲人的学历、美丽的肉体、瞩目的成绩...这种赤裸裸的表达似乎有意的挑拨观众的嫉妒心和愤恨感,可正是在这种“我有”的不断强调中引发了观者的深思,“我们”正拥有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是对“我们”存在的思考。
曹雨 《我有...》 影像 2017年
新一代女性艺术创造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性实验,紧随时代步伐,反映新时代的问题。以更加独立自信的姿态融入到艺术创作的新时代,比起传统绘画方式,她们能更好的利用新事物、新技术去进行艺术思考。
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今时代无疑是女性社会参与性最高的时代,也是最能体现女性价值的时代。而女性艺术家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她们独立自信的女性精神也是推动时代发展不容小觑的重要力量。
文章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End

美术馆开放时间:
周一闭馆
周二至周日 9:00—17:00
(下午16:30,停止入场)
地址:
济宁市圣贤路与运河路交叉口济宁市文化中心
(济宁市美术馆)
如遇重要会议、大型活动等特殊情况需临时闭馆
将在馆内及微信官方平台提前公示
谢谢理解!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