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寻龙传说》在国内热映,虽然算不上大爆,但在院线暂时缺乏新片的情况下,也算是个亮点。电影本身还是迪士尼的流水线产品,用一个充满东方色彩的故事,讲述信任的意义。
只是让电博君有点惊喜的是,《寻龙传说》里的公主,已经彻底不需要王子出现了,即使是双女主的《冰雪奇缘》,王子依然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角色,到了《寻龙传说》,完全就没有王子的角色了。
从1937年《白雪公主》动画片诞生至今,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已经走过80多个年头,诞生了十几位家喻户晓的公主。
从早期的经典公主:白雪公主,仙度瑞拉(《灰姑娘》,1950),爱洛(《睡美人》,1959);

到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爱丽儿(《小美人鱼》,1989),贝儿(《美女与野兽》,1991),茉莉(《阿拉丁神灯》,1992),宝嘉康蒂(《风中奇缘》,1995),花木兰(《花木兰》,1998);

还有新世纪以来的公主:蒂安娜(《公主与青蛙》,2009),乐佩(《魔发奇缘》,2010),梅莉达(《勇敢传说》,2012),艾尔莎和安娜(《冰雪奇缘》,2013),莫阿娜(《海洋奇缘》,2016)等等。

当小女孩云妮洛普推开公主休息室的大门时,银幕下每一个观众的公主梦也被唤醒了,这种纯粹的感动跨越年龄和身份的差异,将所有人带回到那个浪漫理想的童话世界。
今天电博君就带大家回顾这些令人难忘的迪士尼公主,从白雪到《寻龙传说》里的拉雅,这些公主形象是如何进化的?
1
公主初长成:白雪公主 / 灰姑娘 / 睡美人
《无敌破坏王2》中,公主们群口相声般的集体自黑背后,是迪士尼对传统公主形象的自讽式反思,编剧帕米拉·里本也笑称最初想到这个情节时,一度以为会被公司毙掉,没想到不仅顺利收入正片,还成为了火爆互联网的年度段子。

早期的迪士尼公主,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的确是保守甚至落后的。曾经有影评人就辛辣地指出:“华特·迪士尼利用新科技和员工能力将童话改写得耳目一新,但唯有保留的是格林童话十九世纪的父权观念,甚至可说华特·迪士尼似乎是有点怀旧地想要一个井然有序的父权王国。”
正如《无敌破坏王2》吐槽的那样,公主们总是受人陷害,依赖于男人的拯救。华特·迪士尼在世时期的动画中,公主无一例外被塑造成了美丽柔弱的“金丝雀”,谈不上任何独立精神和自主性,戏里她们是恶毒女巫嫉妒的、王子梦寐以求的完美女人,戏外她们则是愉悦观众目光的粉红泡沫。

白雪公主有着最纯洁的灵魂和最善良的天性,吃下皇后的毒苹果后躺在棺材里等待被王子吻醒,她自始至终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传唱度甚广的主题曲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总有一天我的王子会出现)便是这种状态的缩影。

同样,1950年的《仙履奇缘》和1959年的《睡美人》都延续了白雪公主式的人物定式,女性之间的嫉妒和仇恨成为了故事冲突的直接来源,而道德上占优势的女性必将在男性的拯救下获得胜利。纯洁、天真、柔弱的公主,和英俊、高贵、勇敢的王子,形成了一对被拯救者与拯救者的固定配对,现实中不平等的两性地位和僵化的刻板印象,在电影中得到了映现甚至巩固。

为了让公主俘获人心,仅沿用经典童话的人物和故事是远远不够的,迪士尼作为动画行业的佼佼者,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技术优势,请来真人演员作为“模特儿”,并将她们的动作复制到公主身上(这也被视为动作捕捉技术的前身),由此一来,迪士尼公主便区别于早期动画一味可爱的风格,而更具有真实的女性魅力。白雪公主的模特儿是著名舞蹈家玛奇·康平,演员海琳·斯坦利“扮演”的灰姑娘乐观甜美,成功地慰藉了经历战后创伤的美国观众。

2
叛逆公主:爱丽儿 / 贝儿 / 宝嘉康蒂 / 花木兰
从5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中关于反对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及社会边缘群体歧视的运动给带来了一场民主的跃进,正是这些运动使得美国女权意识开始深入人心,女性在职业、教育、婚姻等社会生活方面开始要求拥有与男性对等的权益,而1966年华特·迪士尼的去世,也使迪士尼公司的动画创作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自此,迪士尼公主电影中的爱情元素依然存在,但公主们所关心的不再仅仅是爱情了。1989年,迪士尼推出的由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改编的《小美人鱼》带有清新的女权主义精神,小美人不惜用自己甜美的歌喉换来双腿,勇敢地追求爱情和更广阔的天地,如同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女的写照。1991年《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勇敢、倔强,同时更是一位聪明的、爱读书的独立女性,读书曾经是男性所独享的权利,因此,贝儿可以算是迪士尼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公主。

1980年,美国各地掀起了一场以"政治正确"为标准的修正歧视性偏见和言论的运动,这次运动批判了"欧洲白人和男性中心"的观念,给予美国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支援,女权运动作为民权运动当中的一部分也带有种族平等的呼唤。紧随社会思潮的进步,迪士尼推出了《阿拉丁神灯》、《风中奇缘》、《花木兰》等一系列种族多元化的公主电影。

《风中奇缘》中的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平息了两族战争,为维护部族毅然放弃爱情,留在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一句“这里需要我”体现了她对整个印第安部落的责任,这也是迪士尼第一次展现作为领袖的公主形象。而在《花木兰》中,影片一开始便以媒婆和木兰造成的闹剧讽刺“三从四德”对女性的束缚,当木兰的女儿身被揭穿后,她依然奋不顾身地击退了威胁皇宫安全的匈奴。宝嘉康蒂和木兰,彻底颠覆了传统公主电影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分工,她们不仅拯救了男人,更使部族和国家免于灭顶之灾,她们不再需要“英雄救美”,她们自己就是英雄。

3
新时代公主:蒂安娜 / 梅莉达 / 艾尔莎和安娜/拉雅
随着时代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和改变,21世纪的美国女性己经活跃在各个社会领域,女性的梦想转变为取悦自己,而非取悦男权社会,新世纪观众呼唤勇于表达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主体性、争取精神和人格上独立的现代女性角色。同时,在动画电影领域,电脑CG已经逐渐取代手绘动画成为世界潮流,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也进入3D时代。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的第二年,迪士尼在《公主与青蛙》中推出了史上第一位黑人公主——蒂安娜,在动画中上演了一场“美国梦”的圆满。蒂安娜从小就梦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在与青蛙王子的冒险解咒之旅中,她逐渐领悟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同样是幸福的来源,这也是现代女性寻求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及渴望事业与家庭共同发展的理想。

皮克斯工作室出品的《勇敢传说》更是颠覆了公主必须貌美的守则,梅莉达充满野性,独立勇敢,不甘受传统和王权的束缚更不愿做男性的附庸,为了逃脱婚姻的桎梏,她甚至不小心把母亲变成了一头熊,而在解除咒语的冒险中,母女关系也得到了修复,影片对亲情的强调远胜于爱情。

2013年的现象级电影《冰雪奇缘》则将迪士尼的女性主义推向了高潮,如果说此前的“叛逆公主”仍然受制于一定的男权叙事模式,那么《冰雪奇缘》则从方方面面摆脱了桎梏,变革性地讲述了一个充满“女性力量”故事。

艾尔莎天生拥有魔法,却因为惧怕伤害他人而选择自我封闭和逃避,也因此与妹妹安娜产生隔阂,当魔法终于无法被隐藏时,艾尔莎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冰雪城堡,片中女性的困境不再是爱情和婚姻,而是自我的压抑,而困境的解决也不依赖于男人的“真爱之吻”,而是女性之间的情谊和救赎。最终姐妹解开心结,艾尔莎接受了真实的自己,不再惧怕释放魔法,曾被迫压抑的自我在Let It Go的歌声中得到解脱。

而《寻龙传说》里的拉雅公主,她是一个守护者、领导者,拥有高强的武艺。她想要联合分裂的国度,重新过上团结友爱的生活。但因为曾经遭到背叛, 她无法信任敌国的人们。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信任以及女性内心成长的电影,当她放下心防,信任她人,她就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领袖。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同样,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迪士尼公主。白雪公主最初是躺在玻璃棺中的被拯救者,而80多年后的今天迪士尼让她以自黑的方式向新的时代重新开放。庆幸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拥有艾尔莎和拉雅这样忠于自我的公主,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未来的公主能挖掘出更多可能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