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张平:白夜之间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底色 

张平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因死亡而产生的恐惧,来自童年一场毫无征兆的梦境。 

九岁那年的某个夜晚,张平梦到一个人暴尸街头,途径他身边的人仿佛无视一般,顾自向各自的方向散去。似乎只有她能看清那个已经有点腐烂的尸体,正是教自己画画的小学美术老师。 

因为从小生长在艺术师资极度匮乏的新疆塔城,对张平来说,美术老师的存在,是她唯一能延续自己绘画天赋的精神寄托。梦里的她,心里有说不出地难过。 

清醒后,除了难过之外,更多感到的是恐惧。「当面对一个很亲近的人的死亡样子后,你就突然意识到死亡是什么了。」从美术老师联想到自己的家人,甚至她自己。在梦里体会到「对死亡很实质的感受」,常常让张平陷入无限的悲凉之中。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张平作品 《若有所思》 100x80cm 布面丙烯 2020年

弗洛伊德在《梦境解析》中曾对一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人给出最基本的心理判断:尽管他的梦并非来自另一个世界,但的确把他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对彼时的张平来说,是关乎「对死亡未知的恐惧」。是她九岁人生经历的第一道坎儿。 

与梦境里的遭遇截然相反的是,现实世界里的张平,18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塔城。因为绘画才能出众,一直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张平的母亲、阿籽奶奶曾回忆,物质生活并不充裕的年代,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也只供张平专用。同时作为学校的文艺骨干,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也始终是老师的重点保护对象,甚至可以很随心意地每天调换座位。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张平个展 《微光》 临港当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年

现在回想起来,张平觉得,自己一直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自由长大。但生活越阳光,她的梦境就会变得越离奇。「我所有的梦境都是和现实没关系。我所有的梦境都是和生死有关。人家说看恐怖片,我觉得都没有我梦境来的真实和恐怖。」张平点燃一支香烟,轻盈得夹在她纤细的两指间,陷入了对过往记忆的沉思。「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当下是什么,未来又是什么?」她对崇真艺客说道。 

「其实我胆子特别小,一个人在的时候,对黑暗会特别恐惧。」但在梦里,张平是没有恐惧感的。类似的梦做多了,除了慢慢变成一种日常和习惯外,她甚至把这种恐惧看成一种超现实的体验。她没有将梦境告诉家人,而是让这种不间断的关于死亡的「焦虑的梦」埋藏心底,为她年少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重重的阴影。这个阴影,也在往后的日积月累间,成为张平艺术绘画的底色。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张平作品 牛皮沙发 100x80cm 布面丙烯 2020年

「我的画一直都比较黑。除了花草写生那部分。我一直对阴影都很感兴趣。」在张平2020年最新的作品序列中,她特别将女孩的部分身体与背景的暗部统一处理成很实体化的阴影,并在明暗交界处注入了丰富的细节表达,让人物主体呈现出一种叠影虚化的状态。而这种交界的状态,像极了她的白天和黑夜。 

「白天是我可以认知的,梦境时候的夜晚大部分是独处的,你的内心也是归属你个体的,它其实应该更接近于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那你真实的感受都是这种隐喻式的,更会是我想要探究的东西。」在张平看来,它承载着她对生命/人性未知的部分。

 

 

光明 

现实与梦境的巨大差距,既然无法找到存在的合理性,张平笃信,它一定「提示出另一方面的信息」。 

艺术家黄大有记得,刚认识张平的时候,听她讲得最多的也都是关于死亡的梦境。大有形容,这种对生与死的探究,就像她身体里的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 

终于在某个晚上找到一个玻璃房,在黑漆漆的夜里走了很久很久,好像一直都是黑夜,不知道是我的眼睛出了毛病还是我一直过着晚上,没有去过白天。在黑暗中走过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但我实在是看不清楚那些地方长的什么样,哪些人对我笑了,因为太暗了。在夜里走了太久,想在那里休息等白天。再看见儿时的粉色花朵和嫩绿的花蒂。

——张平《玻璃房》2011年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张平作品《房间里的》 320x200cm  布面丙烯 2011年

张平觉得,自己对于以往生活和未来未知世界的所有摸索,都是在黑暗中不断推进的。也只有长时间行驶在黑暗中,才对光明有着特别地渴望。「因为在未知的状态下,就特别希望被有知的东西引领。」而从小在塔城伊斯兰教环境下长大,对宗教一直就抱有情结的张平认为,或许可以在宗教的语境中找到她想要的答案。 

有段时间,张平受一起读硕士的同学后果的影响,信仰了基督教。后果告诉她,你只有真正信了,才能了悟生死观。张平于是很虔诚的受洗礼、读圣经,按时听课和参加教堂礼拜。但有一天,牧师打电话却劝她不要再来了,因为牧师实在回答不了她的困惑。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张平作品 《微光之四》 179x144cm 布面丙烯 2020年

「如果信我者得永生的话,不信的人都下地狱吗?他说,是的。」 

「那基督教传到中国才有多少年,中国上下五千年,老祖先都下地狱了吗?就算他们想信,但是也没有福音传过来呀。你的意思他们都在地狱里头吗?然后他说,是的。」 

「那我就说,那我去天堂干嘛呢?我谁都不认识。」 

其实,张平除了始终想要寻找「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之外,更希望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文化普适性。也是她人文价值观与宗教观最朴素的体现。 

「佛教就能解答得很清晰,我就很认真地学习。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什么问题是佛法里不能解答的。」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张平作品 《洗净铅华2 200x70cm 布面丙烯 2013年(左)乐清图》 200x70cm 布面丙烯 2013年(右)

在学习佛法期间,张平画了大量的植物系列作品,并与山石为善的艺术家大有组合,以“负暄候月”为号共同创作。一直以来,绘画上很晦暗、阴沉的色彩,张平选择了有意识地去遮蔽。「刚开始接触,觉得佛法大部分是引向光明的。你看唐卡也是色彩绚烂的,佛像也是很平和、平静的。是有这个方向地引导,你觉得需要用艺术向世界表达一种向上的精神。」 

张平并不回避,初期对佛法的认知是很浅层和表面化的。但她同时也认可,那是一种很本能的感受。「你的感受力就在那个地方,就会用那种方式去表达。」 

但向往也好,是自己制造的幻境也罢。随着对佛学研究的深入,张平发现,自己用艺术营造的美好似乎是在为他者引向光明。与自己内心真正寻找的光明有关,但表象却未必那么真实。「它一定是一个过程。慢慢地,就又会回到自我。最近的,还是自我,你还是需要去了解。不管曾经任何的面向,最终还是要指向自己。」

 

 

初心 

每天凌晨四点,是母亲阿籽奶奶起床作画的时间。 

奶奶从2018年开始接触绘画。一切日常之物,花草、蔬果、器皿...都是奶奶观察和表现的对象。两年时间,竟画了500多张。是上海临港国际艺术园里最勤奋的艺术家。每当画的不顺畅、不满意的时候,免不了要和女儿倾诉。而奶奶最常听到张平说的话是,「要仔细看,不要瞎编。」于是奶奶只能继续和自己死磕。但结果往往发现,女儿的意见也是最有效的。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阿籽奶奶作品 《瓜子》 50x5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就是对物体不断地观察。她一直是这样,并且能够保持下去。就是我说的初心。」 

张平坦言,奶奶的画,就是自己绘画的一个方向的延伸。「你当初是怎么观察这个事物,如果你一直这样,就能保持对事物的新鲜好奇。如果你总觉得你看到了,那不就是流于形式了嘛。」 

当疫情期间,无法再外出写生的时候,让张平的视野又回到工作室,重新观察那些一直陪伴在其左右的老物件儿上。大有觉得,对学习佛法的人来说,疫情不能出去,相对也是一种闭关。而内心有觉知的人,禁闭是开启另外一个通达自我的很好途径。 

以前的创作,更多依靠一种想象力。那么透过眼前的物件本身,自己又能看到什么?张平觉得,「关注那个微妙的变化,以及这个变化带给你的感受。」也是一种「初心」的表达。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张平作品《躺在沙发上的阿籽》 300x120cm 布面丙烯 2020年

让张平记忆犹新的是,画《躺在沙发上的阿籽》的时候自己纠结了很长时间。沙发很快画好后,把外甥女阿籽放进去的时候,就怎么都觉得不对。蓝色的毯子,红色的衣服,总也处理不好。索性盖成白色,还是觉得不对。又洗掉,盖成黑的,再洗掉…层层叠叠…画面最终有种墙皮被剥掉的斑驳感。「这种不对,完全是很自我的感受。但结果有时候却会超出你的想象。」 

超出张平想象的是,除了绘画过程中无意留下的惊喜之外,年幼的阿籽与老物件之间,在当下与过往,还因时间与空间的交错而产生出丰富的情感张力。但更重要的是,时年九岁的阿籽,也不断在张平的内心深处,唤醒她刻骨记忆的人生那第一道坎儿。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张平作品 《条案上的女孩》 222x104cm 布面丙烯 2020年

张平说,在生命所有的状态中,她最看重的也是阿籽这个年龄阶段。「9-14岁之间,处在青春期。人的整个生命状态是在这个年龄阶段被激发出来的,也是你对万事万物、所有知识充满好奇的时候,因而最为诗意。」 

也因此,张平的画虽然很黑,但却蕴含着她寄予生命的无限希望。即便她一直与生死议题有着天然的趋向,但她始终相信,「光明也只有在暗的地方,才能亮起来。」无论是破旧房间里跳跃的熊熊火焰,还是老物件儿边缘暗含着的微光,都将不断让你看清自己的「初心」和世界本来的样子…

张平:白夜之间 艺术人文  张平 梦境 女性艺术家 黄大有 临港当代美术馆 崇真艺客

展览延展至3月12日

点击海报 查阅展览详情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