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M·聚焦 |查尔斯·桑迪森(Charles Sandison)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查尔斯·桑迪森(Charles Sandison)1969 年出生于苏格兰,1993 年毕业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曾担任芬兰坦佩雷美术学院院长,现居住和工作在芬兰。桑迪森自 2003 年开始担任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工作室(Le Fresnoy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客座教授,并在巴黎索邦大学(Sorbonne Paris)多次举办讲座。其于 2010 年获得芬兰最高艺术奖项 Ars Fennica 大奖,并于 2012 年获得了芬兰文化基金会的艺术与科学文化奖。桑迪森的作品在世界多个重要艺术机构和项目中展出和收藏:第 49 届威尼斯双年展、第 13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第 6 届上海双年展、法国巴黎大皇宫、罗马国立 21 世纪美术馆、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博物馆、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现代美术馆、西班牙帕尔马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消除区分秩序和混乱之间的边界,是查尔斯·桑迪森创作中最有趣的地方。单词充斥着他的创作,在文本和图像之间来回转换漂移,像神经元般朝多个方向发射出去。桑迪森犹如一位学者,创作涉及遗传学、系谱学、人物学、进化论、人工智能,当然还有语言。人类和机器的生活被融入到他的计算机思维中,暗示着当下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一个反乌托邦式的未来。 ——玛莎·施文德纳(Martha Schwendener)Q. 如何去定义自己的艺术创作?或者它是否可以被定义呢?A. 我不太确定。我并不擅长给事物添加名字,也不会在醒来时告诉自己应该去成为某种艺术家。我更像是一代在条件成熟的背景下成长、并具有创造力的人综合下的产物,进而自然地以不同层面去模拟和折射他们的生活。如果我的艺术能幸运地超越我自身,那应由艺术史学家去对它们进行定义。但在此刻,想要保持流动性和适应所处的环境,就必须摒弃标签。
©艺术家工作室
《大学》,5 台投影仪、5 台计算机、C ++ 编程,尺寸可变,芬兰坦佩雷大学,2018
A.其实我最初是学习绘画的,希望能成为一名印象派画家。但很快便发现在这个领域难以再有突破,于是转向学习摄影。当时我随父母住在偏远的地区,十二岁这年开始,计算机成了我最好的消遣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现在使用的计算机比起当初在技术功能上都要先进和强大十倍,但我不希望这变成我作品的「卖点」。A. 是一种诱惑。艺术家必须始终被自己所选择的工具所吸引,就像绘画艺术家几乎会想吃掉自己的颜料。技术变得过分主导,是多媒体艺术以及我在创作时常常会遇见的问题。当你试图控制计算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会发现哪怕在早晨打开你的计算机去写一篇文章也并非一件易事——更何况是同时使用三十台计算机!我正在尽可能地尝试以直觉和自发性去利用材料完成创作。

©艺术家工作室
《海上歌剧》,6 台投影仪、6 台计算机、C ++编程,尺寸可变,奥斯陆歌剧院,2019年
Q. 你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呢?
A. 自然。在自然中我看到了图案和结构——看到了蚂蚁穿过森林在地面留下的痕迹,看到了花朵们盛开的不同色彩。如果我是一位诗人,我会在到家后写下一首抒情诗歌去描述冰雪融化的声音。我用计算机编程替代了诗歌,我试图模拟自然并创建基因算法去证明我所感受到的一切。对我来说,我的创作便是一种诗歌,是重现体验的一种方式。许多作品的原始素描都来自于我带着笔记本在森林散步过程。
©韩国首尔私人收藏《山顶之屋》,2 台投影仪、2 台计算机、C++ 编程、1000x400cm,1000x400cm,2007A. 的确是的,但我对单词的使用有着不同的原由。其中一个让我选择用视觉方式去呈现语言的具体原因是我小时候的视力特别差,但直到七岁才被发现。学会阅读和写作都要比别的孩子晚很多,认字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我和书面语言的关系可能和很多人都不一样,我将语言和单词拟人化了,并讨厌某些具体的单词。计算机成了我收集单词的重要途径,并渐渐组成了一个泡沫般的宇宙。我现在编写计算机程序时,仍然会把单词看作是一个个乐高积木,而非单词本身。
A. 这要看具体的情况。有时我只使用少量有限的单词,有时会却会大量地使用——例如近期在赫尔辛基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作品就用了整部 1911 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但比单词本身更重要的是单词之间的间隔与运动,它们才是故事的线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在进行一场游戏,试图超越我所想象的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
©艺术家工作室
《灿烂的城市》,十屏数据投影、C++代码,尺寸可变,第 13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诺曼·福斯特合作)
Q. 你曾在不同的公共空间和画廊举办展览,对你来说两种空间有什么不同?空间是否会影响你的创作?A. 如果有一个公式能套用在不同的空间的话就太好了——我可以变得更有条理性和学术性。相反,我更倾向于想一道乒乓球弹出的曲线,每一个点都是不同的。有时候我会突然喜欢上某个地方并决定在那做展览,哪怕可能只会有十个观众。有时候则要花费几年时间才能创作出和和空间完美融合的作品。我试图让自己的创作在空间中能够自我生长并保持真实。
©艺术家工作室
《创造神话》,八屏数据投影、C++ 程序、2011 年
A. 每个艺术家对此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去做事情,但与此同时我们所做的某些决定又并非我们真正的选择。作为一名艺术家不能没有观众,哪怕只有一个观众都值得我将创作付诸实践,但同时我也是一名观众。对我来说,人们去博物馆看到和体验到某件作品而不被吓到,这是重要的。*以上访谈内容节选翻译自《赫尔辛基时报》文章《查尔斯·桑迪森的灯光诗歌》,采访者:Petra Nyman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