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谈陆羽,一定不要只看到茶,还应看到更多。过去太重视茶,往往忽略了茶之外的很多东西。比如《茶经》的这个“经”。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里就说,陆羽写本玩茶的书,怎么会好意思叫“茶经”呢。茶经的“经”最开始并不是今天通俗意义上的“经典”的“经”,也不是“经史子集”的“经”,陆羽的《茶经》按照当时的理解应该是“经纪”的“经”,“经纪”就是安排的意思。“茶经”就是让茶有秩序。经的本意是经线,我们经常说的经纬,指的是经线与纬线,线做好了,往织布机上一摆,横的是纬线,竖的是经线。现在介绍一个地方,经常要说经度多少、纬度多少,就是确定位置。经纬自然也就是指天地万物的秩序,在古代中国,特别用来指治理天下。就像六书,一开始也不是什么“经”,可是从孔子时代开始就变成“经”了。后世不断有人添加,出现了九经、十三经等。今天我们看唐代的这本《茶经》,只知道其经典的一面,反而淡忘了其“经纪”的一面,所以要特别指出来。过去写的《山海经》《周易》等是指传记,是解释以前的事情。《茶经》有一些章节很重要,但是过去没有注意,像《九之略》、《十之图》。陆羽的出身、茶在南方是什么样子、生长在哪些地方、出产地是哪些、茶是怎么做的、怎么评饮茶,这些都是讲得比较多的,但是《九之略》和《十之图》的讲解,我在所有书上看到的比较少。谈了半天茶怎么沏、怎么制作,到《九之略》的时候,开始看环境。如果环境不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能忽略,逐渐减少,但到了大户人家又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茶具,就说明了这点。我有过一段很规范的茶日子。出门的时候,要带易武地区十年以上的解块老茶,日式的茶叶铜罐,宜兴西施紫砂壶,四个柴烧杯,饭盘大的电磁炉,从京都购回来的老铁壶,一个水质监测仪,一杆象牙小秤,四块桌巾,加上一套长衫、两套茶人服,非要一个大行李箱不可。去的地方,也都是名山大川。为了喝一泡茶,大家真是不远万里来相会,一年就飞成了3 家航空公司的金卡会员。有一天,早上还在敦煌数沙子,下午便在北京讨论用农夫山泉泡茶的适宜与否,晚上已经在广州酒楼大快朵颐。现在好了,各地泡茶工具都备齐了,美轮美奂的茶馆越来越多,再也不用那么操心。我的意思是,陆羽在他那个时候,也会有人觉得他很“装”,很做作,不就是喝茶么?陆羽的回答也许是“就是为了喝茶才得这样啊”。就因为大部分人只会把茶放进粥里,放进壶里,放进杯里,所以陆羽才发明了一套又一套的工具,来把我们从俗世中拽拉出来。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陆羽说的就是我们喝茶需要找个主题,做海报(挂画),邀约人,认真对待,喝了还不算,还要作画、作诗,把这一天的经历写出来。我们每周举办的“茶业复兴”沙龙不就是这样?有人泡茶,有人送茶,还有人专门照相,有人主持,有人讲话,还有人记录,最后还要发表。美好的茶事活动存下来,并广而告知,这就是陆羽在《茶经》里告诉我们的。需要说的一点是,从宋代开始,画画就职业化了。你是我的制作人,我就把我的画给你,我是名义上的作者,但是钱是归你的,你按个章就是你的。画传到日本后,因为字与画是分开的,经过不同人的手笔,就被剪成小画,剪成两半,字是字,画是画,适用于不同茶室的风格。“目击而存”,我怀疑漏了一个字,如果是“目击而道存”的话,就是形容人悟性高,眼睛相看,便知彼此心志,表示不必再以言语去沟通,也用来形容个人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人们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不过,有没有这个字都不影响我们对这段文字的理解。“目击而道存”语出《庄子·田子方》,这个故事值得讲讲。温伯雪子往齐国去,途中寄宿于鲁国。鲁国有个人请求见他,温伯雪子说:“不可以。我听说中原的君子,明于礼义而浅于知人心,我不想见他。”到齐国后,返回时又住宿鲁国,那个人又请求相见。温伯雪子说:“往日请求见我,今天又请求见我,此人必定有启示于我。”于是出去见客,回来就慨叹一番,第二天又见客,回来又慨叹不已。他的仆人问:“每次见此客人,必定回来慨叹,为何呢?”回答说:“我本来已告诉过你,中原之人明于知礼义而浅于知人心,刚刚见我的这个人,出入进退一一合乎礼仪,动作举止蕴含龙虎般不可抵御之气势。他对我直言规劝像儿子对待父亲般恭顺,他对我指导又像父亲对儿子般严厉,所以我才慨叹。”孔子见到温伯雪子一句话也不说,子路问:“先生想见温伯雪子很久了,见了面却不说话,为何呀?”孔子说:“像这样的人,用眼睛一看而知大道存之于身,也不容再用语言了。”《世说新语·栖逸》中,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籍归,遂著大人先生论,所言皆胸怀闲本趣,大意谓先生与己不异也。观其长啸相合,亦近乎目击道存矣。”陆羽除了喝茶外,最喜欢干什么?就是长啸与号啕。陆羽是一个读了很多书、以陆子自居的人,想以茶去教化天下,又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经常喝茶中途就拂袖而去,大有魏晋名士风范。喝茶是日常行为,仪式感很重要。很多人不清楚佛家体系的教义,佛经多难啊,但是不断地磕头,不断地转珠子、念阿弥陀佛,也能够成佛,所以形式大于教义,这是我的理解。喝茶也是这样,你端起杯子,不断端起杯子,茶味自在其中。更何况,你参加茶会,要报名,要签到,要看课件,要听山山水水的介绍,要记录从第一泡到最后一泡的口感变化,要拍照,要发微信微博,这些都是“经”的部分。但还是陆羽说得好啊,“目击而存”,茶好不好,还是要接触一下,遇到好的茶就像遇到一位得道高人,喝一口看一眼心便热乎起来。即便不是,遇到一位赏心悦目的人,也是极好的。周重林
著名茶文化学者,云南茶文化研究领军者。代表作有《茶叶战争》《普洱熟茶教科书》。参与撰写文章入选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
2014年,入选《生活月刊》“文艺复兴百人集”。
2015年,获得《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营销推广个人奖”。
2016年,获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兴文强茶”杰出贡献奖。
2017年,其企业获得云南省十佳茶文化传播企业奖。
2018年,获得“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2020年,亮相安徽卫视“传承进行时”栏目说茶。
【新书推荐】

《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
周重林 著
2021年2月版
浦睿文化·岳麓书社
【图书介绍】
茶,从喝到品,始于陆羽《茶经》。
《茶经》是关于历代制茶、饮茶、茶道演变的百科全书,后世茶书的开源之作;共十篇,全面记述了唐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与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方法等。
知名茶文化作家周重林,精研茶学15年,功底深厚,详细参考古今中外版本40余种,勘校精良,带来原汁原味而又通俗易懂的《茶经》读本。除对原文的精心译注之外,还有对每个章节主题的深入延伸探讨,从茶的古今演变到茶人的基本修养,从历代茶事到茶席茶礼,溯本求源,见解独到,全方位揭秘《茶经》的思想密码。搭配古代茶具、茶画图,帮助读者更为直观了解古代茶具的特点和构造,感受茶雅传统,汲取古人饮茶智慧。
编辑 里小辰
【相关推荐】

《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
作者:董全斌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价:108元
《一人饮》全面记录了当代知名陶艺家董全斌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高清呈现其百余幅代表作品,由李宗盛、杨葵作序推荐。
在这本图文集里,饮茶的日常、造物的哲学和创作的实录相互交织,清晰呈现陶艺家的思考轨迹:从喝茶的过程中体会器物的细节变化带来口感的差异,由植物的形态之美联想器物的造型设计,想象古人的生活来获得创作的灵感等。《一人饮》不仅是一次关于创作与美学的思辨之旅,更是提供一种审视自我与生活的全新角度。

《陶艺美学录》
作者:张泉 主编;马岭 摄影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定价:118元
《生活月刊》原创作团队寻访了十多位宝岛知名陶艺家和茶道家,纪实书写他们的心路历程与创新探索,以及各自为陶艺发展做出的贡献。他们中有的力图用自己的创作还原中国千年陶瓷发展整个脉络,有的从农人到陶人,将自己的生命和整个时代风貌融入陶器,有的边教学边创作,将陶艺教学从学徒制的传承转入学院派,还有的则吸取日本和西方的陶艺美学理念,融入国际化的创作语境,从追索、复原失落的中国传统,转向新的创作……

《禅与饮茶的艺术:安然度日的哲学》
作者:[英]威廉·斯科特·威尔逊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定价:56元
在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禅与饮茶都是沉思与冥想的艺术,是思想与精神升华的路径。更为重要的是,两者都能让人意识到人生的每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珍惜与品味。
美国文化大家威廉·斯科特·威尔逊广泛搜集禅宗、茶道、中国哲学中源远流长的句子,提炼出禅茶一味的“100个基本”,探讨两者之间的美妙关系。集历史、哲学、修心养生为一体,《禅与饮茶的艺术》不仅能让你品尝到饮茶的快乐,更能净化情绪与思想,让你修得在喧嚣尘世中安然度日的哲学。

《阴翳礼赞》(绝美图文版)
作者:[日]谷崎润一郎,[日]大川裕弘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2月
定价:78元
日本摄影大师大川裕弘花费40年为《阴翳礼赞》拍摄超100张艺术大片,《阴翳礼赞》出版87年来首部图文版。长期盘踞日亚榜首,日本读者盛赞:因为这本书,我终于有了翻开《阴翳礼赞》的冲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立即购买本期推荐书籍
视觉书屋诞生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经营艺术图书的独立书店,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附近。视觉书屋秉持“艺术·人文·思想”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传播艺术阅读文化,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021年是视觉书屋的第23年,我们期待着将它一直延续下去。
中山路368号 / 027-88720311
书店营业时间:09:00-20:00
咖啡营业时间:10:00-20:00
正在展出:「ZAA宇宙计划2069—郑国庆作品展」
过往展览:「开卷—钟孺乾 沈伟 周颢新春书画雅集」
过往工作坊:「自定义折叠杂志」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