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21年3月20日,中间美术馆举办了新春过后首场艺术家漫谈活动。“巨浪与余音”展览中的两位参展艺术家舒群、张晓刚以“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为题,从他们个体的经验和创作经历讲起,辐射到群体,再重访思辨发生的、具体的历史现场。讲座由中间美术馆馆长、“巨浪与余音”展览策展人卢迎华、助理策展人黄文珑共同主持。舒群的讲述诙谐幽默,张晓刚的分享真诚自然。两位艺术家虽相识几十载,但同台回忆80年代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东北”与“西南”表面上是相对的,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不同的群体、个人的关切又十分集中。


东北和西南是一组相对应的地理概念。新潮美术中,两股思考动向从两个方位出发交织着。在以往的艺术史叙述中,地处中国西南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侧重于感性,而位于东北的“北方艺术群体”则强调理性。但在这里感性与理性的概念并不是抽象的、广泛适用的,这套用词有着其具体的历史语境和特殊所指。今日的研究者有必要对这些概念展开更深入解读,而非套用。“巨浪与余音”展提出超越现代主义风格史的认知方式,来从创作动机上认识在8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艺术取向。展览中,“西南”的“感性”与“北方”的“理性”被并置在“新现实主义”单元之中,我们认为他们共享了1978年以来艺术界“去意义”、“去叙事”的倾向,这为重新认识当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张晓刚是“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的成员,舒群来自于“北方艺术群体”。两个群体在80年代的艺术风格取向不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辨也贯穿于新潮的讨论之内。讲座中,我们特意避免了理性/感性、形而上/形而下等简单化的二元指认。


舒群:重访“理性”


舒群:80年代,我们提出“理性绘画”是出于某种直觉,它还相当朦胧。展览中那幅《绝对原则》的结构就像钢筋混凝土一般,这是一种很酷的图像。我们就把这种很酷的感觉、结构的秩序感指认为理性。以往我们的美学都是温暖的,但是我们当时就判断这种很冷很酷的秩序感也会进入美学。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参展艺术家舒群


同一时期,我们也大量阅读西方哲学那些理论文本,对其中的逻辑很推崇。我也涉猎过很多中世纪神学的内容,同样给我启发。宇宙的命题、宇宙的秩序即唯实论,而唯名论更像是符号的游戏。我们北方艺术群体在建构“理性绘画”的时候,就在追寻唯实的逻辑、句法、话语秩序。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舒群,绝对原则消解系列1号,1984年创作,1997年复制,布面油画,64 × 80 厘米,由艺术家本人惠允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提出现代社会是合理化的牢笼。人类以理性作为工具全面掌握世界之后,却制造出许多灾难——这样说或许有些悲观,但现代社会的确有着许多局限。理性工具很有可能反过来伤害我们或者限制我们对自然的继续征服。同时,关于“人”的定义也发生着改变,原来人们都是“自然的人”,但到了现代社会就变为“理性和生产属性的人”,再到90年代的时候便是“游戏的人”。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张晓刚:比理性更强大的是“内心”


张晓刚:很多对于80年代的描述过于浪漫化了。珠海会议后,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才成立。一开始我们其实就是几个很边缘的年轻人聊天,聚在一起喝酒,画一些自己也看不懂的东西,却没有展览的机会。而当我们开始自觉地要去参与到运动浪潮里时,就赶上了1987年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了。群体开始消失,我们就开始独自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儿。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我们并没有舒群他们那么清晰地认为必须要走一条“理性”的路。当然,我们也没有选择必然走“感性”的路。所谓的生命之流,就是要从全国意义上而言需要构建这么一个概念。读书及毕业创作的时候我很喜欢表现性的风格,还有一点乡土情结。而到了1984年的时候,我在医院住院期间创作的素描就脱离了乡土。那段时间,我和疾病、死亡对话,彻底进入现代主义语境里来。1985年底开始,我有了很大转变,我开始对过于现代主义、个人主义的东西有恐惧感。我要从东方寻找新语言,于是就有了原始主义、神秘主义的倾向。正如“巨浪与余音”的判断那样,1987年开始,艺术家开始慢慢回到个体:你怎么去判定你是一个艺术家,你的位置、方向是什么,你的个人趣味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当时没有答案,大家都很迷茫。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到了1989年,我的心态完全就改变了。我从幻想中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世界突然落到现实上。这个现实无法逃离。中国也陷入封闭的两三年,我开始使用拼贴的手法创作,头的符号性也越来越强。直到1992年,艺术家开始在国际上寻求身份认同的时候,那种文化焦虑突然袭来。我认识到我们也应当有我们自己的当代性,所以就选择了建国后的公共建筑及个体生活的交叉,结果很意外地遇到了家庭老照片。这些老照片触动了我,我开始画全家福,再到后来才慢慢从里边寻找到家庭这个主题,而再后面的故事大家或许就很熟悉了。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参展艺术家张晓刚


策展人对谈:

话题一:“北方艺术群体”的反叙事倾向


卢迎华认为存在于80年代的那些命名和认定是在当时的历史语境里产生的,对其的辨析也要回归语境。“理性”具有一定的局限,“北方艺术群体”的作品在风格上具有反叙事的倾向。舒群认为此倾向植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文化环境,荒原与严寒令人联想起工业文化的冷酷。但这倾向并非是东北艺术家的专属,韦启美先生在当时就是非常另类的老前辈,他的城市绘画就指涉了现代化的规训。到了1989现代艺术大展,舒群见到新刻度小组的实践,认为他们消灭自我、采用数字化、格式化的方式创作和自己的反叙事取向一致。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策展人卢迎华


话题二:再议“生命之流”


黄文珑邀请张晓刚再次回应“生命之流”的提法,张晓刚则指出他们在当时并不会去定义流派,因为80年代的思想解放氛围就是要回归到个人上去。张晓刚坦言黄山会议上听到王广义提出“清理人文热情”的时候,从情感角度上说是排斥的,但理论上是同意的。“清理人文热情”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都处于滥情主义氛围里,而这会让其中的人们忽略一些根本性问题。在具体的艺术中,生命之流所指的感性和“北方艺术群体”所说的理性都不是绝对的,当然,也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舒群也回应了此问题,因为他亦曾是当年美术史书写的执笔者,他谈到历史的写作也很像创作,是一种话语实践。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讲座活动现场



观众问答:


问题:两位老师如何认识80年代艺术中的“模仿”问题?


舒群:语言的使用就是“模仿”和学习的过程,模仿是必然的阶段。创作的逻辑或许是从西方来的,但是感受力则完全是自己的。


张晓刚:回头看80年代就是一个模仿的年代,但其中却内含着社会变革的欲望。艺术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把它放到整个时代潮流里去看。


在讲座的最后,卢迎华从策展人的角度出发,谈及实践中所面临的“焦虑感”。一直以来,在中国的语境里创造就都会有一种焦虑感,究其根源是我们还没有生长出恰当描述我们自己的语言系统。所谓“模仿”是在非常抽象的竞争话语里边去表述我们自己,但是并不是说静下心来贴切地描述和观看我们自己。源于北美或西欧的工作模式、艺术样式似乎成为了普遍化的标准,它们被放大为全球标准。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个区域范围的实践,是非常具体的。这些范式是否可以在我们的语境里生效呢?策展工作面对的是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经验,要更仔细地去看待自己。正如这场讲座两位艺术家所做的那样——从每一个鲜活的案例中展开自己的经历、思考及问题意识。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讲座活动现场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讲座活动现场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合影(从左至右:舒群,卢迎华,张晓刚)


撰文:张理耕

摄影:胡竞心(实习)

微信排版:韦淇(实习)




正在展出: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欢迎订阅 YouTube 线上讲座回放 

Subscribe to Our Online Talks Replay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艺术家漫谈回顾丨舒群、张晓刚:八十年代的东北与西南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舒群 张晓刚 东北 西南 漫谈 中间美术馆 新春 过后 活动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