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3月28日,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浙江美术馆主办的“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之“平板向度:从纸面到虚拟的视觉艺术”在浙江美术馆1、2号展厅正式开幕。
开幕活动在浙江美术馆中央大厅举办
钱骋副馆长主持开幕仪式
美术馆展览是文化意义的生产机制、社会景观的共享场域,也是认知真理的本体模式。为充分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社会价值与美学意义,本次开幕活动以学术对谈的形式展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原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范景中教授,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金小刚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琦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艺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沈语冰教授,浙江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应金飞教授等六位在科学、艺术史论、艺术专业领域卓有建树的知名代表,从平板绘画的当代语言特性出发展开了一场艺术与科技的经典对话。同时,中国美术学院周小英教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汪光年先生,浙江油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常青教授,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凌云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薛峰教授及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李青等一并出席。本次开幕活动由浙江美术馆副馆长钱骋主持。
应金飞馆长对谈发言
“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活动由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主持。应馆长首先对各位嘉宾与观众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谈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省委于今年新春伊始召开数字化改革大会,更是吹响了全面打造“数字浙江”的冲锋号角。浙江美术馆近年来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通过践行各项文化策略呼应国家的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多元、包容和综合的展览思路,从而承担起浙江地域的艺术引领职责。“平板向度”展览做为我馆面向未来百年的探索性展览,将以前瞻性视野与先锋性精神揭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多种可能,更能反馈于社会,助力于探索数字化改革在现实与虚拟的紧密联系。
潘云鹤院士对谈发言
潘云鹤院士的发言,首先从回忆38年前使用计算机进行美术图案设计开始。在他看来,直到今天终于在浙江美术馆看到了以平板电脑为媒介的展览,因此该展览在浙江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另外,他从三个层面阐释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意义。第一,平板电脑成为进入主流美术界的一种新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创作油画、素描、版画和中国画,还可以创作出其他的艺术种类,美术界可以说有了一个新的强大工具。艺术家们使用这个工具后,就会发现其中的无穷魅力。第二,美术界与计算机的结合将会宣告“数字美术”这个新的画种的诞生。“数字美术”第一步主要用来模拟油画、国画和水彩等,但艺术家熟悉该领域后,将会把该画种推向一个更具前途的方向。第三,目前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数字化改革,浙江美术馆通过该展览将在数字化改革上迈出重要一步。另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对理论发展同样提出新的要求,尤其在认知科学领域,需要更多的学者推动艺术认知学发展。并且,潘院士建议浙江省科协和浙江省文联共同携起手来,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意活动,也就是“数字创意”。当前,“数字创意”已经变成一个全国产值达到8万亿的产业。所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但会推动自身的发展,还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金小刚教授发言
金小刚教授从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所承担的课题出发,对“虚拟现实”的概念、特性和实际应用做了详细介绍。在他看来,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的计算机仿真虚拟世界,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与物理世界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高度相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通过自然的人机交互与数字化环境中的数字对象进行交互,并相互影响,从而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虚拟现实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虚拟和现实的二重性。从物理上来说,它是不存在的;但在用户的感官世界里,它是真实存在的,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力觉来感知。其特性包括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并结合他们为杭州亚组委所做的“亚运VR草绘烟花”虚拟现实应用,生动刻画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
范景中教授发言
范景中教授从艺术史的治学视角追溯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各时期的艺术家向科学靠拢,主要是受益于科学所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例,他们将“数”的原理及透视学、比例学、解剖学等一系列与科学相关的概念或者是科学手段带入了艺术创作当中。正如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理论所表明,无论人是否能够意识得到,宇宙的运行都包含着一种前定的和谐节奏和完美比例,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宇宙学家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统摄科学、艺术、哲学三大领域,达·芬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图像的世界对于塑造现代文明、现代科学具有一种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艺术的宏伟蓝图一直存在对科学的关照,艺术家在科学上的贡献是了不起的。只有艺术的世界与科学的世界共融,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沈语冰教授在结合上述关于文艺复兴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内容后提到,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及近现代物理学起步后,人们也开启了一个对于世界的全新理解。此时的艺术也从古典时期进入到现代艺术的一个繁荣发展时期。这便是艺术史上的两大高峰,文艺复兴和现代艺术。在应用层面,新的艺术创作样式出现以后,会反过来对科技提出一个新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影响还在于知识的基本架构层面。19世纪初的欧洲,当时有7个国家至少有20位科学家、技术人员、工程师,包括诗人,都同时想到了“小孔成像”的问题,在考虑怎么把“像”固定下来,之后的摄影、照片随之诞生了。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个辩证的方向,一方面在不断地推进进步发展,另一方面,同时不断地在反思,这其中就包含着艺术家的功劳。因为艺术最不愿意自我规定,最不愿意体系化,或者最不愿意把自己程式化,塞尚就是一个典型。现在我们更多地是谈科学的推进催生了艺术的繁荣,但是倒过来我们比较少听到艺术家或者艺术能够给科学,或者是广义上的整个哲学体系带来什么样的一种反思。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理论体系正面临着日益固化的风险,我们的观看不再是用“纯真之眼”在看,是被技术决定的看,比如说摄影、连续摄影、早期电影,慢慢的把人们的感觉规训了,而属于人的鲜活的感觉、感知,始终是最值得珍惜的。这是我们今天在谈到艺术与科技的问题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思考的,也就是艺术能够给科学和哲学带来什么。
陈琦教授发言
陈琦教授指出,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上来讲,工具和媒介的变化,一定会拓展艺术家的表现空间。今天的计算机和网络,是艺术家表达媒介的一种外延。比如,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一开始学习都是纸媒,但是现在00后的孩子,更熟悉的是屏幕阅读。这就是媒介的变化。艺术家有不断的自我否定,有不断的自我表达的诉求,这种表达的诉求实际上是外延的。另一方面,在科学界也非常强调学术想象力,那么艺术家的表达,会激发科学去寻找新的媒介,新的表达方式。现在的影视业里面用到很多的特技软件,都是基于电影艺术的表现,然后是计算机专家和艺术家,实际上是共同合作。我认为,未来的艺术创作与科技结合的方向主要有三点。第一、要认识新的媒介,用新的工具进行常规创作以外的一种横向拓展;第二、要探索新工具和新媒介的特性,根据特性找到独一无二的,不同于传统媒介的表达语言;第三、由于艺术家的表达需求,能够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也永远离不开新媒介、新技术、新工具的发明。所以,我觉得艺术和科技是永远分不开的。
出席开幕活动的嘉宾及艺术家合影
本次艺术与科技跨界对谈的学术交流形式以理论与实践的视角互为观照,分别探讨了科学与人文两大系统外在于时间之流的构成与范式本真,勾勒出文化逻辑、道德伦理所组织的共识性原则及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诸多实例,使得艺术与科技的交融在当代的新语境中能被观众更好地接纳与感知。应金飞馆长在对谈尾声对展览宗旨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平板向度”以其前瞻性视野与先锋性精神主动勾连起艺术与科技的相融共生,是我馆面向未来百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相信,这场展览不仅能揭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多种可能,更能反馈于社会,助力于探索数字化改革在现实与虚拟的紧密联系,无疑会成为展望未来艺术发展模式与科技成长形态的“重要窗口”。
应金飞馆长向艺术家代表钱贵荪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本次展览得到了多位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将参展作品无偿捐赠给浙江美术馆。开幕现场,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向捐赠艺术家代表钱贵荪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感谢艺术家对浙江美术馆当代典藏体系的重要贡献。

艺术家李青为潘云鹤院士导览
“图像的转译”版块展厅现场



“缤纷魔方”展厅现场
识别二维码回看
“艺术与科学的对话”开幕活动
供稿:张海法
摄影:徐伟杰、凌宗权
编辑:张湃
责编:研究策划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