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21年3月21日晚间,由清影艺术空间发起,在“陈栋帆:呼吸”展览现场进行了一场以“日常”为题,有关艺术与设计的讨论。借由陈栋帆个展“呼吸”为引子,13位嘉宾齐聚展厅,分享有关设计、艺术、建筑、展览和生活的见解。我们在此荣幸地分享来自“学习组”五位成员的文章。

圆桌谈话“日常”现场
长度2分44秒 视频:朱碧潇



关于“学习组: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来自杭州的9位设计师——郦亭亭、卢涛、方宏章、虞琼洁、张弥迪、郑初阳、童亦、邵年和赵宛青组成的“学习组”,是一个以融通视觉研究、设计考古、活动分享、展览及写作出版为目的的知性小组。




方宏章
教师、平面设计师、策展人。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任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杭州九月九号设计合伙人。研究方向:跨文化视觉比较研究、信息设计和系统设计。

时间不多了,我们聊一下设计吧
 
2013年在清河坊的清影艺术空间办了一场“四色-日常”设计展,这也是清影艺术空间第一次举办的设计类的展览,当时邀请了杭州6个设计工作室设计师参与,展览“四色-日常”以基本的元素和真诚的态度,探讨可能的空间,以“日常”的名义通过各色的发酵、叠加成为一个共生体。

今天在天目里请当时参加的设计师做一个关于设计日常的2.0版讨论,并且还邀请了几位室内设计师、建筑师、设计评论者等参与。当设计师们从激情创作变成设计日常的时候,设计师对于“日常“有着不同的理解,陈飞波通过“被动升级”从平面设计到空间设计迁徙;吴永红的喜欢“孤独”思考商业与设计关系;王欲成思考的“个人问题“与”客户问题“;梅树值用医生和研究员来理解”日常设计与实验设计的关系;学习组成员的抱团学习是一种日常,而艺术家陈栋帆通过“日课“项目思考创作与日常的关系,所谓大象消于无形,越是日常越蕴涵着可能。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对谈“日常”现场


郦亭亭
T-Lab创始人,长期致力于设计研究、设计管理与教学、设计批评与写作,现任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研究生导师。

创作者的日常态

前几天还和学生聊起大卫.霍克尼,我问:为何快90岁的人画的画,总感觉如此年轻?学生们很认真整理出了霍克尼的时间线,发现他除了几次跨国搬家、擅于新设备为“绘画”创作这类众所周知的话题,原来长时间研究艺术史是他的日常……

创作者,无论在设计还是在艺术的道路上,超过十年,总会有灵感枯竭的困境,不愿重复或被迫重复而焦虑不已。谁能转化这困境为持续创造的动力,就能进入下一个十年,甚至再下一个十年……很幸运,在杭州与多位保有创造力的朋友为伍,无论专注本业、小组学习、还是跨界探索,皆有各自持续日常创作的方法与成果。

在天目里的呼吸展,不仅细读了陈栋帆新作,更深入了解他保持激情创作的日常。六年前从杭州迁往纽约,大苹果生活再多彩,疫情再困扰,都没有让栋帆停下手中的画笔,他秉持天真和灼热之心,在那一摞摞日课作品中,笔笔由内而外。所谓日常态,不正是将创造作为一种日常的态度?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对谈“日常”现场


虞琼洁
平面设计师、2011年成立非白工作室,围绕平面设计工作,拓展展览、事件、实验与跨界的可能性。

日常·呼吸·创作

借“呼吸”展 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我们总在强调艺术是感性的,是本体的表达;
设计强调理性,是服务于他者。
不管艺术和设计有着怎样差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它们都紧密连接着日常,因而充满了生命力与创造力。
当一切都回归到日常时,它的原点还是那个有意识和无意识在呼吸的个体。
艺术家陈栋帆说:“他的创作不刻意去追求色彩与笔触,而是留在画布上的痕迹。我和画布之间不隔着身体”。
设计又何岂不是呢?
那些材料、工艺、技术也都只是辅助于我们想要传递出某个语言而已。让他者动容的依旧还是那个说不出的心灵交汇的那个闪光点。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对谈“日常”嘉宾


张弥迪
杭州聿书堂创始人,致力于文字设计、书法与书籍的研究及实践。

天真烂漫是吾师

东坡有诗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在陈栋帆在绘画和雕塑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纯粹的”天真“,绚烂的色彩和质朴的造型似是出自一种本能,就如这场展览名曰“呼吸”,更是宣示他的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已经完全融入到生活、融入到身体中的行为。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被这种真诚的创作感动,甚至会激发我也想拿起画笔,尝试着涂抹,就像听到一首歌不禁地哼唱起来……其中有快乐、有感伤、有忧虑、有属于他自己也属于我们所有人的记忆。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四色·日常”展览现场,清影艺术空间
杭州河坊街465号
2013年04月13日 ~ 2013年04月22日



卢涛
2009年成立联合视务/Design United,2017年与邵年、宛青于上海成立XYZ Lab。涉足从主流商业包装到亚文化的视觉经营及推广。秉承视觉写作精神,打通传播与设计、评论及出版的界限。

对待“激情”的三种方式

陈栋帆的方式:从栋帆的创作中可以看到那种与身俱来的激情,在“呼吸”展中却能看到激情退场的一面——疫情期间的淡化,以及六七年后漂浮在天目里夜空中的色块,这是对陈栋帆印象的一种补充。

陈飞波现在对待“激情”是控制的,出于他穿梭于多个领域中必须掌控的一种平衡,局部的激情可能意味着导致其他处的顾此失彼,“多”亦是祸害。

对于我来说,对“激情”的提防源于设计这个行业并非创意荷尔蒙的任意挥洒,而是抑制喜好进入委托方的具体场景后做出的推导和视觉翻译。面对ABCDE甲方,对任一的过多“激情”都是对其他的不公,就像现代社会它必然会是一个冷淡的社会,这样对大家都好。

回到这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其中的区别是艺术创作需要更多的自我激情驱动,设计是围绕甲方和受众的定制输出。但再追究到社会整体运作体系时,当艺术家同样面临买家、画廊的订制体系,“激情”或许成为一种给艺术添加点情调的表演方式。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圆桌讨论“日常”嘉宾 



 关于“日常”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海报:非白工作室Transwhite Studio


“日常” 
  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主持 : 
刘呗宁、卢涛、虞琼洁
嘉宾:
陈栋帆,陈飞波,方宏章,凌建,郦亭亭,梅数植,王欲成,吴永红,张弥迪,张晓晓
时间:
3. 21 (周日)19:30-21:00
地点:
天目里16号2楼《呼吸》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点击海报阅读展览详情>


陈栋帆:呼吸
艺术家:陈栋帆
策展人:刘呗宁 虞琼洁 徐益英 
联合主办:游牧画廊×清影艺术空间 
展览时间:2021.2.26-3.24 
开幕时间:2021.2.26 16:00-19:00 
开放时间:10:00—18:00 
展览地点:杭州天目里16号楼二楼,游牧画廊 


 展览现场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 >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 >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 > 

摄影:贺利军






“陈栋帆:呼吸”开幕现场 
视频长度2分56秒 视频:朱炜佳





清影艺术空间
INNA ART SPACE

清影艺术空间于2008年由徐益英女士在中国杭州成立。2014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开设了工作站。2019年清影开启了新的篇章,在纽约下东区开设了新的画廊空间。

清影是一个与艺术家共同成长的艺术空间,是艺术与日常的践行者。


Inna Art Space was founded in Hangzhou, China in 2008 by Inna Xu. In 2014, the art space opened an office in Brooklyn, New York. In 2019, the story of Inna Art Space began a new chapter by opening a gallery space on the Lower East Side. 


Inna Art Space grows with its artists and strives to practice art in daily life.



清影 | “日常”一场关于艺术与设计的讨论 清影 艺术 空间 陈栋帆 现场 个展 引子 嘉宾 展厅 建筑 崇真艺客
New York
371 Madison Street #303

Hangzhou
Liuhe Road No.139, Building 12


innart.org
info@innart.org
instagram: @innaartspace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