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三阶段“一个展览”布展现场。
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的最强音“一个展览”即将于本周末正式奏响。本次展览共迎来64位/组艺术家/团体的76件/组作品。其中33件为本届双年展新委任创作。在空间分布上,主展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与孙科别墅遥相呼应,共同呈现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力作。艺术家们或回溯起源,或深耕现实,或以技术和实验模拟理想……共同反思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期待大家步入展厅,感受艺术家们不为困境阻碍、跃动不息的思考与创作,并和艺术家们一起,立于星球陷于重建状态的当下,想象未来。
本届上海双年展参展艺术家为:
巴尼·奥贝迪、阿尔贝托·巴拉亚、克莱尔·布里顿,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和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C+建筑事务所、伊比耶·坎普、曹明浩和陈建军、卡洛斯·卡萨斯、费利西亚诺·森图里翁、程心怡、雷维托·科恩和图尔·凡巴伦、烹饪部门、戴陈连、帽檐下、戴亚克隆(组合)和埃米尔·罗恩·安德森、托克瓦斯·戴森、佩佩·埃斯帕利乌、薇拉·弗伦克尔、基里亚基·戈尼、郭凤怡、低氧/欲望、卡洛斯·伊利哈尔瓦、琼·乔纳斯、卡拉宾电影小组、刘窗、安娜·门迭塔、安东尼·蒙塔达斯、黛安·塞弗林·阮、伊西娅尔·欧卡里兹、潘岱静、希瑟·菲利普森、蒲英玮、关怀家 × 定海桥互助社、塔比塔·雷扎尔、石青、P·斯塔夫与巴塞·斯蒂根合作、孙晓星、裘臻、赵坤方、黄思遥、珍娜·苏特拉、艾莎·谭·琼斯、塞西莉亚·维库尼亚、迈克尔·王、王拓、WORKac建筑事务所、扎迪·查和贝尼托·马约尔·巴耶霍、利亚姆·扬、郑马勒(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参展中国艺术家
《水系博物馆》《观测点》
《水系避难所》
曹明浩和陈建军


左:曹明浩和陈建军,《观测点》,2019,彩色有声影像,17分33秒。艺术家供图。
右:曹明浩和陈建军,《水系避难所#1》,2019,影像,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曹明浩(生于1982年)和陈建军(生于1981年)自2010年起合作,主要在成都活动。二者从2015年开启了“水系计划”,该项目以都江堰工程的历史及其下游水系现况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连结不同身份与学科背景的参与者,共同面对由水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两位艺术家与多位造船师傅对一条闲置的摆渡船做了重新设计,并且在对话和协作的过程中折射出诸多关于当地居民与水系相处的故事与智慧。“水系避难所”系列则关注2008年四川地震发生后的当地重建行为,探讨了在岷江上游这个非人类中心的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内,频繁的灾难问题如何促进和超越地域与地缘的集体实验。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因为现代工程学学科的逻辑,水的生境被压制,也改变着水与水,水与人类、非人的关系。应对与处理当下的生态困境,需要从与人类社会时间相互对应的新地质时间进入,那是一种未来时刻的、共同问题的、跨越边界的价值观。我们所生活的具体地方水系,我们的所思所想所做,这些发生在特定时间、空间里的种种事件,与万物的世界相连。
《泳》《海边阳台》《许愿》
《园丁、僧侣和诗人之歌》
程心怡

程心怡,《泳》,2021,布面油画,100 × 120 cm。致谢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左:程心怡,《许愿》,2021,布面油画,80 × 71 cm。致谢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右:程心怡,《园丁、僧侣和诗人之歌》,2017,布面油画,165 × 200 cm,私人收藏。致谢Uzi Pinhasi、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程心怡(生于1989年,现生活工作于巴黎)的绘画组合在相互回应之间,展现了向内的心理世界。色彩、凝视和隐秘的叙事在画布上彼此激荡,作品构图的清晰分界与想象空间的含混无形共存于同一画面。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与“许愿”相关的绘画主题,对艺术家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她希望在疫情期间藉由绘画与未来的、未知的世界交流;另一方面,她也在默默地向“绘画之神”祈祷,等待着灵感、技巧与精力在某一时刻如行星连线般契合。
《桂花寻去月轮移》
戴陈连



戴陈连《桂花寻去月轮移》布展现场。
戴陈连(生于1982年,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在“桂花寻去月轮移”系列作品中,艺术家戴陈连引用了中国神话怪谈的一些片段,将其组合改写为新的故事。艺术家在其中融入了个人记忆,尤其是与母亲相关的日常生活片段,借用剪影、影像、装置和表演,创造出一个现实与梦境、怪谈和记忆交织的世界。通过回溯自身先天性唇腭裂所造成的口腔发音问题,以及自己教授母亲学习汉字、拼音的发声练习等往事,戴陈连重现了家庭记忆和母亲曾居住过的水乡的生活方式。这些语言、声音、画面交错于同一时空,反复重现。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希望借这个展览的启发感染能重新唤起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我和母亲的这个作品是这种人与人关系的最小单位-家庭。
系列绘画
郭凤怡

郭凤怡作品在本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郭凤怡(生于1942年,逝于2010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一生都在家乡西安度过。47岁因病退休后,郭凤怡开始练习气功以减轻关节炎带来的痛苦。源于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她尝试将当下感受用画笔表达出来,用纸笔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她的艺术实践使得绘画行为与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创造性日常事件。她在早期画作中常常使用唾手可得的材料,如孙子的教科书和旧挂历纸;后来在卷轴上展开系统性创作,以细密的线条勾勒神话生物、幻想中的躯体、宇宙图像和命理图。这些图像所包含的复杂而极其详尽的细节,充满神秘主义色彩,记录下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意识流动和身体感知。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如果我今天选择你作为创作的主题,如果我以你取得的成就为主题,你的经历,我画的每一笔都象征着你的存在,所有存在合在一起,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声音是货币吗?》
刘窗



刘窗,《声音是货币吗?》截帧,2021,4k影像、彩色、立体声,30分钟左右,由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特别鸣谢天线空间、成都国际都市双年展&蓬皮杜艺术中心、毛继鸿艺术基金会。艺术家供图。
刘窗(生于1978年,现生活工作于上海)的《声音是货币吗?》是项目“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的第二部分。在项目“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中,刘窗以视频装置的方式开启了一次技术、基础设施、生态和金融历史的思辨之旅,并将其与人类学知识和科幻小说的全球想象交织在一起。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我觉得,在影片拍摄地甘孜嘉绒地区,声音实际上起到了货币的作用,譬如人与动物以及人与山神灵体之间的财物交换主要通过声音对话来完成。
《重奏》
潘岱静


潘岱静,《重奏》,2021,声音、表演、视频、钢铁、强酸、石英、聚酯、水,由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特别鸣谢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艺术家供图。
潘岱静(生于1991年,现生活工作于柏林)运用层层叠叠的歌剧声邀请观众进入空间,并将空间转化为水底或天上的不和谐遐想。作品中的一系列雕塑表现了我们想象中的暴力,使一切都处于变化莫测的状态。当时间渐渐流逝,而其静默得以放大之时,媒介通过表演而被激活。被监控与投射的观众通过凝视的方向或逗留的时长,共同叙述和塑造他们自身的体验,成为一种不断在变化中回馈作品与相互呼应的表演性实体。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我的研究与艺术创作主要重新考察了这样一个问题:“音乐能够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水坝剧场》
蒲英玮


蒲英玮,“水坝剧场”主影像《CHINAFRICA》剧照,2020-2021 ©蒲英玮
蒲英玮,“水坝剧场”搭建草图,2020 ©蒲英玮
蒲英玮(生于1989年,现生活工作于北京)的《水坝剧场》聚焦于艺术家的舅舅李贵平,这位中国援建非洲的水利工程师在肯尼亚主持修建了水坝项目:卡里曼纽二期大坝。“中国与非洲”是艺术家回应自身成长经历与身份背景的长期创作主题,试图回答当下这种交流对亲历者自身身份构建所产生的影响。《水坝剧场》结合了不同水坝的外形结构,搭建出一个“记忆建筑”,与主题相关的影片、访谈、巨型绘画和音乐则共同构成了这栋建筑的内部肌理。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这既是由“水”所牵涉出的事件,同时“水”也代表着这些不同关系的连接、汇流,构成一个新的共同体。
《浮萍定海》
关怀家 × 定海桥互助社


左:关怀家 × 定海桥互助社,《浮萍定海》剧场游戏内测现场,2021。关怀家 × 定海桥互助社供图。
右:关怀家 × 定海桥互助社,《浮萍定海》剧场游戏道具设计原型,2021。关怀家 × 定海桥互助社供图。
关怀家(ReUnion) (成立于2017年,主要活动于鹿特丹)在2021年上双期间驻扎在定海桥互助社(成立于2015年,主要活动于上海)并与互助社成员分享理念,共同学习,生活以及进行深度的创作。此次作品则是这次共同生活创作的产物。《浮萍定海》是一个集合历史、当下与思辨未来混合的体验项目。它既是一个描述“关怀家互助网络”愿景的写意装置,也是一个与观众一同预演社会未来的互动舞台。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通过剧场,我们想要从观众的预演当中了解我们的社会愿景是否能带来预想的一些积极改变:即一个我们可以彼此承托走过生命的起起伏伏的,更有凝聚力,更和谐的社会。
《钱学森与长江计算机》
石青

石青,《钱学森与长江计算机》截帧,2021,文献影像,50分钟,致谢学者王洪喆提供的学术支持。艺术家供图。
石青(生于1969年,现生活工作于上海)的作品以钱学森的系统论思想和他的科研生涯为线索虚构了一个故事,讲述了钱学森与集体共同研制了一台可以将自然能量和群众计算力进行耦合的超级计算机装置。影片结合了相关真实历史文献,在完成“新历史科幻小说”叙事的同时,也对新中国的电子技术发展史进行了回溯和重读。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自然系统,生物圈在人类纪的境遇,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差异化,这一切让地球行星成为全球化和群体叠加态下的一部超级计算机!作为一种逆熵,为组织原则和共生演化提供着驱动的计算,也许拯救了地球。
《集美门》
孙晓星,裘臻,赵坤方,黄思遥


孙晓星,裘臻,赵坤方,黄思遥,《集美门》概念图,2021,树脂雕塑、影像:2分36秒、3分21秒;声音:34分22秒,由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艺术家供图。
孙晓星(生于1986年,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裘臻(生于1991年,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赵坤方(生于1986年,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和黄思遥(生于1992年,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截取了短视频应用“快手”中的屏幕形象和数字瞬间,重新打捞了数字洪流中被戏仿与挪用的片段,以修复文物、标本和神话的严肃姿态将它们展示、供奉,以及告解。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面对纷乱嘈杂,庞然巨兽般的短视频生态,我们如何冷静?从冷静地观看出发,我们将它拉回线下,拉回屏幕之外,试图冰冻它,再从中发明视角。
《通古斯》
王拓



王拓,《通古斯》截帧,“东北四部曲”系列,2021,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68分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艺术家供图。
王拓(生于1984年,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自2017 年起至今,开启了历时四年,有关其家乡东北的系列影像作品《东北四部曲》。多重时空之下人物活动的交叠,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创造性使用和再造,一直是王拓已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古斯》为此四部曲中的第三个篇章。作品呈现了多组身处不同地理坐标的人物在各自的归乡途中所产生的时空关联。作品中的一条主要叙事线索源于艺术家对陶渊明的两个故事《桃花源记》与《寻羊成仙》的改写,并借此探讨虚构的乌托邦与回不去的故乡之间的辩证关系。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我近些年创作的一条隐性线索是如何让不可见的档案变得可见。我们只能通过周围的可见信息确认它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河与河床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隐喻:我们可以通过塑造水体的河床来理解水体。
《贝壳的一季》《互助》
《金银山》
郑马勒

郑马勒,《贝壳里的一季》,2014,双频影像装置、鲍鱼壳、瓷器餐具、桌椅、文本。由罗杰·M·比格尔为苏黎世约翰·雅各布博物馆以“亚非经济关系的当下和历史”为研究题材的项目委任创作。艺术家供图。


郑马勒,《互助》,2016,单声道视频装置,29分52秒。由罗杰·M·比格尔为苏黎世约翰·雅各布博物馆以“亚非经济关系的当下和历史”为研究题材的项目委任创作。艺术家供图。
郑马勒,《金银山》,2020,3D全息影像动画,10分50秒;4个陶罐,每个70 x 26 x 26 cm。由香港亚洲协会委任创作。艺术家供图。
艺术与人类学研究组合郑马勒由黛西·比森尼克斯(生于1983年)与罗伊斯·吴(生于1983年)于2009年组成,主要活动于中国香港。他们展示了一组三部曲式的作品,基于他们从2013年至2020年进行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将人类、非人类动物、原材料和贸易对象之间截然不同的遭遇交织在一起。这件作品架构了不同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之间的对话,通过鲍鱼壳釉瓷的碎片、地狱卷轴诗、散文影像以及从“山寨”全息影像处传来的低语,讲述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流通史,跨越了海洋、沙漠、河流、城市与山脉。
艺术家的点滴之思:我的作品围绕水是“生命的源泉”的观念展开。水在每件作品的叙事中都是权力、权力结构和系统的象征。它也是将各种有机体联系在一起的权力及其效应之流。作品由此质疑在这种流动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
相关展览

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之第三段落“一个展览”
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
策展团队: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由宓
研究及出版总监:菲利帕·拉莫斯
展期:2021年4月17日至7月25日
票价:30元,早鸟预售票20元(早鸟票已售罄)
第13届双年展的最强音将出现在2021年春季的实体展览中。展览将以庆典的形式拉开帷幕,覆盖当代馆1至3楼以及烟囱空间。展览希望观众能在思考和对话中组建流动的社群。作为上双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项目”将更加深入地发现和挖掘上海的历史文脉,以黄浦江为线索串联起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关于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ale)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大陆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当下亚洲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事件之一。自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方暨永久主场馆。从第1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2届“融合与拓展”、第3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4届“都市营造”、第5届的“影像生存”,第6届“超设计”、第7届“快城快客”、第8届“巡回排演”、第9届“重新发电”、第10届“社会工厂”、第11届“何不再问”,直至第12届“禹步”,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秉持支持学术与文化创新的使命,以开放的视野持续追踪全球语境下的社会变革及知识生产趋势,成为每两年一次集结于上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
//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