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展出
Upcoming Museum and Global Exhibition
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之第三段落
“一个展览”
2021.4.17–7.25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
上海,中国
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
策展团队: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由宓
研究及出版总监:菲利帕·拉莫斯

郭凤怡的14件绘画作品即将展出于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之第三段落“一个展览”。作为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渗透领域最广的一届双年展,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以交响乐渐趋增强的展览结构,在9个月的展期内划分为环环相扣的三个段落。经历了跨学科思想激荡的“湿运行”、多领域协作共生的“生态联盟”这两个阶段的渐强演绎后,最强音“一个展览”即将于今年4月17日至7月25日正式奏响,展览共呈现来64位/组艺术家/团体的76件/组作品,不仅将占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1至3楼,还将游牧至城市的各个角隅,其中不乏许多首次展出的新作。来自不同地区社会文化背景的声音都将在这一片海域交汇。
展览将以庆典的形式拉开帷幕,覆盖当代馆1至3楼以及烟囱空间,希望观众能在思考和对话中组建流动的社群。郭凤怡的14件绘画作品将集中呈现在当代馆的2层展厅,涉及其创作生涯的不同时期、不同尺幅和多种媒材。展览展出作品包括郭凤怡于2005年创作的8米长的绘画《中国风水》,以及《関子明擬玄洞极经图》(1990)、《河图二字》(1994)、《财神》(2001)《女娲》(2006)和《华胥氏》(2006)等。
郭凤怡作品同时正在展出于
加拿大莱米现代艺术馆(Remai Modern)群展“一句道歉,一粒药丸,一种仪式,一种抵抗” | 展览现场
参考阅读
部分展出作品

《师傅》
1993
彩墨、宣纸原始立轴
147 × 45.4 cm
《怎么办》
1994
彩墨、宣纸原始立轴
154.5 × 43 cm


《河图二字》
1994
彩墨、宣纸
146.4 × 46.3 cm
《女娲》
2006
彩墨、宣纸
380.5 × 70 cm


《関子明擬玄洞极经图》
1990
彩墨、旧挂历纸
54 × 78 cm

《气功态遥视太阳分解图》
1989
彩墨、道林纸
77.8 × 54 cm

《洪範依河图之图》
1990
彩墨、旧挂历纸
52.2 × 75.4 cm
关于艺术家

郭凤怡(1942–2010年), 生于中国西安。她的艺术实践关注精神和形而上学层面的意义,这些元素反映了她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并且这些民间艺术赋予了我们特殊的历史,神话和神秘气质。她用毛笔在纸上描绘的作品,笔力深厚、精细飘逸,所绘形象不仅与人类的身心息息相关,同时也描绘暗示了某种精神世界的存在。
郭凤怡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但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许多视觉幻像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人体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这些内容都是被当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所忽视的。通过这些作品,郭凤怡聚焦于传统与当代思想之间的关联,将深藏和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记忆加以保存。视觉和知识的关系通过郭凤怡在纸上流动的万根墨线传达出来,给予了今天的世界以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使绘画行为本身成为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的日常事件。
关于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ale)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大陆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当下亚洲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事件之一。自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方暨永久主场馆。从第1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2届“融合与拓展”、第3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4届“都市营造”、第5届的“影像生存”,第6届“超设计”、第7届“快城快客”、第8届“巡回排演”、第9届“重新发电”、第10届“社会工厂”、第11届“何不再问”,直至第12届“禹步”,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秉持支持学术与文化创新的使命,以开放的视野持续追踪全球语境下的社会变革及知识生产趋势,成为每两年一次集结于上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