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到2017年之间,我尝试了一些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式。就整个工作流程来说,我删除了几乎所有的计划和构思。比如我不会再按照构思方案——考虑材料——如何实现,这样一个曾经既定的“流程”来实现作品。
我会先拿起一堆或一个材料,直接开始,或者拿起一张纸,直接从手的惯性开始画。我没想到的是,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方式下,出现了很多绘画作品。
但是这些绘画作品又并不是在“我在进行绘画创作”的前提下产生的。
一部分的绘画和同期的雕塑是在实践同一个想法:“一个动作”——即我只用一个完整连贯的动作去画(或者去摆弄材料)。在这个小小命题的控制下,我可以完全没有负担地抛开关于创作一件“完整”作品的种种固有想法。与这个阶段的雕塑不同的是,另一部分绘画更像是一种记录或者练习。
当我试着不去预设结构、造型时,每一个瞬间的反应和感受都在决定着作品的语言。
刘符洁
球体NO.5
石膏、铁丝、水性漆、棉线、纱布
35× 52× 20cm
2017
刘符洁
空间-内部
纸上丙烯
55× 39cm
在使用三维的材料时,我发现表达会滞后于很多瞬间的感受,这里面依然有一个感知和表达之间的时间差。所以我开始使用绘画的方式来无限接近,同步对颜色、形态、结构等瞬间的感知。
所以这些绘画中大部分的笔触是比较快的。但是作画过程中我也会间停,因为记录的对象太模糊,需要一次次去接近,甚至有回忆的部分,但回忆的并不是具体的形象和结构。
刘符洁
空间NO.1
纸上丙烯、炭笔
39 × 55cm
2017
刘符洁
肖像-球体(局部)
铁丝、铁板、防锈漆
11 × 16 × 40cm
2017
在这个阶段的绘画中,草图、作品、习作(study)这三者之间界限非常模糊,因为它们的本质功能都是在无限接近一些瞬间的形、色、结构的感知。
尤其是这些绘画,作为雕塑的准备工作,试图捕捉一个三维造型,却并不止是为这个三维造型做的草图。整个过程更像是通过线条、笔触、速度来使某种形象清晰以及确定起来。

这段时间喜欢在工作室墙面上随手涂画
同时我也在极力避免描绘一个形象或者结构,即尽可能地去除掉所有目的。
原因是我接触了太长时间的基础写实训练,手上有对形体刻画很强烈的惯性,这使我曾经比较抗拒用绘画作为自己的创作语言。
所以这期间我做过两张练习,左手的练习和右手的练习。在这两张练习中,我只使用在素描、色粉等写实习作中的手部动作,但是没有用任何具体的形象支撑。比如最常使用的排线、擦蹭、手抹、收边缘等等技巧。因为在绘制既定形象的作业中,停留在我脑海中的其实是这些动作。
左手的练习
纸本铅笔
54 × 77.5cm
2016

右手的练习
纸本铅笔、色粉、油画棒
54 × 77.5cm
2016
我像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随着次数的重复、时长的累积,就进入了一种开挂模式。这种开挂模式又和一种潜意识、无意识操作非常相似。基于这两张练习,我逐渐比较顺畅地通过绘画,搭建了和同时期雕塑的并行关系。

展期:3.25-5.22 / 2021
艺术家:刘符洁、麻剑锋、苏予昕、王晓曲、向梓綦、张萌、张书笺
策展人:戴西云、刘倩兮、苏文祥
艺术总监:唐昕
相关文章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