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 是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周遭世界的感知,对自我价值的探问,这是我们生存在这世界上不可回避的一种情绪、感受和状态。然而在“享受便捷生活”的糖衣包裹之下,以替代性劳动,节省时间,追求效率的名义,个体的生活方式和时间被媒体和资本的合谋所侵占。“亲自生活”成为了一种奢求,大众对切实感知生活的需求在疫情之下更是越发强烈。
嘈杂浮躁的环境中,我们如何思考“存在”?在本次《存在》展览中就有这样两位艺术家——张震宇、张咏,他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将自己内心的那一份沉静呈现出来,我们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浮世,更看见自己。
艺术家卡片
张震宇(b.1974,湖南,中国)
《灰尘》系列
“
通过重复叠加的劳动让作品产生镜面反射的效果,使我们在迷茫、混沌、灰尘中看到自己,同时看到周边的影像。
”

《灰尘系列》及《dust200522》展览现场
张震宇,2020
灰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忽略的物质,无法改变与掌控。艺术家张震宇的参展作品《灰尘系列》中,艺术家就采用灰尘为主要材料进行创作。这些灰尘有的是打扫房间收集的,有的是雪茄灰,有的则是寺庙中的香灰,艺术家将它们有层次地封起并进行上百次的抛光,最终形成镜面的效果,反射着周遭环境,“我们在迷茫、混沌、灰尘中看到自己,同时看到周边的影像”。

《存在》展览现场
张震宇使用灰尘来作为转换思想的事物,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如米歇尔·塞弗尔所讲:“我把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不管这一现实是否是画家的出发点的艺术都叫作抽象艺术”。所以,艺术的形式并不重要,而是艺术家思想的形态决定艺术的形式。这种“转换”,倾向于艺术家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良知。

《存在》展览现场
“很多年以后,所有的都是灰尘。”张震宇说到。也许正是艺术家这种对于世间万物的思考,营造了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话语空间,让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如灰尘飞舞般的自由,在混沌喧嚣中看见了那一丝沉静。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卡片
张咏(b.1972,河南,中国)
《尘入水底》
“
自己就像一颗尘埃被水包裹没有抵抗随遇而安自由自在,水只有安静尘埃才能沉入水底才有更深刻的领悟。
”
《尘入水底》展览现场,张咏,音频,2020
《存在》展览现场,一个经过声学处理的密闭空间,没有灯光只有黑暗,播放着艺术家张咏用新乐器“chen”录制的音频作品《尘入水底》。在没有视觉辅助的情况下,关闭其它感官释放听觉,大家感受着新的声音体验。单独的乐器演奏像演奏者的镜子,意念与灵魂和聆听者们面对面交流着。

《尘入水底》展览现场,张咏,2020


艺术家张咏坦言,音乐就是生活的自然流露,思想无声无息地就“跟”在音乐后面。如同《尘入水底》某种程度上表达了艺术家对一种状态的向往——自己就像一颗尘埃被水包裹没有抵抗随遇而安自由自在,水只有安静尘埃才能沉入水底才有更深刻的领悟。这种追求沉寂、感悟的思考方式令我们不禁想到中国传统的禅宗美学。
谈到未来的创作方向,张咏不想禁锢自己,希望给自己更大的空间。对于音乐的态度,他保持着热爱与尊重的态度:“音乐是我不可缺少的陪伴,也是我自己的镜子!未来的创作少不了他!”

艺术家简介
参考文献:《N.B.张震宇—灰·尘》https://www.douban.com/note/490819118/

《存在》
正在展出
2021.3.18-2021.5.09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票
⬇️
扫描下方二维码
成为树枕熊学会会员
享更多精彩


山中天艺术中心位于北京当代艺术地标798艺术区南门,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设计,建筑师运用园林方法在室内空间创造了山水栖居的意象。
山中天艺术中心集思想孵化、学术研究、艺术展览、协同创新、人文教育、文化体验为一体,目标是创办多元化研究型的艺术机构,打造国际艺术交流的学术平台。
展览中心强调“实验”的概念,以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人文艺术学院面向大众,定期举办各种线上及线下活动,挖掘、激活、传承、复兴中国书院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大师工作坊也是创新研究院,汇聚不同领域专家进行互动,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形式、新的作品。
山中天艺术中心注重各学科间的融合交流,开放包容,为各种思想提供展示的舞台,为艺术与生活搭建一架沟通的桥梁,去揭示、去探索和发展人的创造潜力。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