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陈  纬

近代瑞安多望族,黄家、孙家声名遐迩。而云周乡屿头村的伍家也是才人辈出,“一门四院士”广为传颂。这“四院士”指的是身兼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和新中国科学院院部委员的我国生物学奠基人伍献文;以及伍献文的侄子、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伍荣生;伍献文表弟、天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义燧;伍献文女婿、鱼类学家和淡水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建康。伍家还出了大名鼎鼎的文学大家、曾任民国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的伍叔傥,他是伍献文的堂侄辈。而伍献文的儿子伍霖生,则是新金陵画派名家、国画大师傅抱石唯一入室弟子。
之前,我因职业关系,对伍霖生偶有耳闻,然了解不多,更不知他与我是同乡。2017年8月,我收到伍霖生公子伍强的来函,邀请我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伍霖生遗作展,并表达要将伍霖生遗作悉数捐给家乡的意愿。在之后整理接收伍霖生作品捐赠的过程中,我对这位乡贤的人品艺品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家乡出了这么一位山水画大家倍感自豪。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伍霖生
 
伍霖生1924年出生于瑞安老家屿头村,8岁离开家乡,随家人迁居南京。抗战军兴,为避战祸,13岁的他曾迁回老家一年,之后辗转桂林、重庆、南京,直至2008年去世,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瑞安。伍强告诉我,父亲异客他乡一生,让他的遗作回到故乡是父亲生前的遗愿。


伍霖生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尚牙牙习语时便开始临《芥子园画传》。在出了一大堆科学家的家族里,伍霖生最后成为一名画家,算是伍家最没“出息”的一位了。对幼年伍霖生表现出过人绘画天赋,不知当时的伍家人是如何看待的。8岁时父亲伍献文从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成归国,在南京中央研究院任职,并兼任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教授。与时任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熟悉,这让于南京莲花桥读小学的伍霖生课余有机会常到中央大学艺术画系画室,观摩画家们创作。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1929年童年的伍霖生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1949年于南京
 
抗战爆发,伍献文全家迁回瑞安一年。伍霖生于瑞安中心小学毕业,以全优成绩保送入瑞安中学。虽只有短短一学年,伍霖生一直作为瑞安中学历年优秀学生代表载入瑞安中学校史。
抗战期间,伍霖生先后就读于广西阳朔桂林中学、重庆北碚兼善中学、中央大学附属中学。中学期间,他一直保持对绘画的极度热情,积极参与课余的出墙报、办学刊、绘剧团布景等活动。
直至1943年,19岁的伍霖生在堂兄伍叔傥教授陪同下,参观在重庆举办的“傅抱石教授画展”,由伍叔傥介绍,认识傅抱石先生,对傅先生的艺术仰慕之至,决心报考中央大学艺术系。翌年,他高中毕业,顺利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从此追随傅抱石一生。
在央大,伍霖生学得是综合绘画,傅抱石教的是美术史,他从未教过学生水墨画创作。傅先生也从没有对人当场作画,只是到了后来伍霖生成为南京师范学院时期傅抱石的助教,成为傅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才得窥傅先生的创作奥秘,得傅氏真传。正如著名画家亚明所言:“抱石先生写画,他人不得入室,绝不示人,妻儿亦然,唯霖生兄可按纸案前。知抱石先生作画者唯伍君一人,认傅翁之画者,霖生当然。”
考上中央大学艺术系,伍霖生一开始便展露过人的绘画天赋。一年级作品汇报展上,徐悲鸿陪外国朋友参观画展,伍霖生的一件水彩风景被外国朋友看中购买。二年级时,他与游湧等人组织美术社团“野马社”,参与进步学生活动,得到徐悲鸿先生支持。徐先生曾作奔马图相赠,上题“直需此事非常夜,漠漠洪荒有尽头”句,可惜这件作品在文革中不知所终。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1947年《拿饭来吃——五二〇血案画集》封面

抗战胜利,中央大学从重庆迁回南京。伍霖生继续以画笔为武器,参与进步学生运动。1947年5月20日,南京进步学生发动“反内战、反饥饿、反暴徒”运动,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造成“五·二O”惨案。伍霖生和游湧冒险到上海寻找关系筹措资金,印刷反映“五·二O”惨案的画册《拿饭来吃》,于当时白色恐怖情况下出版,又将画册运回南京。这件事,给伍霖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带到一定的影响。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1948年毕业证书
 
1948年从中央大学毕业,恰逢国共内战,直至1949年南京解放,伍霖生才领到毕业证书。他在寻找工作过程中,巧逢在南京军管会的同学,对他在校时期的进步表现和绘画才能有所了解,便介绍他到军管会从事美术工作,担任军管会文艺术处美术股股长。
这时期,军管会在南京傅后岗分给伍霖生一个住处,隔一个街口便是傅抱石的家,与傅家毗邻是徐悲鸿的家。他经常去两位大师家做客求教。不久,原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他从军管会调入南京大学美术系任教。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南京师范大学成立,傅抱石任美术系主任,伍霖生任助教,开始与傅抱石同事,并正式成为入室弟子,朝夕相处,得到傅抱石的直接悉心的指导,从此继承弘扬傅氏艺术、为祖国山河立传成了伍霖生毕生的事业。


傅抱石十分喜欢伍霖生温和敦厚的性格,欣赏他坚忍不拔的个性,视其若子。傅家与伍家十分亲密,彼此不分。伍强回忆,小时候他常与傅家儿女们玩在一块,彼此以兄弟相称。两家人的辈分有点乱,伍霖生要儿子喊傅抱石为“傅爷爷”,而傅家孩子叫伍霖生为“伍叔叔”。
傅抱石作为新金陵画派的领袖,实际上他几乎没有绘画方面的学生,甚至很少有人见过他的创作。因此新金陵画派实际上只是重视写生这一概念,于技法上却是各各不同。唯有伍霖生一人继承了傅抱石的衣钵,成为傅氏艺术的传人。伍霖生在《傅抱石艺事纪实》一文中写到:“外界传说抱石先生作画有秘诀,说先生在密室中作画,不让人观看。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抱石先生作画时确实不让人进他的画室,包括他的儿子和女儿,但绝不是保守‘秘诀’。”实际上,这是傅抱石创作独特的习惯。伍霖生生动地回忆傅抱石作画时的情境。傅抱石作画前需要喝酒,“坐在沙发上手握高脚酒杯,自酌自饮,默默思考,酒饮至八分时,构思也逐渐成熟。然后起身,默望纸出神,然后用手指在纸上比画定位,再拿起笔醮满墨,在纸上淋漓落墨,运笔速度极快,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时而由一角运笔到中心,时而又从中心运笔到另一边,只见笔在纸上飞舞,有时是枯墨,有时醮水变成淡墨,有些地方是先浓墨后加淡墨,有些地方是先淡墨后加浓墨,满纸墨迹,很难分清山、树、瀑、泉、云的具体形象,但在抱石先生一气呵成之后又自然‘物化成形’、山清水秀了,令人惊叹不已。”傅抱石作画穿得很少,一般只穿一件中式衬衫,一条中式短衬裤,肩袖宽大,不防碍其挥洒自如。他作画常满头大汗,一条干毛巾搭在肩上随时用于擦汗,场面不太雅观。再是傅先生以他的“心神”作画,全神贯注,不得有任何干扰影响他的思路,因而谢绝有外人在场。傅抱石作大画需要有助手帮忙调颜料、换水、理纸拉纸,还要用喷壶喷水,用电熨斗熨画,甚至局部需要挖补,这些活就让伍霖生干。因此,伍霖生几乎见证了傅抱石每件大幅作品创作的过程。傅抱石习惯用皮纸,解放前用的是四川的皮纸,解放后喜欢用温州皮纸。伍霖生创作也用家乡的皮纸。他深深体会老师的创作技巧,领略老师的艺术精神。他说傅抱石先生的创作是“入神画中”,只有将全身心的激情倾注沉浸其中,才创作出意境深远的佳作。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1955年南京大学美术系同仁合影
后排左四傅抱石、左五陈之佛、右一伍霖生
 
 傅抱石对伍霖生十分信任,每次外出都让伍霖生陪伴左右。1958年伍霖生陪傅抱石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会议间隙,两人到荣宝斋。店主向傅抱石推荐一对六面殷红的鸡血石,清透如冻。傅抱石啧啧称奇,爱不释手。无奈索价八百元,令他悻悻作罢。回到住处,他闷闷不乐,坐卧难安,一直挂记那对宝石。晚上更是辗转反侧,久久不能成眠。与他同住一室的伍霖生见状,对老师说:“先生何不画几幅画,换下那对鸡血石?”傅抱石大喜,说:“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办法呢。”第二天一早,两又来到荣宝斋,议定以傅抱石的10幅画换石,由伍霖生写下800元的欠条,傅抱石终于高兴捧得宝石归。这对鸡血石还有下文。1959年,傅抱石应周恩来总理命,与关山月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请毛泽东主席题画名。毛题字向来无用章的习惯,傅抱石便用这对鸡血石为毛分别刻了朱文“毛泽东”、白文“毛润之印”两方印章,托陈毅赠送毛泽东,成为一段佳话。


“代山水而言也”,是傅抱石早年常用的一方闲章,他的艺术创作强调“师造化”,一生服膺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云:“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这是傅抱石的座右铭,也是伍霖生追求的境界。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佛子岭水库工地 纸本设色 61cm×102cm 1953年
 
追随傅抱石,成为其弟子开始,伍霖生便按乃师的教诲,以生活为素材,以大自然为师,坚持写生。每次创作前,他都积累大量的写生素材。1953年暑假,他去我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安徽佛子岭水库写生、体验生活,画了大量钢笔、水彩写生的画稿,回来后创作中国画《佛子岭水库》。作品后来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一举成名。
从此,每年暑假都成了伍霖生离家外出写生的时间。1954年暑假,傅抱石建议他走出来,到大自然中寻找创作源泉。根据傅先生推荐,他背负行李,赴浙江天台山写生。傅先生告诉他:“天台石梁瀑附近,由于落差变化比较大形成各式流泉、瀑布,是解决山水画中水口、流泉、瀑布最好的写生去处。”天台山离县城四十多里,那时山上没有招待所,他不畏甘苦,自带干粮,便住在石梁飞瀑边的一个山庙里,一住就是两个月。观察瀑布在不同天气下的变化,每日不断,细细揣摩,对水写生,终于得心应手掌握流泉飞瀑的技法,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一大亮点。
 傅抱石向伍霖生一再强调“师造化”是成就一个画家的创作之源。他教导伍霖生:“‘师造化’的道路是学习中国画唯一正确的道路。先去画树木,由单株大树到数株成林的丛树;再去画石、画山峦、画峰岭;进一步再去风景优美的地方作整幅山水画的写生。黄山、太湖、长江三峡、富春江等地都是山水画极好的写生去处。”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山雨欲来 纸本设色 27.5cm×37.5cm 1956年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黄山云海 纸本设色 36cm×52cm 1956年
 
根据恩师教诲,1955年暑假,伍霖生第一次上黄山写生,傅抱石向他布置了以“黄山松云”为题的写生“作业”。第二年暑假,又以“黄山云峰”为题再上黄山写生。这一次,他进一步掌握了画“松”“云”“峰”的笔墨技巧,带回了数十张黄山峰峦、云霭、奇松的写生作品。傅抱石对每一件作品逐一细心分析,对爱徒的进步与勤勉十分欣慰,亲自镌刻一方印章“黄山归来”相赠作为奖励。这一年,《人民日报》《文汇报》先后发表了伍霖生以黄山为题材的《山雨欲来》《黄山云海》等作品,为画坛所瞩目。黄山是伍霖生山水生涯取之不尽的题材,1964年他第三次上黄山,根据前两次写生的积累和傅抱石的指导,将黄山的山石松云整合速写,写生百余幅作品。三上黄山,使之全面掌握傅氏山水的精髓,终于使他成为一位技法全面成熟的山水画家。
1958年,傅抱石调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由伍霖生继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国画考研室主任。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两为”方向的指引下,中国画家自觉以表现新社会的现实生活为题材,技法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崭新的创新。人物画方面,融合西方油画技法,产生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徐蒋体系”,浙江出现“新浙派”等。而在山水画,以傅抱石为代表的“金陵画派”和以石鲁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等流派,代表着中国新山水画的全面创变。其突出特点是以写生为主要手段,在技法上以传统笔墨为基,同时借用了西画的一些特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技法,为中国山水画开辟出广阔的空间和崭新局面。在众多新山水画创变的开拓者中,伍霖生幸运成为这一群体的一员。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1973年在太湖写生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1977年6月,郭沫若接见江苏画家并合影
前排左起于立群、郭沫若、钱松喦、亚明、宋文治
后排左二伍霖生

 
伍霖生始终遵循老师的“代山川言”的艺术道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大自然中撷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他的一生都在写生中。读伍霖生年谱,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除“文革”最激烈的五年外,他几乎每年都在写生的路上,踪迹走遍神州。为描绘富春江色,曾两次从钱塘江口沿江徒步跋涉而上,沿途作画。他曾数度回到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巴山蜀水,攀越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和大小凉山,跋涉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他更不止一次地游历秀丽的漓江、挺拔的华山、险峻的泰山,从真山真水中完善山水技法,为河山立传。2017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墨韵河山——伍霖生艺术展”上,展出一幅伍霖生历年写生的路线图,详细展现了他写生足迹遍及华南的广东、广西,华中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西南的四川、贵州、重庆,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除西北、华北外,可谓走遍大半个中国,他以自己的写生实践践行了傅抱石的绘画思想,在大自然中“搜尽奇峰”,在不断的写生中探求山水画的创新,在师造化中开辟艺术新境界。
傅抱石可谓是二十世纪新山水画创新的最突出代表。伍霖生把整理、研究老师傅抱石的艺术作为他毕生的事业。我见过伍霖生的文稿,几乎每篇都是关于傅抱石的研究。他说从“五十年代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先生讲课、学术演讲、座谈会上发言、与同行交流,或对学生作指导,我都倾心聆听,详细纪录。……二十余年中我记录抱石先生谈话资料二十大本。”由他整理出版的《傅抱石谈艺录》成为公认的研究傅抱石的经典,全书分别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国画的特点》《谈山水画写生》《论皴法》四篇文章,高度概括贯注傅抱石艺术的基本思想,表明中国山水画最高的追求在于“畅写山水之神情”。山水的神情,表现在画面上就是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是真山真水的心灵化、意象化,即石涛所言“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伍霖生将傅抱石的写生步骤归纳为“游”“悟”“记”“写”四个字,并做了详细讲解。他的艺术实践也深切践行着乃师的艺术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写生中获得的生活活力和自然生机注入到传统笔墨形式之中,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所言:“伍霖生笔下的很多山水画并非特指固定的名山大川,完全将多年来对于造化的感悟,历练成心中的山水意象,在放笔之中直抒胸臆,使山水成为他自我精神的映照。”他创作的大量山水画,为当代山水写生树立了典范,无疑与他同时代新金陵画派的画家们一起构筑起当代山水画的新篇章。


长期以来,伍霖生似乎很少被外界所了解,对其艺术地位及成就在业内也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其中原因在于作为傅抱石的嫡系弟子,伍霖生终其一生以学习、研究、传承、传播傅抱石的艺术及其艺术思想为己任,长期被大师的光环所遮蔽,绝少宣传推广自己。这是其一。
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伍霖生一直没有列入“金陵画派”代表画家的名单中。“金陵画派”的源起于1960年“江苏国画工作团”的二万三千里写生,成员有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都是江苏国画院的画师。作为傅抱石助手与弟子的伍霖生,本应是其中一员,只是他接手傅抱石担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国画考研室主任,担任着教学的任务,客观上不允许参与写生团。直至1978年调入江苏国画院,才结束长期的教师生涯,专事山水画创作,长达30余年,使他的艺术进入新的阶段,为后期“新金陵画派”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无疑应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但历史好像给他开了一玩笑,对“新金陵画派”研究一般都着眼于当初时“写生团”几个人,伍霖生长期被研究者所忽略,以至不见于代表画家之列。直至他逝世后近十年,201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墨韵河山——伍霖生艺术展”,伍霖生才得以重放光彩,回到画坛和理论界的视野,给人一个惊奇与发现。
被忽略与沦落,伍霖生似乎并不在意,这是他的个性使然。也许这正是他默默不闻的主要原因。亚明说他“霖生兄胸襟宽阔,为人正真而和顺”。他从不与人争名利,一直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性格随和宽厚,作事谨慎认真,为人单纯低调,这种品格对儿子伍强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在与伍强的接触中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与世无争的禀性。
2021年3月10日,在濛濛细雨中,伍强陪我在南京寻访乃父生活与工作过的踪迹。从傅后岗到水佐岗,再到莫干路,一路上,伍强给我讲述伍霖生的一些片断,零零碎碎,却勾勒着一个率直、单纯、认真、豁达的平凡普通人的形象。在伍强的记忆中,父亲作画的时间是在天没亮的凌晨,等到他起床,父亲已上班去了。因此,他很少亲眼见到过父亲作画的样子。画家张艺是伍霖生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当年随伍先生学画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她说那时都是在凌晨4点钟于睡意惺忪中来到莫干路老师的画室学画,有时来得早,就坐在画室边的木楼梯上静静等老师起床。那时还有一位从安徽的学生,每周赶一回火车来南京,也是凌晨向老师学画。莫干路当时住着一些特殊的人物。伍家隔壁是张震将军的家,更远处便是许世友司令员的住处。伍强说伍家与张家邻里关系和睦,小时候经常翻过墙去,与张震将军的孩子厮混在一起,很平常,从没有因这层关系寻谋任何好处。文革中,红卫兵常来抄莫干路住户们的家,但从未抄过伍霖生的家,抄家的红卫兵说他敦厚,待人和善。伍强还告诉我,母亲张和生是一名受人爱戴的教师,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2020年11月,在南京伍霖生家属家中点交捐赠作品



2020年12月,伍霖生作品捐赠项目完成,浙江美术馆共接收伍霖生各个时期代表中国画代表作品及文献共179件(组)。2021年4月,伍霖生作品捐赠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同时,“代山川言——伍霖生画展”在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伍霖生,必将重归当代中国山水画历史的视野,而我作为他的后辈老乡,直接参与这项工作而倍感荣幸与自豪。
 
                                  2021年4月6日匆匆初稿 


(本文刊《瓯风》第二十一集,文汇出版社即出版)




供稿:陈纬、吴佳齐
编辑:张湃
责编:典藏部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伍霖生 瑞安 望族 孙家 声名 云周乡 屿头村 院士 民国 中央研究院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