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嘉德2021春季拍卖会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专场预展
5月14日-5月17日
嘉德艺术中心
拍卖时间
5月19日(星期三)18:3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B1层A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觉者,徐悲鸿秉持“改良中国画”的志向,负笈海外,探寻艺术救国、弘扬中国艺术的道路。归国之后,他以欧游所学革新中国画之窠,以大毅力屡创巨制;又倾力投身中国美术教育,构建中央大学艺术科、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科学基础,传“美育”之道,桃李天下。谈论中国百年来的美术史,徐悲鸿是注定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
本季春拍,中国嘉德“大观珍品之夜”专场中的“大家”专题,将隆重推出10件徐悲鸿三、四十年代的佳作。我们以“悲鸿十四年”为主题,呈现徐先生1934年至1948年这14年中,以动物画为创作主线的10件作品。企以纪念这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耕耘者、教育者、领路者和鼎革者。
徐悲鸿
安危不动心
Lot 701
徐悲鸿(1895-1953)
安危不动心
甲戌(1934年)作
112×54 cm
RMB: 2,800,000-3,800,000
徐悲鸿
喜鹊
Lot 702
徐悲鸿(1895-1953)
出版物书影

《申報》1936年10月28日第二版对中国画会第六届展览会的报道


徐悲鸿
三喜图
Lot 703
徐悲鸿(1895-1953)
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南京之驴、江北老妈子,亦皆吾所习师也。
“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早在20世纪2年代,徐悲鸿对于自身绘画创作的路线就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考。“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南京之驴、江北老妈子,亦皆吾所习师也。”尤其是动物表现题材,观与写,是徐悲鸿最初面对大千世界的入手点。在世人的印象中,徐悲鸿偏爱表现威武雄健的动物。事实上,徐悲鸿画动物禽鸟,不仅描绘奔马、狮子、苍鹰、灵鹫、雄鸡等猛兽健禽,以喻抗战时代民族精神的奋勇雄起;也表现花猫、水牛、黑猪、白鹅、群鸭等家畜家禽,以呈现社会万象和日常生趣;亦展现喜鹊、麻雀、鸽子、仙鹤等鸣鸟飞禽,以象征喜悦、瑞祥的伦理韵致和社会寓意。
此件《三喜图》写横枝寒梅,点点红艳绽于枝头,三只白肚喜鹊自上而下错落而立。画左徐悲鸿行书题“廿四年冬日。悲鸿写”,再以稍浅笔墨题“有七先生惠存”。显然此幅画成时,徐悲鸿满意非常,藏而自珍,后有“有七先生”索画,徐氏方从自珍中检出此幅,再加题数语相赠。
画面中,三只喜鹊高站枝头,灵巧的身躯与古意盎然的梅枝对比成趣,一轻一重,一巧一拙,构成疏密、轻重、动静的对比关系,趣味盎然。同样的,画中梅枝梅干也是曲折多姿、变化多端。他以北碑楷书间掺行草的笔法来画枝干,正锋与偏锋并用,表现出老树虬曲之古意,点梅新生之生趣。这些特点都一再地体现了画家对中国画采取的科学态度,也的确使他的描绘达到了以形显神的境界。
徐悲鸿
四川梯田
Lot 704
徐悲鸿(1895-1953)
基于对“文人山水”的批判,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着力点主要在人物画和动物画上,山水画的实践较少。但在徐氏的改良体系之中,山水画始终都在其考量的范围之内。在创作中,徐悲鸿并不多见的山水创作有着十分典型的风格,且与其理论主张紧密结合。
以本幅《四川梯田》为例,我们可以试着分析徐氏山水画的一些特点。
其一:徐悲鸿以写实为创作宗旨,笔下所出山水,俱有实景足资对照,如漓江、喜马拉雅山、天目山、光岩等。本幅题中,徐悲鸿点明所写之景为四川梯田,一是索画友人出题而命,更重要的则是抗战胜利之后回忆战时川渝后方的所见所闻,下笔写成。画面见重山叠岭,下有梯田依山开垦,耕牛劳动于田间,写来随意自然,若信手拈来,一片农村生活气息,直非自切身体验而不能有此写意之景矣。
其二:采用西方风景画构图,定点取景,视角以登高远观居多,《喜马拉雅山》系列,《峨眉古寺》、《抬举》等等均为此种构图。本幅《四川梯田》亦不例外。这与传统中国画的高远、平远、深远的结构形式,与散点透视的传统透视观有着不显得不同。这种方式明显来自于西画,是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尝试之一。
其三:在材料上彩墨兼用,但以水墨为主,重墨而不重笔,这又与传统中国画强调笔线的方式不同。同时,他又借鉴水彩风景画的光影和色彩处理技法。故而,我们看徐氏的山水画常强调墨的浓淡、层次变化。例如《四川梯田》,整个画面中,线的作用居于非常辅助的地位,只有点景的崖树、竹枝等处有线的影子。而远山从麓,葱郁山树俱为浓淡水墨的渲染。至于梯田的处理,与其说是线条的勾勒,倒不如是说以浓淡干湿的水墨形成了较窄的面,结构了层层递进的梯田。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让徐氏山水画有着墨分五色的效果,一方面又呈现出类似水粉水彩画那样轻盈通透的空气感。
究“子奇先生”可知,其为浙江慈溪人秦斯应。秦氏字子奇,号忆萍、忆萍居士,别署拜飞楼主。室名拜飞楼、好古斋,有《好古斋诗稿》。20岁始经商,创办中国天一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曾从陈小蝶学画,专攻写竹。曾任中国画苑常务理事兼经理。《西川梯田》是徐悲鸿应秦斯应所画的命题之作,整件作品流露出桃源般的闲适氛围,是徐悲鸿画作中难得的舒意佳作。
徐悲鸿
苍松双鹤·行书五言联一堂
Lot 705
徐悲鸿(1895-1953)
苍松双鹤·行书五言联一堂
徐悲鸿
红奔马
Lot 706
徐悲鸿(1895-1953)
红奔马
1939年作
84×146 cm
RMB: 3,800,000-5,800,000
徐悲鸿
独立
Lot 707
徐悲鸿(1895-1953)
独立

《独立》旧藏者芦芒
是幅《独立》作于1936年,徐悲鸿自题曰“危亡之际”。是年距9•18事变已过5载,而国民党政府于日本渐增之侵华野心视而不见,反行“攘外必先安内”之谬政,罔闻外敌大势。徐悲鸿既忧患国事之危,亦对当局作为满腔愤懑,他以笔为武器,曾多次撰文作画标明主张,抒发胸中块垒。是年春天,徐悲鸿拒绝为蒋介石画像,于春夏之交被迫离开南京;8月,他在南宁《民国日报》发表《白副总司令艳电书后》全文数千言,大骂一贯宣扬所谓“礼义廉耻”的蒋介石国民政府是“无礼、无义、无廉、无耻”,是“媚日军阀,狼子野心”,忧愤之情溢于言表。而受此影响,徐悲鸿甚至被迫辞去中大教职,避赴广西。于此时所作之《独立》饱含了徐悲鸿爆发于静默之前的满腔愤懑。
签条
是幅于荒寒草原上写回首立马一匹,画面中充斥着“苍茫天地”之感,马的眼神里流露出落寞与悲愤,充满了如雕塑般强大的力量感。徐悲鸿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马的颈部和腹部画家以软毫笔着浓墨一笔勾画,马的鬃毛和尾部在运笔施墨上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毫无凌乱之感。其虚实相间的笔触,干湿互衬的墨气,表现出骏马入骨之神髓。
本幅左下钤“芦芒鉴赏”朱文印,包首又见“徐悲鸿墨马。一九五六年收藏。芦芒”题字,以此可知,此幅原为芦芒旧藏。芦芒,原名李衍华,字福荣,又名李洵,笔名芦芒,上海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解放后,任作协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秘书长和创作委员会诗歌组组长、上海文联理事及《上海文学》、《收获》、《萌芽》杂志编委等职。芦芒是作家、诗人、画家,其他主要作品有诗歌集《东方升起朝霞》、《奔腾的马蹄》、《芦芒诗选》,《芦芒歌词选》以及《芦芒画册》等。由其作词的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等,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独立》在1956年由芦芒收藏,33年后在港岛释出市场。又经32年,此番《独立》重现嘉德春拍,试看此匹神骏再归何处。
徐悲鸿
奔马
Lot 708
徐悲鸿(1895-1953)
奔马

癸未,徐悲鸿时年四十九岁。是年,他仍居重庆磐溪,除尽心筹办中国美术学院之外,又于西南各地举办多次联展、个展,并有多篇学着刊行。办学顺利,数个画展亦大获成功,刊行之学术诸篇反响热烈,徐悲鸿心绪顺畅,是年创作颇丰,无论赠亲友后辈,亦或自玩笔墨俱皆精彩。是幅《奔马》即作于癸未之始。
签条
《奔马》为我国外贸先驱卢绪章旧藏,系由卢先生后人提供。卢绪章(1911-1995),上海广大华行创办人,是中共秘密战线地下经济工作重要人物,解放后曾任外贸部副部长。其曾任中国进出口公司经理,被认为是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徐悲鸿笔下马的形象,在四十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在此之前,徐悲鸿曾远赴印度大吉岭,一路上山地崎岖,骑马前行。细心的画家有了仔细观察马匹的机会,既抓住了马匹运动时的动态,又捕捉到了运动中马的神态情貌。四十年代之后的奔马作品,脱去了原有静物写生的范本,凭添了画面的动感。纵观悲鸿先生的奔马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着的是画家不同的心境与思想。既有 “秋风万里频回顾”的英雄豪迈,也有“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忧国忧民。画家赋予了笔下奔马鲜活的人物性格,通过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以本幅为例,徐悲鸿探索出大写意马的笔法,驾轻就熟,信笔挥洒,准确地勾勒出骨骼、肌肉的关键部位,用重墨突出刻画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卓,用笔洗练,体积感、质量感、空间感都意到笔随地显现在墨色之中。焦墨写就的马鬃衬托留白的额头和鼻骨,散开的马尾是画面产生优美潇洒的运动感。
对于徐悲鸿来说,笔墨已是次要的,他多在画中寄寓一种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他这个爱马之人多年对马的观察、写生,来源于对时局的关注,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来源于一种在苦难中顽强拼搏的力量。徐氏之马,既是技艺之道,更是神思哲理。
徐悲鸿
立马
Lot 709
徐悲鸿(1895-1953)
立马
栈豆拘牵关驽骀,霜蹄万里蹴云开。徐生老笔超曹霸,震纸龙池霹雳来。伏枥我方惭老骥,行空世不乏神驹。扫除氛翳清霄汉,此是吾民天马图。(柳诒徵)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的安全局势骤然恶化。徐悲鸿几经辗转终于在1942年初回到了阔别3年之久的祖国,经云南返回重庆任教。本幅正写于此年。
马是古人出行、狩猎、征战必不可缺的交通工具,从民间到宫廷,历代画马各有风采。徐氏画马从解剖中来,稿纸盈箧,造型之精准远迈前代,但更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给马注入了人的精魄神魂,体现了民族觉醒的生气。画家以重墨勾勒颈部、胸腹轮廓,以突出其肩部、胸部、颈部大块骨骼、肌肉的形状,表现出马的雄健强劲的形象。画家用简单而又有力的线条写出挺直的马腿,徐悲鸿曾言:画马最难得便是画马蹄。徐氏下的马蹄,以墨线勾出轮廓,略施淡墨,以表现马蹄的光亮。马蹄的坚硬有力,全在这一勾一染之中。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相当大的功力,稍有不慎则全画皆输,难以挽回。此作通过巧妙的留白,以成马匹肌肉之高光,使画中形象更为立体,更具生气。最后以几笔焦墨挥写,展马鬃、马尾,巧妙地运用飞白的效果,表现倚马东风的雄姿。
徐悲鸿充分发挥传统笔墨于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所能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标志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画中仅以几笔淡墨写枯草作背景处理,而以近乎满版的构图和扎实的笔法,塑造出风中立马形象,这种形格实际上也是徐悲鸿自己的精神象征。在他的笔墨中,既是为马写照,更是为中华民族传神。
徐悲鸿
石上大吉
Lot 710
徐悲鸿(1895-1953)
石上大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战机全面袭击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基地,新加坡形势危在旦夕。其时,徐悲鸿羁旅新加坡已三年,在海外举办画展,售画筹款汇回国内捐献给国家,赈济抗战时期的难民。他随身携带收藏的金石书画甚多,其中还有不少艺术珍品,运送回国一时难以成行,舍弃又于心未甘,进退维谷,陷于困境。后幸有友人慨然应允将其收藏大部运送回国,他才携带部分艺术珍品从海路经缅甸进入云南。此时滇西也已大军云集,战云密布,徐悲鸿过芒市、保山,跋山涉水,辗转周折,在保山还举办了劳军画展,到大理已是1942年3月。
1942年3月下旬,徐悲鸿出大理古城北门,东渡洱海,从挖色经江股、沙址登上鸡足山。徐悲鸿在鸡足山逗留盘桓数日,下榻于悉檀寺,清早作画,午后览胜观光。此幅《石上大吉》即作于此时。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写实主义功力浑厚,并且皆蕴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留欧“面壁”八年,他攻习油画,学成归国,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迷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的“五字诀”,投入拓展艺术教育和实现其改良中国画的宏愿。
他透过所画的马、鸡、麻雀、狮子等物象,每每皆有寓意,或讴歌与日寇浴血抗战的将士,或表达期望全民抗战的强烈呼声,抒发振兴民族的情感,表现他对民族未来期许的愿望。《韩诗外传》载称“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鸡的谐音为“吉”,古人谓能避邪富贵,为大吉大利之禽。徐悲鸿笔下所作的雄鸡气宇轩昂,充满斗志,极尽神态。
此件石上雄鸡,构图简约,只写坡石、翠竹、雄鸡。雄鸡居画面中,一爪提起,伫立巨石上之态,眼神炯炯似弥望觅食,英姿飒爽又富生命的情态。其造型极为写实,虽仅用浓墨几笔挥写尾羽,黑如漆,将雄鸡的形态神气表露无遗;头戴冠,红如火,相辅相成,画面层次丰富。整观此作,虽画幅不大,但笔墨泼辣凝重,纯以水墨之工,表现鸡禽之造型线条,实属难能之作。
中国嘉德视频号即时为大家放送精彩视频,欢迎各位长按二维码关注。

扫 码 关 注 微 信
视 频 号
中国嘉德拍卖
视频号
中国嘉德2021年春季拍卖会
预展及拍卖日程

滑动可浏览全图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