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榎仓康二
(Koji Enokura)
1942 生于东京
1966 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绘画科
1968 底美术研究生院毕业
1995 去世,享年52岁
物派代表艺术家之一,活跃在日本70~90年代艺坛。通过绘画、装置、摄影、观念创造出丰富深刻的精神空间,在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创造出完全与西方不同的艺术成果,体现了东方人对自然及人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
他的艺术作品看似抽象极简主义绘画,但他的出发点不是从抽象,而是在对物的知觉感受中。他的作品又与中国国画营造画面、讲求意境也完全不同,而是在营造一种让人产生冥想的气场。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物质与知觉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联系,如同中国的气功一样通过意念来影响生理及心理的变化。
《Figure B-No.39》,榎仓康二(Koji Enokura),丙烯、亚麻布,34.5 x 24 cm,1984
《接力》(第六辑)展览现场,元典美术馆 - 北京,2021
为了使我们的意识得以真实感应外在的世界,探讨自身在历史上的存在,以及此时此地的存在这两个层面之间的纠葛,是相当具有必要性的。……孩提时,在炫目的阳光下,我坐在房屋的走廊边,任阳光照耀自己的脸庞,片刻之后再急忙用手遮住双眼,那个瞬间眼前一片漆黑,随即转为湛蓝、红、黄、紫等色彩变化。当时那种雀跃玩耍的心情,以及温暖的自然光所带来的感受,时至如今依然缭绕于我身边。然而,记忆中的那些感受,与现今存在于我身旁的阳光并不全然相同。这种现今与过去在感受上的差异,不仅是童年时光,即便十年前、五年前、一年前、三天前,甚至是昨天,都可能会发生。也就是说,种种感受上的差异,在我的身体上,以某种情绪的形式沉淀下来。这种「沉积的情感」,是我在感应外在世界时,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此外,对于自身于此时此地的存在、已逝事物的追念,以及时光的流逝等,我时常感到十分焦虑烦躁。当下总是有股冲动,驱使自己在内心吶喊着「我要的是充盈的静谧」。此时,「沉积的情感」便是能够纾缓这股焦躁情绪的重要关键。所谓「充盈的静谧」,指的既是事物存在于世上本身之宁静,也是让我能够以纯粹率性的心接纳事物存在之事实的感性状态。因此,「历史上的存在」与「此时此地的存在」,换言之,也可以称为「沉积的情感」与「充盈的静谧」。举例而言,假设我眼前有一棵柿子树。为了将这棵存在于景观空间中的柿子树尽收手里,首先,必须使我的身体与柿子树的波长相互吻合。此时,便会产生「沉积的情感」及「充盈的静谧」两种波动,而这两种波动会超出我的意识范围,并与柿子树的波长相互缠绕,形成不和谐的波动状态,柿子树的轮廓因而由此隐约浮现。树木的轮廓本身性质中立,却以相当具象的「形体」呈现。所谓的「Figure 形体」,即为在现实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与我个人的感受之间,游移摆动的一种形态。
——节选自榎仓康二《空白的 粒子空间中 观其征兆》
榎仓康二(Koji Enokura)1980-1989年展览现场
马树青
1956 生于天津
1976 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
1989 就读于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绘画专业
1994 移居法国巴黎、普罗旺斯
2003 在北京798建立个人工作室 生活工作于北京、巴黎
2015 开始作为特聘教授任教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个展(摘选)
2018 着悦,驻留工作室,杜塞尔多夫,德国
叠加与重复,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PAINTING ON&IN,狮语画廊,香港
2017 马树青个展,银川美术馆,宁夏
2016 粉.尘,台湾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2015 形象研习,璘宝轩画廊,上海
劳作,Cheng艺术空间,北京
如何画出一幅性感的画,中间美术馆,北京
2014 触碰,奥沙画廊,香港
进行时,元典美术馆,北京
1993 Klaus Lea 画廊,莫尼黑,德国
群展(摘选)
2020 驿动,元典美术馆-武清,天津
2018 隐蔽之物,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共存,南海艺术中心,旧金山,美国
2017 中国 - 对话,路德维希美术馆 ,科布伦茨 ,德国
极 - 来自中国的新艺术,PAGE GALLERY,首尔,韩国
2016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今日美术馆,北京
Early works...,元典美术馆,北京
2015 今日中国抽象绘画,波鸿美术馆,德国
秩序的边界:抽象绘画的中国途径大型群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2 在当代 - 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0 中国当代艺术展,现代美术馆,斯德哥尔摩,瑞典
同化古典 - 中国当代抽象绘画中空间的深度,元典美术馆,北京
《无法抵达》,马树青,综合材料,21 x 21 x 7 cm,2020-2021
《无法抵达》,马树青,综合材料,23 x 22 x 2.5 cm,2020-2021
《接力》(第六辑)展览现场,元典美术馆 - 北京,2021
《无法抵达…》
艺术带给我希望,却无法带我抵达彼岸。
荣幸接受元典美术馆邀请参加《接力》第六辑的作品展出。
一直以来,每次在作品运送去外地展览时,我都会请求不同的运输公司送给我一卷不同的胶带,这次展出的作品是用这些胶带绑扎的一件作品小稿,和一件用自己的厚白颜料涂抹覆盖了的画册(自己的小画册)。
——马树青
《柏拉图正多面体1.》,马树青,不锈钢,90 x 90 x 90 cm,2018,元典美术馆-武清2020-21年展览现场
《多面体1.》
柏拉图著名的多面体一共有五个,这些多面体所有的面都是不自交、以直线段为边长的正凸多边形平面,每一种多面体都只有一种正多边形的表面,而且在每一个顶点处都有相同数目的面交会。不仅在每一个顶点处都有相同数目的面交会,而且在每一个顶点处所有交会的面的内角之总和会相等。在我从事抽象绘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抽象艺术所包含的数字逻辑关系,它是来自人类从感性到理性的结晶。这件多边体的作品我选择了不锈钢镜面材质,为了使这件作品能在观看中隐于环境,与外界成为一体,我们的宇宙同样存在和循环于一个数字逻辑的关系之中。
——马树青
《无题 2011-6》,马树青,布面油画,45 x 36 cm,2011
自絮
文 | 马树青
绘画不是再现我们看到的世界,绘画是另一个世界。
时间、空间和色彩,这是我绘画的全部。
以可视的色彩将不可视的时间、空间在绘画过程中呈现出来,这是绘画的神奇所在。
色彩之间的差别对我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透明的,另一种不是。
绘画不同与摄影,重要的是它的过程,可惜一幅绘画的整个过程观者不可能全部在场。
在绘画面前,我们常常是在“阅读”,而不是“看”,绘画只有通过“触摸式的看”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绘画,以及绘画的呼吸。
画家的最佳状态是没有把握画好一幅画,一旦信心十足,随之而来的便是重复。
绘画不可能预设一个结局,我们只是创造机会,让一切都在等待中发生。
艺术是最容易欺骗人的职业,因为艺术本身就不是一个职业。
绘画对我已经慢慢成为了一种思考的方式。我的幸福不是直接来自我的绘画,而是来自我的自考。
我只是画我的画,没想着和中国当代扯上什么关系。
在画布面前,画家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耐心。
我竭尽全力想在画布上证明的不是色彩意味着的是什么,而是色彩在时间和空间中本身是什么。
绘画的意义是让看不见的部分成为可见,而非让看得见的部份重见。
我不觉得从古到今有谁能真正完成一幅绘画,每一幅绘画其实都是在接续着上一幅未完成的部份。
绘画并非赚钱的最佳方式,绘画可以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式。
也许你不相信,即使我画了四十年的画,即使我每天都在画,可真要画好一幅画还是与运气有关!
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龄以及性别,这些影响人在画布前正确判断的因素,才能真正去画。
绘画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将它复杂了。
我不是观念艺术家,我也不想制造观念绘画,但我的绘画与我的观念有关。
绘画只是使人看见,而非让人懂得和想到。
绘画对我来说是动词式的,对观者来说已经成为了名词或动名词式了。
绘画是将别人的,自己的定律打碎。
我总是轻易的相信梦想。
我相信灵魂栖息在黑暗之中,因为我的眼睛一直在寻找着亮丽的光彩。
曲健雄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曾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美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系主任、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南开大学色彩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个展(摘选)
2020–2019 靠谱 - 曲健雄作品展览,天津滨海美术馆,天津
2017 高峰对话 - 曲健雄/岳敏君,天津美术馆,天津
2013 YES NO - 曲健雄,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2 专利的海盗 - 曲健雄,白盒子艺术馆,北京
2001 EXPRESSIVE ABSTRACTS,AGORA GALLERY SOHONY,纽约
1999 曲健雄重彩绘画创作,台北华泰艺术中心,台湾
1991 曲健雄作品,TWIN CRANE GALLERY,西雅图,美国
1989 黑色西双版纳 - 曲健雄个人巡回展览,金陵艺术中心,台北;台中;高雄,台湾
1988 曲健雄个人画展,天津美术馆,天津
群展(摘选)
2020 水+墨:践行于语言与观念之间,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8 墨变 - 实验水墨艺术作品邀请展,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实验水墨研究所,南京
2017 五月光华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2016 新墨象中国当代水墨七名家,威海金石湾美术馆,山东
调和乐也 - 国际当代艺术,天津美术馆,天津
实验 - 超越 - 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长江当代艺术馆,重庆
2013 零界2013 -首届中国装置艺术双年展,北京当代美术馆,北京
2012 任我行 - 新媒体艺术展,北京农业展览馆,北京
艺术北京/影像主题展,北京
2011 神户双年展,神户,日本
多元的理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回溯与偏移,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
体外的心脏,圣尼可拉斯Sint-Niklaas美术学院,比利时
2010 韩国南部国际现代美术展,韩国
改造历史2000 - 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阿拉里奥北京;今日美术馆;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2009 北京·临川红土地当代艺术文献展,798艺术空间,北京
首届重庆美术双年展·独立展:中德装置艺术作品展,重庆黄桷坪102艺术区,重庆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 体外的心脏,平遥
关于一次被拆的暴力事件,佛罗伦萨国际双年展,意大利
中国情境重庆驿站,重庆501当代美术馆,重庆
乐,韩国帕克斯艺术空间,草场地,北京
2008 关于一次被拆的暴力事件,乌力·希克收藏,瑞士
非常综合,ALEXADER BUERKLE,弗莱堡,德国
篱笆墙外,VERBEKE基金会,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比利时
2007 光州双年展,韩国
2005 Close to wine—Qu JianXiong,PRIMARY EIEMEN GALLERY,cannon Beach 俄勒岗州,美国
36th Annual Open National Exhibition,San Bernardino County Museum 博物馆,加州,美国
2004 Touchstone Gallery 3rd Annual National All Media Exhibition,华盛顿 DC,美国
2003 NATIONAL PRIZE SHOW,PLACE大学美术馆 / CAMBRIDGE ART,马塞诸塞州,美国
The 23th《GLOBAL ARTLOOK》international Exhibition,MATRIXARTS,萨克拉门托,美国
2002 NATIONAL 2002,67th Annual Nationa,纽约
2001 NEW ART 2001,Kingston Gallery ,波士顿,美国
THE DISHMAN COMPETITION,LANA UNIVERSITY 大学美术学院,DISHMAN ART GALLERY 美术馆,德克萨斯州,美国
《光速度》局部,曲健雄,亚克力,LED灯带,尺寸可变,2006-2021
《接力》(第六辑)展览现场,元典美术馆 - 北京,2021
(YES NO)展览前言
文 | 高名潞
曲健雄的作品尺幅很大,排列起来给人一种雄伟的感受。作品中人物、动物、植物、日常家居和工业品、都市商品、汽车等似乎应有尽有。他的作品用水墨画就,笔法也很繁复,有时皴,有时描,有时印,有时模。但是,这些风格、题材和技法其实都不是为了要说明某一个确定的画面意义或者美学风格。恰恰相反,曲健雄把展览现场装扮成一个黑暗舞台,人们在被阴影所笼罩着的‘崇高感’之中不免产生某种困惑,试图抓住作品的表意性。
作品和展览犹如装扮好的戏剧。曲健雄以此暗喻‘山寨’无所不在的‘人间喜剧’,其中到处是严肃的谎言,缺少有良知的独立知识分子的声音。曲健雄没有运用当代流行的波普、调侃和轻佻的时尚方式,他的语言很严肃。他为天津滨海机场设计的一件公众雕塑在完工后被官员粗暴地强令拆除。曲健雄认为其作品和展览所营造的审美形式其实并不重要,他们不过是一种视觉力量。他所诉诸的是作品之外的知识分子立场,是对当代艺术和文化中到处充斥着的“犬儒化、御用化、小品化和戏子化”现象的批判。所以,他的作品和展览似乎在展示一种阴影的力量。
安德烈•卡瓦祖缇
(Andrea Cavazzuti)
肖像:Courtesy FMB
老安,1959年在意大利出生并生活了二十多年,后来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加起来六十年。 从70年代忙于拍照片,后来忙于拍视频。
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在复旦大学进修了中国当代文学,还当了几年外企首代。他接触了社会的各种层面,结识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和一本正经的人物,大量记录了各种奇特和平凡的人景观,因而收集了巨大的、无用的、非物质的记忆仓库。
个展(摘选)
2020 Cina, 1981-84,Museo Nazionale Ferroviario di Pietrarsa,那不勒斯,意大利
2019 初识中国,长江美术馆,太原
1985 中国,Spazio Fotografia Fusignano,意大利
群展(摘选)
1993 两个意大利摄影家在中国, 与Olivo Barbieri,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1989 4个意大利摄影家,Marco 博物馆,Vigo 西班牙
1986 Citta’ e metropoli, 第17届米兰三年展
1983 意大利摄影,威尼斯 ;Reggiolo, 意大利
1982 意大利的旅行(Viaggio in Italia),Bari,意大利
影像作品与合作(摘选)
2019-2020 好奇柜III,纪录片,50分钟,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
2018 丝绸之铁路,纪录片,80分钟,SKY TV,摄影, 意大利
臆想仓库,纪录片,28分钟,CHAO,北京
2017 林毓豪,几部视频短片,广州美术馆
2014 房间里的舞蹈,故事片,90分钟,导演:彭磊,摄影,北京
2012 乐队,故事片,90分钟,导演:彭磊,摄影,北京
Serve the People,MV for Handsome Furs,摄影,北京
2011 Kounellis a Pechino(库奈里斯在北京),纪录片,50分钟,北京
2010 Borderlands,纪录片,30分钟,Music of Central Asia,Vol 10,Aga Khan Music Initiative,Smithsonian Folkways
5+5(与徐星),纪录片,85分钟,北京
2009 深圳之春,影像装置,都市镜像,深圳美术馆
New Beijing,Reinventing a city,50分钟,Film Projects,摄影,澳大利亚
Fiore d’Inverno,导演:Alessandra Populin,50分钟,摄影,意大利
2008 Discovering a musical heartland – Wu Man‘s Return to China,纪录片,30分钟,Carnegie Hall,纽约
2007 周文中在中国,纪录片,30分钟,北京
2006 La corsa del dragone,50分钟,意大利电视一台(RAI 1)专题片,编导/摄影
798,影像作品,25分钟,21世纪的博物馆,MAXXI,罗马
2005-2006 A.S.I.A,The Cheese Project,关于西藏地区一些扶贫项目的纪录
2005 China Jetzt,乌里·希克专访,纪录片,40分钟,瑞士电视台,摄影
SOHO 10年,20分钟,推广片
英国当代戏剧,10分钟,乐杂志
2004 珠三角,记录片,50分钟,RAI 意大利电视台,编导/摄影
Yidali,记录片 50分钟,RAI 意大利电视台,编导/摄影
2002 无穷动,故事片,导演:宁嬴,摄影
2000 Fictional Kids(孩童),影像作品
1999-2000 世界最快的博物馆,4集视觉散文,与Carlo Laurenti,Cult TV
1997 L‘ ideogramma capovolto,记录片,与Olivo Barbieri和 Daria Menozzi
1995 Trilogia Pechinese(北京三步曲),三集记录片,与Olivo Barbieri和 Daria Menozzi
多媒体影像制作
2001-2002 里查三世, 话剧,导演:林兆华,北京首都剧场;柏林中国艺术节
2002-2003 故事新编,话剧,导演:林兆华,柏林中国艺术节;东京 X 剧场
2002 新北京人,话剧,导演:李六乙,北京首都剧场
玉鸟,舞剧,导演:丁伟, 杭州剧场
2003 天鹅湖,舞剧,中央芭蕾舞团,北京天桥剧场
2003-2004 火脸, 话剧,导演:曹克菲,人艺实验剧场;韩国釜山戏剧节
2004 “天地祥云”歌舞剧,中央民族歌舞团,导演:丁伟,北京保利大厦
春闺梦,电影,导演:郭宝昌
2006 三位影像盒(与卢悦),影像装置,城市,建筑,社会,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2007 女儿国, 多媒体装置,德国艺术家Mathilde ter Heijne, 影像制作,Currents, 北京
2015 文艺机(与卢悦),艺术装置,上海博物馆;EGG 画廊,北京
2018-2020 男人还剩下什么,话剧,自毕飞宇所著同名小说,北京
《接力》(第六辑)展览现场,元典美术馆 - 北京,2021
老安在中国,从南到北,从天亮到天黑,从农村小镇到帝国都城,无论是空净的山水还是人物众多的景观,老安的镜头不温不火,所有的脾气都在镜头纵深中产生,那是镜头里的客观事物与人物所能给予的最大能量。玩耍戏闹的儿童,身体裹着素衣的青春、祥和憨态的老人,以及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一车一楼,都渗透出有心无意的幽默,世俗生活的活力。这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也不仅仅是好奇之眼,而是每一张照片都让观者顿悟,见智见仁。时间愈久愈加沁入心扉。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眷恋不过就是因为此种心境。
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作品
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也像一只蝴蝶轻轻飘过人世间,留下些许痕迹,给我们自省、自悟和眷顾。
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作品
老安的痕迹轻松自如地与宋元时期的美学相连,也轻松自如的渗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光芒。
单从图片对于人的意义来讲,有时我想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给我们留下的中国影像如此令人回味,大到安东尼奥尼,小到普通日本人。乃至今天的Andrea Cavazzuti(老安),也许他们是过来人,他们知道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人类付出的代价,知道这个时期什么是值得留恋的,什么是转眼即逝的,什么是对将来有意义的。
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作品
说到意义,阿城在98年写的《画外话》艺评中道出启发性答案,他说:“生命本身是无意义,如果生命本身有意义,我们还替它找什么意义?意义只在于我们的寻找。”
因此,老安的图像的意义也许值得我们去寻找。
——刘小东
秦风
1961 生于中国新疆
1985 毕业于山东工艺美院
曾客教于柏林艺术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并创办了北京当代艺术馆,现任哈佛大学当代艺术研究员。
个展(摘选)
2019 Blain Southern画廊,伦敦
2018 “零界”展,斯坦福大学艺术中心,加州,美国
NordArt,德国北方艺术中心,比德尔斯多夫,德国
2017 邂逅天使·圣凯瑟琳大教堂个展,汉堡,德国
“憧憬”G7特邀展,博洛尼亚,意大利
2016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秦风特展,威尼斯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秦风: 肖像与风景,Ben Brown Fine Arts,香港
2015 巴塞尔艺术中心,巴塞尔,瑞士
瑞士圣·乌尔班当代艺术博物馆,卢塞恩,瑞士
2014 贝肯艺术中心,纽约
2013 飞行中的黑水墨,Goedhuis现代艺术画廊,伦敦
2012 上海美术馆,上海
克罗亚洲艺术馆,达拉斯,美国
2011 上海、北京艺博会特邀展,上海、北京
2009 佩斯画廊,纽约
上上国际美术馆,北京
2008 哈佛大学,波士顿,美国
北京当代艺术馆,北京
2006 佛罗斯特美术馆,迈阿密,美国
2003 纽约亚洲博物馆,纽约
2001 Revolving 博物馆,波士顿,美国
1998 Raab画廊,柏林
群展(摘选)
2019 大英博物馆
耶鲁大学美术馆
书写东西,米兰
2018 日月光华 - 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意大利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2017 金砖五国总统会议中心(厦门)当代艺术联展
杭州水墨博览会特展
“墨韵”当代艺术大展,Mangha博物馆
“水+墨:在书写与抽象之间,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上海
2016 大英博物馆收藏展,伦敦
艺术门画廊联展,上海
2015 “水墨演义”国际巡回展,北京中间美术馆;布鲁塞尔弗拉芒州美术馆;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台湾天宝艺术中心
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馆),威尼斯,意大利
南京国际美展,三川当代美术馆,南京
获奖
曾获全国美展创作奖、柏林市政府奖、波士顿国际艺文奖、道格拉斯基金会新世纪奖& 国家贡献奖等若干奖项。
《尘埃》序曲之三,秦风,综合材料,26.5 x 22 x 9 cm / 22 x 14.2 x 5.5 cm / 20.5 x 14.5 x 4 cm / 21.5 x 14.5 x 4.5 cm / 22.5 x 15.5 x 4.5 cm / 22 x 15 x 5 cm / 27 x 21 x 7 cm / 21.2 x 14.5 x 4.5 cm / 28 x 22 x 7 cm ,1990 - 1995
《接力》(第六辑)展览现场,元典美术馆 - 北京,2021
秦风:“身体—意念”的书写
及交感的生命哲学(节选)
文 | 朱其
......
在某种意义上,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美国、欧洲试图通过书法性和偶发艺术的观念来超越战前的几何主义与观念主义,构成了一种有关现代主义与东方主义交织在一起的世界主义艺术运动。这一运动的基础—书法和禅宗的源头在中国,只是直到八九十年代,这一运动才真正开始为一种迟到现代主义的实践。秦风的艺术始于这一阶段。
1994年后赴德国等西方各地的生活经历,使他对表现主义及其西方的绘画形式具有相当娴熟的掌握能力,这使他的绘画方式不仅限于水墨画。秦风的大部分创作使用了巨幅的绘画形式甚至是装置艺术。尤其是在工具、颜料及创作方式上,他使用了化学颜料和远大于传统的中国毛笔几倍的笔,并让自己置身于大于自己身体数倍的画布,并且是一气呵成式的即兴创作。这是水墨画、书法独有的方式,行笔过程不能中断,亦不能在同一画面位置上添加笔触。秦风尝试站在画布前挥动巨型的画笔,在即兴状态下进行强力的回转式书写。水墨和宣纸脆弱而易破,难以承受巨大的书写幅度、书写力度的冲击及回旋的摩擦,因而他使用了巨幅的西式画布;中国的墨汁不适合大尺幅的书写,因而他加入乳胶配制了自己的颜料,以达到一种类似书法行笔的墨色效果。
由于画布和画笔超出身体的空间尺幅,秦风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文化间性,他的绘画是一种东西方绘画在工具、语言及哲学方式上的整合。由于使用了大尺幅的绘画性书写,笔线的游走超出了身体幅度,形成一种巨幅的笔画,线条也因此空间化。那些巨型的线条占据了空间, 使书法的规模拥有与身体同等的空间尺度。
《欲望风景系列 12》,秦风,丙烯、墨、亚麻纸,200 x 130 cm,2012
除了书写自身的墨迹及书法性,秦风的创造力在于一种书写的空间性。超出身体的尺幅及书写的空间化,一直是战后抽象书写一个最具创造力的创作方式。井上有一、波洛克尝试走到画布或宣纸中间,用身体的整体姿势而非手臂的转动来操纵画面的偶发效果。但秦风更青睐中国书法的方式,用一支笔在纸张和身体之间建立联系,就像中国书法一样。
《欲望风景系列 A033》,秦风,布面综合,97 x 180 cm,2013
中国的书法及水墨画,上千年来惯用手卷和卷轴的形式,尺幅多在两臂展开的范围内,因而中国式的书写机制是在意念、手臂、笔和宣纸之间发生的。或者说,通过手和笔在意念和纸之间建立一个书写机制。但秦风试图超越传统的书写方式,将书法的以“心—手”为主的意念机制,转向一种以“身—心”为主的交感机制。身体的整体因而被纳入书写,使书写变为一种“身体—意念”的空间化的行动。
《欲望风景系列 0686》,秦风,布面综合,300 x 150 cm,2013
从20世纪东西艺术的比较来看,西方的现代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以几何主义和观念艺术为中心的形式主义,而东方主义吸收的则是中国书法、水墨中的书法性及其偶发机制。这两者的融合,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日本的书法表现主义和欧美的抽象表现主义书法派。无论何种方式,其核心在于中国书法的书写机制在战后发展为一种世界性的现代主义。
无论书法或者绘画中使用何种笔法进行书写,都取决于一种行笔的意念机制,即书法是一个交感的意念形式,书写者在行笔中进入一种高度的专注状态,执笔的手由意念引导,使笔线、笔触的行迹具有韵律和节奏。意念不仅使手与行笔一体化,还要协调意识中的图形预想、 眼睛对行笔的动态监控,使身体及即兴的心理同时达到一种一气呵成的状态。
秦风的书写,很大程度是一种中国式的书写机制,它是一种动力学的意念的交感机制,将传统的身体处于静态的坐姿书写的方式,发展为 身体参与,使“心—手”关系扩大为一种“身—心”的意念交感式的临场机制。
......
未完待续,另外5位参展艺术家下期介绍......
部分图文来源:Taka Ishii Gallery,中视文旅等
接力(第六辑)
策展人 | 谷燕
参展艺术家(按年龄排序)| 榎仓康二、马树青、曲健雄、安德烈•卡瓦祖缇、秦风、袁加、滕菲、杨宏伟、陈秋林、薛若冰
开幕 | 2021年5月12日 15:00 - 17:30
展期 | 2021年5月12日 - 5月27日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利泽西园112号 元典美术馆
开幕视频导览(点击上面的海报图片或扫描以下二维码观看)
美术馆“在艺”小程序
北京场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利泽西园112号
北京场馆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17:30
电话:+86 (010) 6475 5926
传真:+86 (010) 6475 3932
邮箱:info@yuanartmuseum.com
预约参观(扫描以下二维码预约购票参观)
武清场馆地址:天津市武清区下朱庄街南湖云海产业园27号
武清场馆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17:00
电话:022 - 2215 3630
购票参观(扫描以下二维码购票参观)
疫情期间,美术馆采取预约参观方式,请提前一天预约,入馆时需核对预约成功信息,扫描疫情查控二维码,测量体温之后,方可入馆参观。参观过程中须全程佩戴口罩,感谢您对我馆的支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