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佐伊·巴特(Zoe Butt)生活在越南,是一名策展人和写作者。她的实践关注建设批判性思考以及具有历史意识的艺术社群,促进全球南方之间的对话。她目前是越南工厂当代艺术中心(Factory Contemporary Arts Centre)的艺术总监。
友谊精神:1975年以来的越南艺术家团体(上)
召唤“精神”

这是五人组早期的场景。在陈龙收藏的一张当时拍摄的黑白照片中(上图),一群青年高举双手欢快起舞,兴奋地直视头顶的相机,很难想象这群艺术家实乃旷日持久的意识形态战争下的幸存者。
另一幅照片(第149页)中,我们看到了5个英姿飒爽的黑衣男青年:其中4人都没有望向镜头,唯一直视镜头的是陈龙,带着他标志性的深邃凝望,且至今依然不断向刻板的权力认知提出挑战。出现在“友谊精神”展览和网站双语年表中的资料照片许多都是这般,洋溢着自信欢乐的气氛。从类似“展览”的开幕活动,到团体艺术生产过程;从即兴聚会高歌,到艺术家齐聚一堂展开相互批评:这些照片就好比一扇扇小窗,让人得以一窥在多元化的世界艺术图景中颇能激发共鸣的一幕幕场景。


图1:《留下印记》,“友谊精神”展览现场图,2017
工厂当代艺术中心,胡志明市,越南,照片由潘光(Phan Quang)提供。
注释:
1 本文为同名展览之策展文章。欲了解更多关于胡志明市工厂当代艺术中心的信息,请登录www.factoryartscentre.com。
本文首次发表于“友谊精神”资源库线上平台,www.spiritoffriendship.org,后经《此刻的东南:亚洲现当代艺术》编辑部编辑。作者希望通过投稿让更多国际读者了解越南当代艺术进程,也希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多借鉴。如需联系作者,可发送邮件至info@factoryartscentre.com。
我们采用“艺术家团体”(artist groups)的表述,而非“集体”(collectives),是因为我们发现许多越南艺术家虽然在一起开展工作(尤其在20世纪80、90年代),但他们并未为给自己设定任何团体名字、宗旨或共同目标。我们更希望强调“友谊”在推动他们探索实践中的作用。如若可行,则在此篇策展文章中,我们会指出一个艺术家团体是如何被赋予团体名字的。
2 洪越勇(Hồng Việt Dũng,1961年-)、范光荣(Phạm Quang Vinh,1960年-)、邓春和(Đặng Xuân Hoà,1959年-)、何智孝(Hà Trí Hiếu,1959年-)、陈龙(1960年-)等5位艺术家逐渐形成“五人组”,这一名称来自于当时积极鼓励他们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兼友人)杨祥、泰伯闻(Thái Bá Vân)、阮君。出自“五人组”研究人员黎顺宣(Lê Thuận Uyên)与佐伊·巴特的电邮对话,2017.7
3 此处“独立”指的是试图在国家教育体制之外挑战自己思想和观念的艺术家。越南国家艺术体系继承了法国殖民时期(1887-1954)的“造型艺术”教育体系。
4 佐伊·巴特对陈龙的采访,2017.6
5 1954年4月27日,《日内瓦协议》签署,法国放弃对印度支那半岛的所有领土主张。越南被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对立势力分别撤退回北越和南越境内。原定于1956年的选举本意是希望实现全国统一;但事与愿违,南北之间的分歧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意识形态上的紧张局势,最终导致越南战争的爆发。在越南国内,越战亦被称为“美国战争”。
6 随着二战结束以及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影响式微,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于1945年在越南北方成立,这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此时,南方仍由法国统治。
7 “逃往南方的艺术家的作品鲜少……得到展示的机会,尤其在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历史、当然也包括艺术史都是为‘正义事业’而写的。”参见《1925年以来的越南美学》第3章《越南社会现实主义: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的艺术1945-1975》,Bội Trân Huynh-Beattie著,本文为未公开发表的博士论文(悉尼:悉尼大学,2005),p. 175
8 “……艺术家讲师被调离教职,羁留在‘再教育营’长达两三年。获释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发现自己很难再重新开始创作活动……”参见《1925年以来的越南美学》第5章《战后越南美学的建构与结构1975-1990》,Bội Trân Huynh-Beattie著,本文为未公开发表的博士论文(悉尼:悉尼大学,2005),pp. 274–6
9 十人组成员包括:阮忠(1940-)、哥黎胜(1949-)、陶明智(1950-)、阮新刚(1953-)、阮清平(Nguyễn Thanh Bình,1954-)、许清平(Hứa Thanh Bình,1957-)、阮忠信(Nguyễn Trung Tín,1956-)、杜凰祥(1960-)、陈文涛(1961-)和武河南(Vũ Hà Nam,1962-)。
10 ……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危机,在1986年12月举行的第6届越南共产党代表大会上,越南政府大胆推行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是为“革新”,旨在让国家完成市场经济转型。……
参见《艺术管理课程开发:以市场经济下的越南为例》,Tim Doling著,刊载于《亚太艺术与文化管理期刊1》(2003.12),南澳大学国际管理研究生院,p. 35
11 《论21世纪越南移动影像》,阮贞诗著,刊载于《亚洲录像艺术》(Moving on Asia),编辑Jinsuk Suh(首尔:Alternative Space Loo,2013),pp. 414–9
12 华阮(Hoa Nguyễn,河内链接联合创始人)回忆自己2002年购置了第一件数码设备——一台松下Lumix F150数码相机(200万像素),这种机器当时成为河内实验艺术家非常重要(且买得起)的工具。出自华阮与比尔·阮的对话,2017.7
13 河内链接于2006年成立,核心成员包括华阮、阮怀文(Nguyễn Hoài Văn)、阮尘南(Nguyễn Trần Nam)、张善(Trương Thiện)、阮般站(Nguyễn Ban Ga)等。
14 1997年,越南正式接入全球互联网(作为对比,互联网进入日本为1984年),当时正值中国当代艺术家大受国际艺坛关注之时——1999年,哈洛·史泽曼(Harold Szeeman)在其担任策展人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示了20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是最早给予亚洲当代艺术如此显著地位的策展人之一。随机性等观念的介入、通过物质探索死亡等存在主义命题、以身体作为抵抗的场所,这些新趋势对于21世纪初越南观念艺术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 武民新的父亲武廷隆(Vũ Đình Long)是一位著名剧作家和翻译家。他在世时,家宅的前厅已然成为河内知识分子热衷的“聚会场所”。
16 1992年5月20日至31日在Hong Hac画廊举办了越南第一场官方抽象艺术展。Hong Hac画廊位于东南武装部队博物馆内(South East Armed Forces Museum,胡志明市第一区Le Duan街),展览由胡志明市文化信息部、胡志明市美术协会和东南武装部队博物馆联合主办。陆军上校潘莹(Phan Oánh)、艺术史学家阮君和“十人组”艺术家哥黎胜、陶明智都为促成其举办做出巨大贡献。出自黎千葆对艺术家阮忠信的访谈,2017.7
17 于2006年由艺术家兼喃字学者陈仲阳(Trần Trọng Dương)、阮德勇(Nguyễn Đức Dũng)、阮光胜(Nguyễn Quang Thắng)、范文俊(Phạm Văn Tuấn)、黎国越(Lê Quốc Việt)等人组成。喃字是以汉字为主的越南文字系统;进入20世纪初,现代越南文开始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18 河内三人组成立于1993年,成员包括阮明成、阮光辉、阮文强。
19 比尔·阮对阮明成的访谈,2017.6
20 这些海外非政府组织在推动越南实验艺术观念的发展中不容小觑。作为外国政府实体,这些组织能够举办更具挑战性质的活动(越南文化部对它们实行“简易”许可程序)。
21 “越侨”一次在1990年代首次使用,主要指坐船逃亡海外的越南难民。今天,“越侨”作为常用词有几层不同的含义:它指的是1975年前在境外居住的越南人、1975年后逃离越南的人、以及在国外学习/工作并返回越南的人。更多信息,请登录https://www.asialifemagazine.com/ vietnam/face-face-viet-kieu/ [登录于2018.1]
22 例如,成立于2003年的行为艺术组合Project One就是由蓝色空间当代艺术中心主办的“穿越边界”(Pushing through Borders)项目的参与艺术家共同组成。该组合于2005年解散。
23 回到西贡的大部分海外越侨都是从南越乘船出逃的“难民”,所以对前南越地区来说这些“越侨”是回家。
24 欲了解更多信息,可阅读黎越(Việt Lê)的文章《众多回归:胡志明市当代越南海外游子艺术家组织者》,收录于《现当代东南亚艺术:选集》(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n Art: An Anthology),Nora A. Taylor、Boreth Ly编辑(纽约州伊萨卡:东南亚计划出版物,康奈尔大学,2012),pp. 85–115
25 “一点废话”最初由三位艺术家联合成立,团体最活跃的年份由苏·毫伊杜和宇田资子(Motoko Uda)领导。
26 “美妙区”由桑德琳·露科特和柏尔川·佩黑(Bertrand Peret)联合成立。
27 万玉堂于1991年举办群展《无拘之魂》(Uncorked Souls),展示了15位越南艺术家的作品。这是在非共产主义地区举办的最早的越南当代艺术国际展览之一。参见《无拘之魂:越南当代艺术》(Uncorked Souls: Contemporary Art from Vietnam)展览画册,Jeffrey Hantover著(香港:万玉堂,1991)http://catalogue.nla.gov.au/Record/586406 [登录于2018.1]
28 欲了解更多信息,参见艺术家黎光定的录像装置《黑暗中的愿景:陈忠信》(Vision in Darkness: Trần Trung Tín,2015),其中有对谢丽·布坎南的访谈。
29 参见“家常”和“艺术平台”举办的面向年轻艺术家和学生的系列工作坊、驻留、讲座和群展等活动。
(中文翻译/校对:邬晨云、陈燕馨、陆思培)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保留所有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更多详情请看👇
# 同音反复,声深入心
点击文章标题跳转阅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