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意聚场A-Z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15周年特刊


◎《@LOFT》总第39期特刊封面拉页效果图
(封面设计:another design)

深圳,设计之都
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诞生地。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确定了文化在深圳发展战略全局中的突出位置。2008年12月7日,深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深圳设计”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设计产业也日益成为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有力抓手。
据深圳市文化创意与设计联合会(简称 SCCDA,深圳市“设计之都”品牌的运营和管理部门)官网发布的深圳设计产业概况介绍,目前最新的关于深圳设计行业的摸底统计调查完成于2018 年。统计结果显示,深圳设计企业从无到有,从第一家发展到10万家,用了36年的时间。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4466家企业,占比4.1%。每年新成立的设计企业的数量基本保持上升趋势,尤其在2013年以后,行业种类在数量上和种类上变化幅度加大,且基本上涵盖现在所有的行业种类。
如今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已进驻300多家艺术和创意机构,入驻的设计企业涵盖了多种设计类型,如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他们是深圳设计力量的代表,更是设计行业的领军人物。本章节选取以上四个设计行业的代表人物,从空间改造到品牌形象,从南区到北区,从服装设计学院到设计买手店 / 艺廊,他们各自在设计领域贡献智慧,传递对空间与生活的理解,为创意园多样性、创意氛围不遗余力。
编注:“设计之都”描述及深圳设计产业概况资料来源:深圳市文化创意与设计联合会 https://szcod.org/codsz
毕学锋:一切都很鲜活又有温度
毕学锋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 (AGI) 会员、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 (SGDA) 学术委员
2006年毕学锋带领言文设计团队入驻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作为最初一批进驻园区的机构,参与了多项园区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当时为了激活园区文化氛围,他向华侨城集团领导提出了出版《@LOFT》杂志、《LOFTING》艺术地图和定期举办T街创意市集活动三个建议。去年是T街12周年,《@LOFT》与《LOFTING》今年也迎来了创刊10周年,毕学锋这三个建议由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实现并持续运作至今,共同见证了OCT-LOFT园区的发展,也记录着一代创意人的成长。


◎ 毕学锋向华侨城提案做《@LOFT》杂志、《LOFTING》艺术地图和定期举办 T 街创意市集活动三个建议,图为三个项目最初的 LOGO 设计
2006年我公司(言文设计)进驻OCT-LOFT,逃离之前在写字楼里每天上班排队等电梯的窘境,有自己可以自由施展的办公空间,艺术、设计环境最浓也离家更近,从此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一帮人为伍。那时候的OCT-LOFT需要各种艺术和创意活动烘托园区氛围,记得 2007 年11月华侨城举办了一次“21,设计之上”的创意节,在这个活动上做了一次“二旧交易市集”,我们公司也参与其中。当时国内的市集还没有品牌意识,时间也不定期也没有固定场地。后来我们针对这种现象向华侨城提出了在OCT-LOFT举办“T街创意市集”的设想建议,目的是为年轻的设计师、创意人、手工艺爱好者提供开放、多元的创作交流和交易的机会,推崇个性化创作,鼓励创新创业;通过创意并且使创意商品化,建立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交流互动模式,以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融入社区生活和都市休闲生活,同时也激活OCT-LOFT街区的文化氛围。之后T街逐渐成为华侨城的自主活动品牌,创造了一种发生在华侨城片区影响整个城市的周末休闲生活方式。

◎ 2014 年 12 月“收藏老时光”T 街创意市集海报

◎ 2015 年 2 月“情人节礼物的一百种选择”T街创意市集海报
三个建议记录、激活园区
在园区工作和生活的这十多年中,感受最深的是这里有很好的生态,这里的绿化植被是生态,丰富的社区生活也是生态,华侨城片区从高端住宅到一般居住小区都有,人群结构也是丰富的。结合华侨城片区的特点来看,有OCT 当代艺术中心(OCAT)、侧重当代设计的华 • 美术馆,也有以著名政治家、画家何香凝命名的何香凝美术馆。如果说美术馆是被瞻仰的艺术殿堂,创意园就是艺术和创意正在生发的现场,是艺术和设计生活化的一部分。这里有年度的大型活动如: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爵士音乐节、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有每个月的T街创意市集等。人们可以直接体验参观开放的工作室,展览论坛随处可见小众的设计产品店、书吧、画廊、音乐酒吧沿街区开放,完全不同于商业综合体和常规的商业街区,这一切都很鲜活又有温度。
当然这些都来源于华侨城集团领导的前瞻视野和创意园公司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意识,最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园区里众多的设计师、艺术家、跨界创意人的资源,一起参与、组织园区的活动,我们也坚信这些人喜欢的事就是当时前沿、小资、时尚的代表,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提议应该更好地推广和记录下这个区域发生的活动。当时我向华侨城提案做《@LOFT》杂志、《LOFTING》 艺术地图和定期举办 T 街创意市集活动的三个建议,并带领言文团队参与策划、组织和执行。
作为设计公司,我们特别重视这三个项目的视觉设计,除了具备社会的传播作用,每一期活动的海报创作也成为了言文设计公司设计师们的设计实验场,在先后100多期的 T 街创意市集海报创作中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这十几年间因为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我们也在探索纸质海报向动态海报和交互媒介的延伸,从一个小活动创意扩大到整个园区的视觉氛围营造,这些都增添了华侨城在深圳的影响力,也是深圳的一张文化名片。这里提供给设计师、艺术家专业施展的空间。作为决策者,他们以家园情怀打造这里的山湖草木,作为园区的推动者,他们以园区需求为导向,共同营造一个创意理想国,甚至设想建立园区专业委员会,对园区进行决策咨询,这些都构成了创意园产业生态的一部分。
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2015年我离开深圳到杭州我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从1989年到2015年的26年,在深圳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是我最难忘的。其中我在华侨城住了17年,华侨城也是我最习惯和喜欢的社区,园区也是我看着形成的。从早年的家具厂到后来的羽毛球馆,从参与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到最早一批进驻园区的公司,可以说我是一名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我喜欢园区周末熙熙攘攘的人群,也喜欢自己安静的工作室,喜欢旧天堂书店、LOFT Shop、泡泡艺廊......这里能充实精神也能满足物质需求;喜欢园区里“大肚子”的海报柱,因为只有这里海报才发挥了它的作用,也体现了园区不间断的活动。我喜欢 T 街带着稚气的文创和透着不同年代痕迹的老物件,喜欢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吟唱的摊边客。行走在街区之余的一杯咖啡和一碗面都很好,也许是离开了自己原本生活的轨迹,发现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一切变得值得回忆。
如今,园区经过了15年的发展,我期待OCT-LOFT文创产业运营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完善和提升公共基础配套,引进更多优秀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进驻,形成一个艺术和设计的现实版的无墙学院,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和进行产业融合,依托深圳的产业优势和华侨城的资源优势,真正成为南中国最好的文创园区。15年已经成为过去时,新时期要有新高度,创意园不创新就意味着落后,创建一个无墙的创新设计学院吧,深圳需要,华侨城更需要。
滑动查看更多T街海报
罗峥:艺术人文气息给人以滋养
罗峥
深圳东方逸尚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欧柏兰奴女装品牌创始人
2006年,在一面之缘后,罗峥力排众议,甚至可以说一意孤行地把公司搬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欧柏兰奴也就此成为了第一批进驻创意园的公司。她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莫名地对这里有信心,感觉与这里有一种莫名的缘分。

◎ 2006 年刚搬来时,罗峥在公司外面种下几棵爬墙虎,如今早已郁郁葱葱爬满了西墙,成为创意园南区入口的标志性景观
15年来,园区主导举办了一系列艺术展、公共艺术节、T街创意集市、音乐节等,毫无疑问,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已然成为深圳最具艺术调性的一个文化艺术地标,也成为了深圳人日常文化休闲、外地游客必然前往的打卡点。越来越多有创意有调性的公司不断进驻创意园,大家像老朋友一样愉快地相互串门,相生融合,碰撞出的火花,又催生出更多跨界的艺术产物,创意园轻松的艺术人文气息给人以滋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企业的加入。
我们公司是位于创意园南区入口处的服装会所,也是众多女性用户的心水之选。这些年来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升级,从当年那家有艺术气质的服装店,发展成为现在兼具服装、花店、水吧、书吧的罗一花园。2018年,我们还引进了世界排名前三的意大利马兰戈尼设计学院落户华侨城创意园,带给深圳和创意园更多国际视野下的专业时尚。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于此,孵化和培育更多国际级艺术时尚人才。
我喜欢在园区里散步,感受当下的时代气息,不过最让我安心惬意的地方,是位于E6栋一层我自己的办公室:室外多年前种下的竹子已经成林,绿荫环绕,屋子里有多年来在国内外旅行时收集来的众多的艺术品,处处都是自己和团队 15 年来努力工作的痕迹。每当我和团队讨论工作,或是和朋友聊天时,不经意一抬头望过去,阳光正穿过树梢,洒在窗前的服装作品上,竹子在风里摇曳,竹影在木栈道上婆娑,这个时刻,我由衷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下一个15年以后,当我们再回望今天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聚集了这样的一批人,而使这里弥足珍贵。创意不停歇,艺术不止步,愿深圳华侨城创意园越来越好,继续成为深圳乃至中国、世界的创意设计的文化高地!
孟岩:希望创意园是进行时,保持生猛、冲劲
孟岩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办人、
主持建筑师
1999年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都市实践”)在深圳创建,作为创办人的孟岩和刘晓都发现深圳很契合他们原来设想的城市概念、城市理想,于是尝试在这里一展抱负,用建筑或者设计的方式去影响这个城市的发展。从2003年参与 OCAT 改造设计到2006年入驻创意园E6,都市实践先后完成了南北区改造设计及园区入口等诸多设计,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是B10栋升级改造。如今,都市实践已创办22周年,他们以一个事务所的力量与执着,深耕深圳,持续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实践着“为创造的改造”的理念。
改造设计的点睛之笔
最早我们跟华侨城有交集,和当代艺术有交集,是因为2003年第五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策展人皮力和侯瀚如受何香凝美术馆的邀请,希望能找到一个厂房做当代艺术中心,找到了华侨城东部工业区,也找到了1999年从美国回到深圳创办事务所的都市实践。
我们当时和华侨城是一拍即合,这个可能跟我们的职业背景也有关系,建筑与当代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当下和城市问题的关注。那时候还没有任何园区的概念,只是华侨城想做一个当代艺术馆,同时对其所在的工业区做一个升级改造。我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整体调性的问题,就是从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城市的角度,和艺术家、策展人及艺术机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后来我们就提供了一个最小介入的方案,把厂房(现OCAT 深圳馆)作为南区的核心进行改造,其他部分只规划了公共空间。现在看来,都市实践对南区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中间的大厂房打通,形成中心步道,连通南北区,为园区未来发展铺路。当时我们得知未来可能有地铁线在北面,那么让南北贯通可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留下了南北通道的规划,这是城市设计的策略和智慧。2011 年,地铁二号线侨城北站投入运营后,与深南大道一号线侨城东站一起,为园区南北提供主要的公共交通抵达站点。


◎ 北区入口装置于2020年9月更新,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通过空间、材料与“OCT-LOFT”的LOGO结合,框定成新的入口形象。材料上,采用定制红砖骨料混凝土,融入园区记忆同时引入金属元素形成对比。左图,北区入口 2011 年;下图北区入口2021年5月
为创造的改造
接下来,我们针对园区的硬件和软件向华侨城提出了建议,一方面,改造的规划是弹性的,只要调性对,入驻的企业也可以做有个性的改造;另一方面,不接纳超过100人的大型设计机构入驻,避免影响创意设计集群的多样性活力与文化生态,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创意的网络。我们所秉持的“为创造的改造” 理念就是,改造不是守旧,不是向往过去,也不是用过去来限制未来的发展,它更多的是一种定调。因此这个园区相对来讲更成功的原因,是在于这个园区是有经营、有策略、有立场的,对入驻的企业是有筛选的。
以建筑师的角度,我们认为2005年首届“深圳城市 \ 建筑双年展”(后改称“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展场选择在南区,让园区第一次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吸引了国际建筑界的目光,大家都看到这个地方的希望了。时隔两年后,双年展选址北区,那时候我们团队已经在进行北区规划了。我们想做一个二层的连廊系统,把整个区域串联起来,希望制造更多的创意空间出来,最终实现到了中轴线的一小部分及西侧做了几个连廊。

◎ 南区规划草稿,孟岩手绘。南区 F1 栋中间打通后,形成中心步道,连通南北区©URBANUS

◎ 北区 A4、A5 栋间的平台、大斜坡于 2020 年改造完成,改造设计由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其 2012 年的设计实施基础上进行
保持生猛、冲劲
在最近北区入口的装置中,几种新的材料都是第一次使用,我们希望带头把这些东西用出来,创意园应该永远是一个实验室。对于创意园来说,都市实践是开拓者,但绝不是最终的。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机制,发现新的力量、新的创意,参与园区的构建。
园区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我的工作室,E6栋二楼的东北角是全世界最好的地儿。多样性很重要,如果园区的每一个地方,它都不一样,我一定会每个角落都喜欢。可以发现,园区不是城市里的一个孤岛,它不断地在抒发影响力,跟周边发生关系。有很多小的事务所、小的机构就在创意园周边的老居住区里面,这种生态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种扩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动,是产业的外迁和生态的辐射,它会一点一点地去改变整个社区。
OCT-LOFT片区的发展,不是从一开始就有100%的共识、有非常明确的方向,这其实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恰恰是一种“深圳精神”的体现,那就是一种大干、 苦干加蛮干的心态,是勇气和实验的精神。我们一直推崇的观念就是行动比什么都重要,要通过行动去真正作出改变。这就是深圳这个城市的力量,它让改变、让行动成为可能。
最后,我们希望创意园是进行时,永远的进行时(ongoing),不是完成时(finished)。希望园区未来要保持一种生猛、冲劲而不是成熟、保守的状态。

◎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改造规划采用了置换与填充的思路(图中红色填充处),从在南区的厂房中加入艺术中心开始,逐步添加改造,北区以超常尺度的连廊混合和叠加公共功能,创造大量交流空间和机会。


◎ 2006年都市实践入驻南区的E6栋,入口如剧场。相比2011年的照片,今天的E6入口大树如华盖,四季盎然。
左图,E6入口2011©URBANUS;右图,E6入口,2021年5月
于强:不断变化就是园区活力的最佳体现
于强
于强室内设计师事务所创始人、设计总监,
SIID 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当问及对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印象,设计师们都有着相同的感觉——创意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着浓浓人文气息的艺术文化集散地。作为著名室内设计师、设计创意产品买手店泡泡艺廊的创办人,于强对园区最深刻的印象是“活力”。因为园区15年来总是在发生变化,处于一种建设的氛围当中,永远都没有完成的时候,他认为这恰恰就是活力的一种体现。

◎ 泡泡艺廊
和创意园的渊源是从2011年开始的,创意园北区刚刚升级完的时候,我们就把设计公司的办公室搬到北区,还在A4栋开了泡泡艺廊。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和创意园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泡泡艺廊的设计创意产品是非常小众的,客户基本都是专业的设计师,而且是专业设计师中的小部分人。艺廊一边展示、售卖产品,一边通过故事、活动、讲座的形式给大家做 一些设计产品背景知识的普及。这样的形式吸引了很多对设计创意产品有兴趣的人,我们也借此认识了很多朋友。现在看来,这样的历程挺有意思的,就是在做艺术传播。泡泡艺廊也是我在园区里最喜欢的地方。我会带家人、朋友去体验,还会情不自禁地自己掏钱买东西,朋友也会选到很喜欢的东西,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兴奋的事情。
如果没有创意园这个载体,可能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现在大众对于我们产品的接受度已经非常高了,我们经历大家逐步接受创意产品的思想历程。
园区举办了非常多的活动,公共艺术展、创意市集、音乐节,都非常好。T街创意市集不但我喜欢,我们同事喜欢,家里的小孩儿更喜欢。音乐节上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活动、音乐人,都是以前没有听到过的,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艺术知识的拓展。
过去的15年,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成为深圳首屈一指的创意园区,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文化创意的培养还是需要支持, 希望园区能够提供多一些优惠政策,让大家有宽松一点的环境去培育创意,共建文化环境。
本文摘录及节选自《@LOFT》总第39期「D:Design 设计」,详见实体杂志P18-25。欢迎留意其他部分的发布……
向左滑动
浏览杂志内页

免费杂志领取通道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城区内部分区域
华侨城集团公司本部一楼前台、华侨城汉唐大厦大堂前台、华侨城创意园E5栋一楼(星巴克咖啡馆北门)展架、华侨城创意园E6栋宣传走廊展架、华侨城创意园F1栋通道(高文安面馆对面)展架、OCT当代艺术中心前台、华侨城大酒店大堂、威尼斯酒店大堂、欢乐海岸蓝楹湾酒店、欢乐海岸蓝汐酒店、何香凝美术馆前台、华美术馆前台。
➤官方微信号免费赠阅(即日起至6月30日)
step1:关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官方微信(oct-loft)

step2:转发本条微信于朋友圈并截图
step3: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与OCT-LOFT的故事或对OCT-LOFT的观察,与朋友圈截图一起发送到微信后台
仅需3步,就将有机会获赠本期杂志!留言入选评论区的读者,还有机会获得OCT-LOFT定制精美周边一份。
杂志与周边数量有限,快来参与吧~
记得留下联系方式:姓名+年龄+职业+联系方式+详细邮寄地址
*后续我们将以后台回复留言的方式通知获奖者,因包裹将以平邮途径寄出,请提供可收到平邮寄件的地址,并耐心等待。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