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北京风和日丽,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2021年6月3日迎来年度首个特展“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展览开幕式。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Luca Ferrari),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中方策展人苏丹先后致辞。开幕式播放了意大利方策展人亚历山德罗·格里罗(Alessandro Guerriero)的视频寄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式现场
展厅观展





展览欣赏
欲望与生活的必然需求催生出“居住”这一概念,毕竟在这大千世界上,芸芸众生都离不开居住,这是人类个体性与群体性习惯的集合。
接下来便产生了“装饰”的概念,换句话说,当居住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性和决定性的现象,它便与精神意图相关,而非仅仅为了生存,于是这种现象就成了一种“行为文化”。这样一来,生活便从基本水平向更高的水平迈进了。但“装饰”源自何处呢?
建筑要么始于“外部”,要么始于“内部”,根据人类学与非专业视角的学科假说和“自相矛盾”的证实,装饰起源于衣服。
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两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它的作用,不论工业或伪工业、工业手工艺品或手工业,并且延伸至世界最遥远的角落。传统的制造生产系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同时,现实也告诉我们,只要人类社会延续,手工艺品将会永远存在。一件件匠心独运的手工作品陆续面世,一批批古老的手工艺匠人涌现而出——鞋匠、面包师、裁缝、陶匠……它们蕴含着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充满矛盾却又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此次展览展出的150余件展品皆完成于上个世纪,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模进行陈列,旨在用一种纯净朦胧的状态呈现和表达理想及活力。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参观者能够忘却躯壳下的本性,而更关注本我,精神不再受禁锢。
展品的材质不乏乌木、黄铜、胶木,有些则取材于边远地区,也有的采用陶瓷、层压塑料、玻璃等材质制作而成,此外还有手绘品,以及雕刻、嵌体、树脂、漆器……成型胶合板、桦木扶手、泡沫聚氨基甲酸乙酯……皮革,甚至铬钢棒……展品多彩多样,有的采用了镜面,有的则呈现为黄色、黑色、金色的不规则表面,或具有几何图案。
这些展品或围绕着一系列固定的工序,或蕴含着无限的构想,它们反映了内心的记忆,留下了时间的痕迹。每件展品都成为万花筒中的碎片。实际上,它们反映了时代与环境,其工序结构是精心构思的结果,致力于探索未知领域,集合为千姿百态的个体,见证艺术的每一次呼吸。它们是上世纪工业大爆发所投射出的碎片,汇集成150余件物品。更确切地说,是150余部传记。
有件展品表面布满了星星点点的笔触,点彩画绝非视觉层面的简单重复,而是聚焦由无限记忆和碎片组成的天地万物的绘画手法。对亚历山德罗·门迪尼来说,普鲁斯特扶手椅是真正意义上的宣言,因为这件作品由连续不断的“碎片”组成,仿佛记忆的银河。其后诞生了一件纯粹的实验性作品——无限移动桌,这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家具,门迪尼从安德烈·布雷顿的“精致的尸体”中汲取创作灵感,旨在颠覆以往家具的陈列方式。
新技术将趋向于人类学,我们视其为改变的突破口和物品体系的转化力。在经历了对核能和太空的探索之后,当前我们正处于后工业时代,这个时代一方面由信息技术和电子行业引领,另一方面则由“新手工艺品”引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商品、物品、意识形态、美学、乌托邦、劳动、生产力、商业、语言、交际方式和纪念碑。现代设计的“哲学物体”是基于对个体行为而非大众行为的提升,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家庭习惯作出调整。
这一切都与先前的历史性、工业性设计迥然不同,包括模型研发、制造过程、物品及能源等各个方面。“新事物”“新消费主义”的未来趋于未知,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这些属于新千禧年的展品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让我试图想像这些物体,我会认为它们轻盈易逝且超脱自然,是复合材料制成的彩色的反机械物品,转瞬即逝且又无形无踪。这些“非物质化物体”可以用声音或呼吸来控制,呈现为虚拟碎片化形式且形态各异。就像我们看待人造的人类和感性的机器人一样,或许工匠会认为它们就是一种悖论。在此种背景下,我们如何定义“新”设计师?
在工业时代背景下分析设计师是一种传统,他们的设计融合了各种理念。经典设计一直都充满力量和智慧,严格正统而又具有技术性、功能性的规则往往会导致历史、社会和政治的僵化。设计师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把握其作为居住空间创造者的命运。仿佛有一个冷静、空旷的空间,怀揣各种兴趣的普通人都会进入这个空间,尤其是女性,他们对设计进行再生、颠覆、削弱和柔化,进而引入新的真理和存在,以及关乎生命、死亡以及现实感知的奥秘。
我相信在当代社会,“为居住之故”已经远超“为设计之故”,而且私人生活这个概念可能成为未来生活各个方面的催生力量。
在形成设计之前,居住呈现为一种自然的姿态。这是一种舒适生动且精致的姿态。新设计师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沉浸在对新现代世界的巨大恐惧里,创作出物品、家具、建筑等作品。私人住宅就像一处个人场域、一个与世隔绝而古老的空间、一个物品的聚集地、一片森林,融合反设计的探索和热情。
在当今世界,突变比稳定更为重要;不确定性比确定性更为重要;浪漫比理智更为重要。
设计是短暂的,且具有一种轻松随意的朦胧感。它逐渐脱离现实和一成不变的冷漠,越来越多地与显性或者未知的事物产生共鸣,生命的短暂战胜了死亡的终结,饱含热情的构思战胜了功能性设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样可以把设计视为多种形式的构思,从矫饰主义的物品中看到极简主义的风格,用越来越小却更为精细的工具创造光芒,创造出紧密围绕人类的空间,与身体建立直接的联系……
这就是乌托邦时代。
当现在与未来之间领域的扩展超出预期时,乌托邦式的设计便应运而生。居住救赎是另一回事,希望、进步和乌托邦也是如此。后者则是一个巨大、广泛且充满难题的地方。在这里,基于人类是一个个既统一又矛盾的个体的总和的假设,孤立单一且倍受控制的设计不断改造着肤浅冷漠又模棱两可的设计。在这里,世界形象将不断得到更新,自然与人工、设计与艺术将作为对立面互换角色和价值,而手工艺品、信息技术、材料和新方法将继续复兴我们充满诗意的使命。
特 展
设计乌托邦 1880-1980
百年设计史 / 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
开馆时间
本馆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参观门票
清华师生:持校园卡可免普通门票或购买30元特展门票
社会观众:需购买20元普通门票或60元特展门票(含普展)
(优惠政策详见官网)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gfw/wsgp/
参观预约
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搜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进行预约
查看/取消预约
关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号
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参观指南-我的预约】
进行查看及取消预约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校外观众请从清华艺博东侧“艺博专用通道”入馆。
车辆禁止入校,提倡绿色出行。

内容统筹/刘垚梦 王晨雅
图文编辑/周辛欣
视觉统筹/王鹏
海报设计/王鹏 王美懿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