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展时间:6月1日—6月6日
预展地点:北京国贸大酒店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
会到无声——雅乐燕音名藏八品
拍卖时间:6月7日(周一)18:30 顺延
拍卖地点:北京国贸大酒店三层A厅
南宋嘉熙二年(1238)项元汴藏“秋涛”仲尼式琴
琴长 119 cm 隐间 110.3 cm 头宽 16 cm
肩宽 19.3 cm 尾宽 12.3 cm
RMB:8,000,000-12,000,000
铭款:
“秋涛”
“惠连”
“明墨林山人项元汴真赏”
“子京”
腹款:
嘉熙二年戊戌三月上巳日张氏监制
备注:
1.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戊戌三月上巳日张氏监制
2.明 项元汴(1525-1590)藏
3.清末民国 吴待秋(1878-1949),苏州残粒园藏
4.小孤山馆藏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戳视频,赏南宋嘉熙二年 项元汴藏“秋涛”琴演奏
▼
南宋嘉熙“秋涛”琴
及题刻文字的年代特征
邵彦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秋涛”琴为仲尼式,琴体较薄,面弧底平,肩腰转折处棱角分明,具有典型的南宋特征。其尺寸通长119厘米、隐间110.3厘米、头宽16厘米、肩宽19.3厘米、尾宽12.3厘米,颇为接近故宫所藏两张南宋琴“玉壶冰”(见《中国古琴珍萃》三七)、“玲珑玉”(见郑珉中《两宋古琴浅析》图版一,《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4期),比起唐琴要小巧一些。项较长,肩在二、三徽之间。它的墨书款年份是南宋理宗嘉熙二年戊戌,即公元1238年,属南宋中晚期,但作风显然保留了南宋前期的特征,即郑先生《浅析》一文所归纳的 “南宋早期体薄而轻的琴”,而非“南宋晚期项短肩狭”之琴。
龙池、凤沼皆为长方形,纳音略微隆起。木色棕黄,面桐底杉。栗壳色漆,琴背大蛇腹断,琴面与侧墙小蛇腹断。结构完好,天地柱牢固,出音苍松透润,走手音绵长不绝。银镀金徽,蜜色带皮玉轸,青玉带俏色皮雁足。龙池内可见面板底部墨书“嘉熙二年戊戌三月上巳日张氏监制”。龙池上方底板刻名隶书“秋涛”二大字,下方刻隶书“惠连”二小字。龙池下方底板刻铭小篆“明墨林山人项元汴真赏”及朱文印“子京”。
龙池内的墨书是断代的重要依据。其位置在拱起的纳音右侧,势难在制成后添加,从侧墙亦未发现拆开重修痕迹,故只能认为是初制时书于面板底部的。至于是否后人托称为宋?这要依靠书迹风格来判断。这行书迹是较为端正的楷书,但未到明初“台阁体”的庄严程度;结体架构大,属于“大字小写”,中宫不收紧,结构停匀,横划平正,左低右高不明显。因为受到纳音拱起的限制,横划的左右伸展也受到限制。南宋官方用楷书一直保留有欧体余风(见下图岳珂(1183-1243)《郡符帖》),并受宋高宗上追晋人的书风影响。现以旧传宋高宗楷书、马和之配图的《诗经图》(实为南宋宫廷画手绘图、宫廷书手以宋高宗书风楷书)为主采集字例,辅以年份较为接近的文人书迹,逐字对照,可以发现它们的时代风格和用笔习惯比较一致。
图例出处说明 :
鸿雁 - 南宋《小雅鸿雁之什图》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周颂清庙 - 南宋《周颂清庙之什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
鲁颂 - 南宋《鲁颂三篇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
节南山 - 南宋《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
鹿鸣 - 南宋《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
李衎 - 李衎(1244-1320)元《楷书张公艺传并赞》卷,元贞二年(1296)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 ;
潇湘卧游图 - 南宋《潇湘卧游图》卷后纸干道辛卯(1171)葛邲(1135-1200)跋,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褚摹兰亭 - 唐褚摹《兰亭序》(米芾跋本)卷后纸张泽之 ( 张雨,1283-1350) 观款,故宫博物院藏。
底面三处刻字,就它们与断纹的关系来说,“秋涛”二字上有多处明显的断纹横穿,项元汴铭亦有数处断纹横穿,“惠连”二字只有极少量断纹横穿(目测可见“连”字走字底竖笔有一处),这提示三处刻字的年代有先后,“秋涛”最早,项元汴铭较晚,而“惠连”最晚。
下面分析“秋涛”和“惠连”的隶书风格。“秋涛”字形方正,用笔肥厚,结体紧密,但有明显楷书意味,“秋”使用异体字以示高古,这种书风在宋元之际可以找到一些实例,尽管隶书并非当时的流行书体。
如南宋遗民龚开(1222-1307或稍早)的隶书与之颇为近似。2004年出现在拍场上的“龙吟虎啸”琴,被郑珉中先生称为“近四十年所见最完整的宋琴”,池沼之间刻有楷书“赵松雪识”,以赵孟頫家族世藏宋末元初之琴而知名,池上隶书“龙吟虎啸”四字,信为赵孟頫手笔,大小与圆润书风与“秋涛”二字相近,唯结体较扁,更具古意。约半个世纪后的虞集(1272-1348)和钱良右(1278-1344)的隶书则显得瘦硬一些。
▲ 【左】唐 褚摹《兰亭序》(米芾跋本)后
元初 龚开观款,故宫博物院藏
【右】“龙吟虎啸” 琴池上隶书
采自郑珉中《双碧琴楼观琴记》,《收藏家》2004 年第 9 期
▲ 元 龚开《中山出游图卷》后
元 钱良右跋,弗利尔美术馆藏
“惠连”书风清秀,与“秋涛”的敦厚形成对比。此二字结体略显瘦长,起笔收笔的楷书式顿笔动作几乎不见,长短点子多以方笔出之。
在元代,仅有虞集(1272-1348)的少数隶书,故意写得笔划圆润、弧线柔和,追求装饰意味,与之略微相似。但虞集的笔划起止处仍带有楷书意味,结体则追求疏密强烈对比,略显夸张。“以楷作隶”延续于整个明代,在明末清初甚至形成起笔收笔处夸张的大疙瘩,有如大棒骨一般。入清之后,矫此流俗,刊落繁华,如“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1686-1759)多作细笔,放笔直写,不作夸饰,风格简劲清高,与“惠连”二字最为接近。继承这种书风的有巴慰祖(1744-1793)等人。结合“惠连”二字中断纹极少的情况,推测是在清中期,由汪士慎或近似风格的书法家所书。
▲ 清 汪士慎《隶书绳伎诗轴》
纸本,纵 117.8 厘米 横 34.6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郑珉中先生文章里提到另一张宋琴“素绮”,池上题名隶书风格与“惠连”较为接近,但较为柔和,书写者署款“璞斋汪鸣球题”并钤印“百城书庄”。郑先生未及细考“素绮”题名书刻于何时,本文根据有限材料略做考证。

清代至现代有好几位叫汪鸣球的人,可能性最大的是一位晚清民国人,能写隶书。南通博物苑藏有汪氏贺张謇七十寿定制紫砂碗一对,外壁刻绘松鹤,及文字“啬老督办古稀大庆松鹤遐龄 汪鸣球、原渠恭祝,岁壬戌夏”,其中“松鹤遐龄”四字为隶书,字形较“素绮”扁厚敦实,但用笔同属圆润,应是同一人所写。上款“啬老”是指张謇(1853-1926)号啬盦,壬戌是1922年;贺寿署款“汪鸣球、原渠”并非汪鸣球字原渠,而是二人。汪原渠是晚清清流名臣、金石学家汪鸣銮(1839-1907)侄子,他称汪鸣銮为“先伯父”。汪鸣銮、汪原渠叔侄是安徽休宁人,寄籍钱塘(今杭州),而汪鸣球则是安徽桐城人,可能也是出自休宁,但并非近支同族。抗战胜利后安庆地方人士组织“民社党史”,汪鸣球是领导人之一,他的年纪应当和汪原渠差不多,两人社会地位也相近。他们可能只是因为曾在张謇的陶厂产业中共事,参与定制贺寿碗,而叙了同宗。黄砂碗外汪鸣球名字写在前面,隶书当出于他的手笔。因此“素绮”的书刻年份可能已在民国。
项元汴(1525—1590)铭则是明末所书刻,用语及书风符合项氏特点。项元汴是晚明大收藏家,收藏类别涵盖善本古籍、法书名画和文玩,古琴未必是他所能弹,但作为文房陈设和道家乐器,亦是他书房必不可少之物。《中国古琴珍萃》中收录有明文征明、董其昌铭古琴,皆当作如是观。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张“天籁”铁琴,池上刻款嵌金丝“天籁”二字名称下有“孙登”二字,旧称“晋孙登天籁铁琴”,池下刻文嵌金丝“明项元汴珍藏”小篆文及刻印嵌银丝“元、汴”朱文联珠印及“子京父印”朱文方印。经郑珉中先生研究,铁琴并非晋人所制,项元汴收藏款印则可信为真,并据以推定琴为元人所制(见《对两张“晋琴”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4期,但在2014年出版的《故宫古琴》一书中又推定为明代琴)。这一处嵌金丝收藏题记,与“秋涛”琴上的篆书收藏题记书法完全一致。

【右】“天籁” 铁琴池下的项元汴收藏题记
项氏经藏古书画卷后留有不少他亲笔所书题记,如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冯摹《兰亭序》(神龙本)、传怀素《论书帖》、传黄筌《柳塘聚禽图》、李唐《采薇图》等传世名作,皆有实例可供对照。明人尤其是江南人自称“明”是流行风气,项氏就多有自称“明墨林山人项元汴”的,亦不乏自称“真赏”者。
【中】传 五代 黄筌《柳塘聚禽图》卷后
【右】南宋 李唐《采薇图》卷后

【右】元 王蒙《太白山图》卷后
项元汴题云 “明项墨林真赏”,辽宁省博物馆藏
他的题记以楷书为常见,亦有小篆,还有极少数隶书的例子,用篆隶书都是由于晚明人自炫高古风雅的心理。小篆书笔划柔和,但并非标准的圆朱文,结构松散,排列不齐,显示身为商人的项元汴书法能力一般。项氏能画,但当时上门求画者,会先向其童仆送上三百文钱,一待项元汴画好,立刻取走,以防他题字,称为“免题钱”。这虽是笑谈,但也反映出时人好其画而厌其书。
▲ 【左】唐 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卷后
项元汴又一题云 “墨林项元汴真赏”(隶书),故宫博物院藏
【中】传 唐 怀素《论书帖》卷后
项元汴题云 “明墨林山人项元汴真赏”(篆书),辽宁省博物馆藏
【右】传 顾恺之《女史箴图》
“明墨林山人项元汴家藏珍秘”(篆书),大英博物馆藏
琴上所刻的项元汴印“子京”朱文方印,则未见于其书画和古籍藏品,但类似篆文见于其多方藏印,如“子京父印”朱文方印、“子京”葫芦印等,这枚方印的“子”字下部直画处理得较为平直,以适应二字方印的布白,或许是另有其印,或许是根据他的其他印章临时绘刻的。
唐 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卷后
唐 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卷后
元 钱选《梨花图》卷本幅
再就这几处文字所传达的意涵略作解释。制琴墨书的“三月上巳”正是著名的“兰亭之会”三月初三,即“祓禊(音伏隙)之日”,但其原理并非文人雅集,而是古人于天气转暖、各种流行病势将抬头之际,通过特定的宗教仪式如水浴,辅以香草药酒之类医药卫生手段,祈愿新的一年健康平安。《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东汉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东汉应劭《风俗通》亦云:“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可见此俗传自周代,东汉已经固定。其中虽有宗教迷信成分,却也包含着生活经验和智慧。琴制于春日上巳,根据书刻时间的推测,制成后百余年后方被命名为“秋涛”,虽是形容其音色宏亮浑厚,却也赋予了它从春至秋的时间感,以及生命兴衰的哲理感。“惠连”当是指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407-433),他最知名的作品《雪赋》之外,尚有《秋怀》诗,其中有几句描绘了孤独的文人在秋夜弹琴:“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寒商动清闺,孤灯暧幽幔。”清代某位琴家以“惠连”副铭该琴,或许因该琴的走手音饱满悠长,适于细腻情感,故而在琴名“秋涛”提示的波涛、松涛等自然意象之外,又借谢惠连《秋怀》诗中意境加以抒发。
该琴在清末民国间由现代著名画家吴待秋(名征,1878-1949)藏,据传后来归苏州过云楼顾氏家族。所配铁胎朱漆琴匣,盖刻篆书“宋嘉熙秋涛琴”取法晚清篆书名家吴让之(1799-1870),或即吴待秋所制。
吴氏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著名画家吴伯滔(名滔,1840-1895)次子,1903年赴杭州,1906年赴京,约1916年或稍晚移居上海,晚年来往上海、苏州,被称为沪上“三吴一冯”(吴待秋、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之首,又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并称“海上四家”。过云楼主人、著名画家顾鹤逸(名麟士,1865-1930)与吴伯滔旧有交往,吴伯滔曾为之作画。但吴伯滔去世较早,顾氏与吴待秋的交往当是后来之事。1919年,顾麟士在与过云楼相连的自家园林怡园,举办了著名的古琴雅集“怡园琴会”,会集了来自扬州、上海和苏州的33位琴家,但吴待秋并未在列,或许当时他还未入藏此琴,也未对古琴产生兴趣。
欢迎关注北京保利拍卖网络平台

欢迎关注北京保利拍卖官方视频号

欢迎关注北京保利拍卖官方微博
欢迎关注北京保利拍卖快手号
欢迎关注北京保利拍卖抖音号

云征集联系方式
北京保利拍卖
❖现当代艺术部
E-mail:ddyh@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公众号):ddyhpoly
❖中国古董珍玩部
E-mail:gd@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polygudong
❖中国书画部
E-mail:sh@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polyshuhua
❖中国古代书画部(含古籍)
E-mail:gdsh@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公众号):gdsh_polyauction
古籍文献类
E-mail:gj@polyauction.com
❖邮品钱币部
E-mail:yp@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Yp64083036
❖珠宝钟表尚品部
E-mail:zb@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公众号):PolyPrestige
❖古董珍玩季拍部
E-mail:sijigudong@163.com
❖名酒茗品部
E-mail:zc@polyauction.com
分公司子公司及地区联络
❖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
E-mail:sale@polyauction.com.hk
❖保利(山东)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E-mail:shandong@polyauction.com
❖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E-mail:info@polyxm.com
❖保利义乌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E-mail:polyyiwu@polyauction.com
❖保利拍卖上海地区
E-mail:shanghai@polyauction.com
❖保利拍卖台湾地区
E-mail:taiwan@polyauction.com
❖保利拍卖日本
E-mail:polyauction2005@gmail.com
❖保利拍卖北美
E-mail:nyc@polyauction.com
官方网站
❖北京保利拍卖
www.polypm.com.cn
❖保利香港拍卖
www.polyauction.com.hk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