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拍卖
2021年6月1日,北京保利拍卖202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预展在北京国贸大酒店和北京新国贸饭店盛大启幕,共呈现涵盖中国书画、中国古代书画(含古籍)、中国古董珍玩、现当代艺术、珠宝钟表尚品、名酒茗品、邮品钱币信札等诸多门类,逾四十个专场,八千余件艺术精品,以飨藏家及广大艺术爱好者。
北京保利拍卖202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预展自6月1日起一直持续到各专场拍卖的前一日;拍卖于6月4日-8日在北京国贸大酒店正式举槌。其中,邮品专场的预展时间为6月16日-18日,6月19日-20日正式举槌,展拍地点均为新保利大厦云楼十层。
本季春拍,北京保利拍卖网络拍卖部还推出全新概念的NFT艺术专场,首场NFT艺术拍卖“METAVERSE:数字孪生”汇聚国内外知名的NFT艺术家为大家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世界,体验不同的艺术观感。本次拍卖将从6月4日在保利拍卖APP及小程序上开始网络竞投,6月8日20:30开始结拍。
此外,北京保利再度携手富艺斯拍卖行,合作推出“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和设计”专场,这也是北京保利拍卖持续进行跨文化、跨地域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拓展。
▶陈丹青《西藏组画·牧羊人》
1980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陈丹青便以油画创作《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整个《西藏组画》共计七幅,是陈丹青于1978至1980年间在拉萨创作完成的。这一组画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的创作理念,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性表现了当时艺术创作中从未出现过的个体的“人”的形象,在艺术作品中注入了“人”的精神力量,其影响不仅仅在美术界,甚至在社会范围内都承担了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而此次春拍现身的《西藏组画·牧羊人》这幅作品是其中发表次数、引用次数、展览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大的一件。《西藏组画·牧羊人》大胆直白的描绘了一对亲吻的牧羊情侣。男人仅露背影探身亲吻女人的脸颊,留给观者强壮有力的臂膀,显示着藏族青年的彪悍力量。女人表情害羞含笑接受,以略显笨拙僵硬的身姿回应,生动写实的细节元素赋予整幅画面生命力和美感,呈现了藏民真实生活中的一个角落、一个片刻。在《西藏组画·牧羊人》这幅画里,对恋人情感表达的瞬间捕捉去掉了叙事的戏剧性,让充满爱意的“此刻”凝固,超越了以往创作中那些夸耀和煽情的笔触,一切都是对自然对象的本真刻画,是当时创作中不同于《西藏组画》其他作品的存在,如此更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刘野《竹子 竹子 百老汇》
《竹子 竹子 百老汇》是艺术家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抽象绘画,也是其创作生涯迄今为止最大体量的鸿篇巨制,气势撼人亦极尽精微,堪称刘野第一神品。本作的命名既是出于纪念它的创作地——一个位于百老汇的工作室,更是出于对蒙德里安绝世之作《百老汇爵士乐》的敬意。在《竹子 竹子 百老汇》中,艺术家去除了所有中段分叉的竹枝以及竹节细节,留下垂直的竹秆与纵向不规则排列的粗细竹枝相互交错,不但让画面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呼吸与生长的节奏感,更令构图充满了哥特式建筑所特有的升腾与崇高感。画面整体呈灰白色调,绿、蓝、粉等众多杂色又以极其微妙的过渡方式遍布其中,仿佛只在竹枝交错的空隙间隐约有色调相近的几何型色块互相映衬,好似竹林在微风中摇曳时的光影变化。纵观刘野所绘之竹,无不纤瘦萧肃,以抽象法无限接近对象之本质结构,在整体的气韵上又颇有宋元文人山水的清雅高逸:“轻法”“尚意”,适兴作画,超脱凡俗。
▶吴冠中《富春江边》
《富春江边》创作于1963年,是吴冠中到浙江富春江写生时所作。他一生只去过一次富春江,描绘富春江景色的作品只有6幅油画,而以江水作为主体描绘的仅此一件,此作完美体现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意。画面构图简约,在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的平远的视角中,一眼望去,水面开阔,溪岸蜿蜒远去,船舶有的静静停靠,有的缓缓驶过,近景一些块状岩石散布在水边,两棵枯树枝杈伸展。画家运用大刀阔斧铺陈的块面——水面和溪岸分别构成青绿色的块面和白色的块面——分割画面,再用细笔描绘的树木枝条与块面形成反差,树木、岩石的灰色调与水面的绿色调、溪岸的白色调构成如音乐韵律般的三段式色彩结构,于是画面整体在块面与线条的对比中,在色彩的跳跃中,在虚实疏密的相互映衬中,传达出生动明快的画面节奏,可谓动静结合,浑然天成。
▶朱德群《构图 NO.338》
成交价:RMB 1380万
朱德群《构图 NO.338》创作于1970年,恰逢朱德群创作生涯中的红色调系的“光明”时期。相较于前期作品注重结构与符号化的呈现,1970年以后的作品往往透过光线和色彩阐释一种直观感知的现象,透过表面的形式展现对于生命本源和精神世界的思考。朱德群在此幅画中纯粹以光与色建构起一个有自然景物的世界,以抽象的形式元素重新塑造出“可游可居”的山水空间,他非常巧妙地运用颜色本身的重量对比及块面构成形成了蕴含张力的动势,使整个画面尽管看起来空无一物,笔法也不急促,却充满了戏剧性和碰撞感,此作的场景设置与光色技巧均突破了抽象绘画的限制。以此观之,《构图 NO.338》无疑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曾梵志《面具系列》
成交价:RMB 1610万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突破性地采取近2米的长方形狭长画幅,从而于视觉上强调了垂直、纵向的空间意识感,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别树一帜。自1994年开始创作“面具”系列起,艺术家持续在主题、表现形式及色彩上不断完善,更会在每个阶段注入崭新的元素。九十年代初的面具系列多以群像为主,至千禧年前后,画面人物逐渐减至单人或少数人,构图形式却愈加丰富。此幅《面具》创作于2000年,画中的场景由过去的封闭空间转移到更宏阔的海岸环境,场景的变化意味着画家在探索时代、社会与个体的关系以外,进而开始思考着客观世界与个体、人与自然的关系。画中人物是典型的都市白领形象,西装革履、黑皮鞋一尘不染、手拿礼帽。画家为主人公设计了一种光鲜亮丽却又矫揉造作的造型,身体稍微扭曲,帽子放于胸前,双脚前后分开站立,以一种绅士、时装模特抑或电影明星的姿态呈现于观者面前,诠释着“面具”系列的中心主旨——现代都市人的疏离、矛盾的困境。
▶周春芽《春风拂槛露华浓》
成交价:RMB 977.5万
桃花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题材,其常常被赋予一种温柔典雅的特质,但在周春芽的绘就之下,赋予桃花以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的同时,也流露出颇具暧昧的情色意味。 “那满山遍野的粉红色,流淌着让人血脉贲张的妖冶,让我感到原始生命力量的律动。”周春芽被漫山遍野的桃花触动后开始构思“桃花”系列作品。在《春风拂面槛露华浓》一画中,以大尺寸呈现的桃花盛开的景象似乎正是周春芽最初被触动时的画面。在这件作品中,他一改写意式的表现手法,用近景、中景、远景层层推进的视觉呈现表现了蓝天之下,湖畔一侧的桃园盛开的景象。

成交价:RMB 920万
成交价:RMB 575万
成交价:RMB 690万

成交价:RMB 977.5万
成交价:RMB 517.5万
成交价:RMB 632.5万
成交价:RMB 356.5万
成交价:RMB 230万

成交价:RMB 425.5万
成交价:RMB 94.3万
成交价:RMB 184万
(创艺术家拍卖最高纪录)
成交价:RMB 126.5万
成交价:RMB 184万
成交价:RMB 63.2万

成交价:RMB 161万

韦嘉
我们这个时代
成交价:RMB 74.7万
待拍卖

▶李可染《巍巍万重山》
李可染
巍巍万重山
76.5×105 cm 镜心、设色纸本 1989
估价:RMB 40,000,000-50,000,000
李可染《巍巍万重山》,绘于1989年,此件为李可染生命最后一年里的“画笔绝唱”,也是画家艺术生涯中一件重要的代表作。少见的横幅构图画面,李可染用雄浑有力的纪念丰碑式的山水来表达他对中华大地的热爱,画家透过连绵的山峦、松林和穿插其间的人物来营造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又透过光线的投射来塑造山体的质感和画面丰富的层次,用李氏笔墨的厚重和精微凸显出“巍巍”“雄立”的取意所在,苍茫天地间,巍巍万重山,气象宏大万千,蕴含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精神特质。
▶黄胄《驯马图》
黄胄
驯马图
204.5×141cm 镜心、设色纸本 1976
估价:RMB 27,000,000-30,000,000
驯马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场景,但在黄胄看来确实最能代表边疆剽悍、浪漫的生活特征的画题。本幅《驯马图》尺幅达到惊人的26平尺,身着红色民族服装的哈萨克姑娘成为画面主角,双手紧勒缰绳,发丝飞扬,座下的那匹黑色骏马前蹄腾空,雄健有力。背景众多人物的组合安排和环境营造等方面别具匠心,是在构图上吸取西方透视的同时又结合本民族绘画传统的戛戛独造。黄胄在画上紧紧扣住驯马这一题材,一方面充分展现了边疆人民对自我生活的肯定,同时黄胄也借助于这一题材,在力量和激情的激荡中表达了突破旧有束缚而面对未来的良好期许。
▶傅抱石《屈原》
傅抱石
屈原
画:62×88 cm 诗堂:26×84 cm 设色纸本 1953
估价:RMB 36,000,000-40,000,000
傅抱石《屈原》创作于1953年,恰逢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作为年度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开展纪念活动。傅抱石受到了全国纪念屈原气氛的感染,开始了《屈原》的激情创作。画家将屈原置身于一个烟波浩渺、无边无际的湖边,加之秋苇、水草的荒凉,将气氛渲染得非常悲壮。屈原眼窝深陷,但却精气逼人,披散的长发和宽大的袍袖在江风中飘荡,深沈伟岸,忧思重重。在人物刻画上比较内敛,情绪上虽没有40年代所创作的屈原那般激动和悲愤,却把屈原愤世嫉俗的孤高品性,威武不屈的铮铮骨气,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抱负,奔放的诗人气质,纵有报国之才、效国之志却不得重用的惆怅,看穿楚国的未来却又无力回天的悲悯,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徐悲鸿《双鹫》
徐悲鸿
双鹫
120×90.5cm 立轴、设色纸本 1944
估价:RMB 16,000,000-18,000,000
印度大吉岭之后,徐悲鸿屡以灵鹫入画,此题材遂成徐氏动物画之典范代表。徐悲鸿《双鹫》作于1944年,与徐馆藏珍同徐悲鸿纪念馆珍藏的著名藏品《灵鹫》同为竖幅,尺寸亦在伯仲,而较2011年释出本略大。造型把握精准到位,显示徐悲鸿对于物象解剖结构之深刻了解。以彩墨画鹫是大师的独创,从其写生稿和三件完成稿可以看出,杰出的造型能力为徐悲鸿的水墨画创作提供了其它艺术家很难达到的一种写实高度,尤其是动物姿态的塑造,在悲鸿浪漫、悲情的笔墨渲染之后,更呈现出一种英雄颂歌式的交响曲氛围。这件作品堪称徐氏创作中的稀世珍品,对于我们认识徐悲鸿四十年代初的艺术创作的高度和他悲悯的民族情怀有着极大的帮助。
▶齐白石《杂画册》
齐白石
杂画册(八开)
28×17cm×8 设色纸本 册页
估价:RMB 6,000,000 - 8,000,000
齐白石的《杂画册》共八开,每开17厘米×28厘米,画彩石、水草甲虫、河蚌、葡萄、藤萝、草本海棠(秋海棠)、木本海棠等。杉村勇造《画人·齐白石》一书(昭和四十二年由东京都求龙堂发行)曾以彩石、葡萄二幅为插图。台湾郭轫编《齐白石画集》(1982年由台北国华书画出版社发行)则将此册八开全部收入。可以说,这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作品。
▶张大千《五亭山色图》
张大千
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62×128cm×2 镜心、设色金笺、纸本 1968
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
《五亭山色图》创作于1968年,彼时张大千已迁居巴西,“八德园”业已修建完毕。“五亭”即“八德园”内之景观,大千先生常以亭内避雨赏景,创作写生。主山以多层次墨色挥就,山势逶迤滂沱,局部泼染重彩,现山林沉郁葱茂,又围出一片云气与湖水,山脚屋宇数座俨然,山顶凉亭一座与之相呼应,画面兼收雄奇和妍丽之感,其泼墨、泼彩手法已臻化境。
▶潘天寿《指墨红荷晴霞图》
潘天寿
指墨红荷晴霞图
本幅《指墨红荷晴霞图》为潘天寿以其独步于近现代画坛的指墨法所为。潘公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写茎杆,其气魄之宏大,气韵之生动,非笔力所能达。所出之线无不造型概括、骨力遒劲,似断非断,似连非连,似直又曲,似曲还直,如锥画沙,如虫蚀木,如蝌蚪文,如屋漏痕,特具一种凝重古厚而又极为自然的意味。作品在构图上极富个人特色,章法结构极为坚劲严谨,在险绝之中见平稳,巧妙的表现出力量感与结构美。

▶宋拓本《唐虞恭公温彦博碑》
估价:RMB 500,000-800,000
宋拓本《唐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637)十月立于陕西醴泉县。碑正书,36行,行77字。额篆书4行16字。墓主温彦博为一代名臣,受李世民器重,身后获陪葬昭陵的荣耀,此碑现在陕西咸阳昭陵博物馆。此碑全文近三千字,如同其他昭陵陪葬碑,至宋代碑石下截已多被人为凿损,漫泐难辨,因此即宋拓最多者仅存上半截七、八百余字。存世可信宋拓寥寥,除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以外,民间流传极稀。
▶沈周《谷林堂诗意》
沈周
谷林堂诗意
绘画:151×65cm 书法:39×65cm 立轴 设色纸本
估价:RMB 8,000,000-10,000,000
谷林堂在今扬州平山堂后面。元祐七年(1092),苏轼由颍州徙知扬州,建“谷林堂”纪念老师欧阳修。沈周中年画饱满繁密,皴染淹润;晚年趋于粗简,极少烘染,未免刻露之病,黄宾虹称“明画枯硬”,指的大概正是这种笔墨。沈周此幅《谷林堂诗意》为其中年真迹,景物繁密却不失浑沦雄沉,取王蒙、吴镇二人家法而机杼别出。史传说他四十岁后拓为大幅,此幅非早作可知,而圆融的笔墨又与晚年钵途,可知画为其中晚年风格转换时所作,其雄厚之气,明一代无人可及。
▶宋徽宗《晴竹图立轴》
宋徽宗
晴竹图立轴
设色绢本
估价:RMB 8,000,000-10,000,000
宋徽宗融徐黄二家于一体,黄派的富丽写实中融入了徐派的野逸与水墨渲染,以格物致知的宋学精神把宫廷绘画的精工妍丽推向了极致;同时又受文人画“诗画一律”旨趣的影响,以诗入画,追求画面意境,取得“象外之象”难以言传的艺术效果。本幅宋徽宗《晴竹图》写新篁两株,不作配景,枝竿细瘦如筋,嫩叶新发,明朗劲爽,清韵可人。晴竹者即生长在天朗气清、一片晴空、无风无雨环境下的竹子。枝竿以徐熙没骨法钩勒,加入了“瘦金书”用笔,显现出竹节瘦劲奇崛之妙。竹叶用笔如“瘦金书”取黄庭坚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笔画爽捷遒美,逸趣蔼然。
▶八大山人《仿倪瓒山水》
八大山人《仿倪瓒山水》为张大千大风堂所藏。张大千既是天赋才情的书画大家,又是收藏界的巨擘。或是受老师曾熙与李瑞清这两位前清翰林遗民的影响,张大千对四僧笔墨最为沉醉。暮年的八大山人对倪瓒仰慕备至,留下数件仿倪山水佳作,本件即为其一。八大仿倪,无不透露出多年习董的积淀和人入暮年的生命感悟,以他独特的方式追寻倪瓒山水画里的天真幽淡。其行笔平缓温吞,在有限的范畴内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笔墨韵味。本件仿倪山水历经林朗庵、张大千、王方宇、方闻鉴藏,在王方宇著《八大山人生平与艺术》中更有较为详备的分析,堪称力作。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