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不仅仅是对传统美学的再现的工具,更是对当代社会价值的思考的媒介。海派摄影代表之一的职业摄影家陈海汶带领创作团队,历时12年,辗转28个省份和地区,途经554个县市,行程26万余公里,寻访到1531位民族代表和文化传人,一部关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因此应运而生。
“我们·中华五十六民族”陈海汶摄影作品展,展览现场
6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三亚文化传播展示有限公司、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商业摄影专业委员会承办的 “我们·中华五十六民族”陈海汶摄影作品展暨画册首发活动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A馆隆重举行。在4000平方米的展场种,从其12年来拍摄的十几万张“中华五十六民族”摄影专题图片中甄选出500多幅进行集中展示,其中不乏若干的巨幅照片……展览以丰富的民族影像档案形式,体现出摄影家独特的拍摄视野、人文关怀和民族情感,呈现出可观看又可回望的历史与当下。
2008年10月 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自然村佤族村寨 佤族长者
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这片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孕育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他们的风貌,何其丰富,他们的传统,千年延续。”
2009年4月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乡瓦尔希迭村
在拍摄“全家福”系列中,每一张“全家福”都坐标于此民族典型的聚居地,画面既包括了民族的文化传承人,也记录了该民族代表代际关系的典型家庭面貌,他们衣着民族服饰辅以民族发饰,生产和生活用具、文化艺术器具、民族传统及文化图腾等各种信息汇集在一张照片之中,呈现了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文献式“底片”,也展现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生存活力。
2004年5月 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 藏族印象
随着时间和物质文明进程的加速,那些我们未曾见过的传统的生存方式,特别是其中那些珍稀的人类样本、民族样本,民族传承正在不可避免的处于消亡边界。他们的样式何其丰富,他们的传统魅力无穷,他们的文化是值得保护的人类遗产。身为摄影师的陈海汶,希望为这些珍稀的存在留下印记,也是他一直坚持的摄影使命。
观看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摄影家12年来的呕心沥血与不懈坚持,感受到他浓烈的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愫,体会到摄影艺术在当下的历史担当与责任,也通过摄影的载体,再次感受到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们·中华五十六民族”陈海汶摄影作品展,展览现场
“当下被铭记,未来被看到。摄影一定要与时代、与自身生命产生联接、发生关系,摄影的文脉与国家的文脉是相通的。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终将被时间证明,被永恒赋予意义。”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590页厚重的同名中英文画册《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华五十六民族》画册首发仪式和开幕论坛活动。展览期间,还将举办9场高质量摄影专题讲座,展览将展出至7月6日。
“我们·中华五十六民族”陈海汶摄影作品展
展期:2021年6月24日 - 7月6日
时间:10:00-17:00
地点:西岸艺术中心A馆(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
票价:30元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