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携手国际机构、政府、社区、环保、学术、建筑、时尚、设计、艺术、科技、媒体 等各个领域的杰出机构及专家,共同发起年度专业大奖:“中国 ECO DESIGN 可持续设计大奖”。2021年度奖项以“社区营造”为主题,邀请来自建筑、产品、服装、人文、环境保护几大领域的专业评审,期待挖掘并支持中国最具创新力的ECO DESIGN设计师、品牌、机构、项目案例,最终将在多元的国际机构、设计庆典、大学智库、科技+公益、优质媒体等平台上呈现并推动先锋设计的应用场景与未来合作。
本次大奖的专业评审们经过了严格专业的评选和决议,最终在7个奖项类别下,最终共推选出8位获奖者。诚挚祝贺各位创作者融合理想与实践的卓越成就!组委会将陆续跟进落实联系工作。我们将在微信公众号系列文章中发布每一位终选获奖者的作品和详细信息。这一期将分享2021年度青年创新大奖获奖者李豪(一本造建筑设计工作室)的项目:花火计划(留守儿童工艺建造项目)。
获奖者:李豪(一本造建筑设计工作室)
获奖作品:花火计划(留守儿童工艺建造项目)
所获奖项:2021年度青年创新大奖
评审推荐:
“花火计划”运用营造、体验、分享和互动元素,完整的闭环方式给留守儿童设计了一个具有创造性与心灵疗愈的完整方案。把人、事、物很好地有机结合互动,并具有成熟运营的经验,且拥有相对规模的复制能力,可以造福更多留守儿童。
——张娜
设计营造关注的重点不一定是结果,也可能是过程,“花火计划”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参与工艺建造的机会,这份人文的关怀,为材料、构筑物这些原本冰冷的物体增加了一分温度,或许能为孩子们埋下更多可能的种子。希望除了使用环保的材料,引导孩子们制作的具有功能性的装置,可以真正地使用起来。
——王会东

01
起因:给孩子们展示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平均年龄不足12岁的孩子,能否独立完成一个“建筑”或“空间装置作品”?
孩子们能否完全参与到整个建造的过程中,不需要教师和家长们代劳?
教师干预与孩子们自主创造的平衡点在哪里?
建造活动能否由建筑师推而广之,成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基础课程?
……
2017年,“花火计划”项目组成员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镇的家访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最大的困境不在于缺吃少穿,而在于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力——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未来除了遵循父母的旧业,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项目基地村落图景(这里图注要麻烦调整一下,因为照片来自2017-2019三年不同项目地的拍摄,部分由合作方提供,部分由志愿者拍摄)
面对当下乡村的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一本造工作室的建筑师团队发起了“花火计划”——为留守儿童提供建造与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与服务,专注于用教育连接城乡,让乡村的孩子拓展职业可能性,给孩子们带来更具想象力的未来,为乡村发展带去永续支持。
自2017年发起,“花火计划”已持续运营三年(因疫情暂停一年),带领数百位留守儿童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建造课程。参与“花火计划”的志愿者,大部分来自艺术设计类专业,或是对设计艺术专业感兴趣的大学生/高中生。对志愿者来说,不仅可以在公益项目中奉献热情,也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的一个起点。

“花火计划”Hi Ladders High项目,湖北罗田,2018
一本造建筑设计工作室认为,乡村振兴不仅要提升基础设施,更需要对年轻一代进行培育。这种培育像播撒种子一样,需要将目光放在五年后、十年后,从而在城市、近郊和农村地区之间建立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联系。
02
课程设计:兼顾“自由”和“成果”
孩子们从心理状态到知识储备完全不同,如何给这些孩子做空间装置建造营,没有任何先例可循。虽然挑战很大,但这也给了“花火计划”更大的探索空间。
由于“建造”这项活动天然的特性,“花火计划”让艺术教育不再限于看、摸、画以及贴为主导的手工课,而是成为综合了身体、绘画、音乐、电影等大量艺术形式的多维课程体系。建造活动天然的协作特征,让孩子能具备主动且充足的动机、并以小组团队方式完成创作。

孩子们积极参与“建造”活动
“花火计划”的营地课程一般在5天左右,形成了完整的情绪“剧本”,如同一幕逐渐展开的空间戏剧。
“花火计划”的课程是没有最终的“形态”成果目标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孩子还是营地的志愿者,在课程开始的时候都会如同冒险一样开启新的旅途。课程设计导师会对成果做出预估,如同游戏中主线的若干种可能的结局;但是选择哪一条分岔的小径,是孩子们和志愿者共同的选择。
“支线”是短小精悍的创造力课程,穿插在主线“剧本”中。随着营地课程的推进,“支线”和“主线”交替递进式展开。好奇心会引导孩子们投入进他们的学习和游戏。设计师李豪将这一过程比喻为:“建筑师像是导演,而孩子们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在谱写属于自己的剧本。”

“花火计划”Hi Ladders High项目,湖北罗田,2018
当装置第一次搭建完成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达到了第一个高潮,但是这个时候故事才刚刚开始。在学习了工具使用并开启自发性的创作之后,他们才将迎来真正的挑战——孩子们需要分组创作自己的方案,并接受大家的提问与质疑。综合评价与票选中胜出的方案将在营地结束的嘉年华中搭建完毕。
志愿者们为孩子准备的课程材料一般是“低结构水平”的——即材料以原初的面貌出现,而非经过大量的提前加工。这些材料通常是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木块、pvc雨水管等。全部构件均可迅速搭建、组装、拆除与回收。这也是“花火计划”可持续性的重要体现。

建造材料均是易于回收的可持续材料
在“花火计划”设计的夏令营课程中,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的自由,或选择伙伴并肩作战,或独立创作单枪匹马。
相比完全单纯的艺术教育,“花火计划”的课程有着极为明确的目标,每个孩子得到的任务都可以被拆解为清晰的步骤,即使没有经过任何艺术训练也可以完成创作,孩子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十分显著;另一方面,明确的目标之下,保留了宽泛的创作空间,鼓励孩子们自由创作,并在演讲与辩论中激荡思考。传统艺术教育难以兼顾的“自由”和“成果”在“花火计划”中得到充分的平衡。
03
体系构建:开源模型
多维课程体系的打造,不得不提到团队坚持的“开源”概念,这也构成了“花火计划”开源建造项目的理论基础。
李豪向BCAF介绍,“开源”是受到软件行业开发方式的启发,花火计划形成了一个向日常空间参与者开放源代码的架构模型,让参与者成为平等的空间创造者。基于开源的课程设计理念,“花火计划”以空间装置建造为切入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现状,逐步开发并完善了一个全新的夏令营艺术教育体系,并设计了多项适合8-14岁儿童的艺术启蒙教育课程。

“花火计划”Hi Ladders High项目,湖北罗田,2018
“花火计划”第一年(2017)设计与实践的课程,小规模采取了开源社区的协作模式。目前,团队正在逐步完善课程,并会陆续把课程的具体操作细节在网络公开。李豪说,这样做一方面是希望能看到更多朋友的建议,共同完善课程;另一方面,由于“花火计划”目前规模有限,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把课程分享给更多对这个领域有兴趣的人,将课程作为他们公益事业的开始。
04
志愿者与建设者:一起点燃“spark”
由于“花火计划”的课程由建筑师主导设计,职业属性较为明确,因此吸引了一批热爱建筑与艺术、或者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以及未来想从事设计类工作的高中生。这种带有学习和职业成长属性的经历,让志愿者们很愿意多次参与。

“花火计划”Blue Day Dream,湖北浠水,2019
另一方面,为了让项目持续保持活力,“花火计划”在今年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项目——Program SPARK * Talent。这个项目旨在发掘更多的“建设者”,并陆续与年轻设计师建立合作,邀请他们加入“花火计划”,共同设计课程,一起点燃更多的“spark”。

志愿者创作的作品
志愿者的反馈,也激励着“花火计划”不断前行。
一位志愿者分享:“很荣幸在刚刚认识建筑学的时候,就认识了种太阳&一本造,认识了浠水的孩子&酷热的夏天……建造可以是很柔软的事情,无论是嗨梯、raise me up还是白日梦蓝,还是未来多少个的神奇的装置和课程,都会给一方孩子带来庇护心灵的力量吧……这对我来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课堂,所以很感激自己的幸运也有一点点骄傲。”
05
来自“建筑使者”的“惊喜”
在4年时间中,“花火计划”在四川仪陇和湖北恩施建造了Raise Me Up(2017)、在湖北罗田建造了Hi Ladders High(2018)、在湖北浠水建造了Blue Day Dream(2019)。每到一处,都带来了有趣的空间课程。

“花火计划”Raise Me Up,2017

“花火计划”Hi Ladders High,2018

“花火计划”Blue Day Dream,2019
李豪回忆,2018年Hi Ladders High的课程里,是“花火计划”第一次尝试加入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方案表述与评选的环节。在开始方案设计之前,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预估了孩子们方案设计与模型制作的时间,整理归类了有可能出现的方案形态。
但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自发先进行了组内方案pk,有一位小朋友甚至画了十几张方案草图表述他的想法;最终孩子们的方案不仅在形态上囊括了项目组成员总结归类的全部种类——从仿生建筑(作品“小虫屋”,仿拟了昆虫的形态),到对人文细节的关怀(作品“琦珺”,设计了很多交错的出口,让人们可以不被打扰地出入);同时,在平面图的表达上还自发形成了不同风格。 “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所体现的‘创造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令团队非常欣喜、也非常难忘。”李豪说。

孩子们积极参与“建造”活动
“今天的工作坊十分有趣,更多的是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之中,不去问,也无人打扰,与世无争地创做者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更期待的是明天上午的电钻(这里解释一下,其实是手钻),真男人就得会用电钻。”
“今天感觉到父亲的不易。我只想说,感谢天下一切为了家庭而拼搏的父亲(这里解释一下,他的父亲是建筑工人)。”
项目详细信息
个人履历
李豪,一本造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花火公益建造项目Program SPARK发起人。
曾获多项国际大奖:
2020 AD100 YOUNG 《安邸》杂志100位中国建筑室内设计新锐;2020 IDEAT理想家远见大奖入围(花火计划);2020 IDEAT 理想家年度设计新锐入围;2020 DtEA Hornorble Mention;2020 UNI Pavilion of Year;Build Magazine 2019 Design & Build Awards Excellence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German Design Awards 2018 Special Mention;A’ Design Awards Golden Award;iF Award 2018 Winner;Design for Asia 2017 Bronze Award;God Pin Design Awards;2017;Best Design Awards 2017;IAI Best Enviroment Friendly Award 2017;Architecture on the Clock Awards – Pavilion of the Year;Blueprint Awards 2018 Commended
机构介绍
一本造建筑设计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是一个具游牧性质的跨领域创意实验室,由建筑师,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工程师和艺术家组成。我们的工作领域主要包括:公共艺术与装置,新媒体互动艺术,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公益建造教育,独立出版与写作等思辨性实践。
从乡村建筑到城市设计,从商业项目到独立艺术创作,一本造工作室在专业领域积极回应各类型的设计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依靠多种媒介积极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与艺术的全面融合。以创造力为驱动,一本造工作室寻找传统观念中被忽视的机会,创造富有“信念力”的场所,以拥抱愈加复杂的现实世界。
*文内项目信息、图片素材均已得到获奖者确认和惠允使用。
完整获奖和入围信息请点击下方了解:
2021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获奖作品系列往期回顾:
2021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获奖作品|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闲下来合作社
2021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获奖作品|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余物新秩序
2021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获奖作品|默然滋长:真菌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与设计应用
2021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获奖作品|低成本农村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设计
————完————
关于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
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
www.bcaf.org.cn
BCAF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和智库研究三大领域展开类型广泛而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构建创新中国为主线的人文公民社会。
BCAF致力于支持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和创作者,将中国当代文化推介至国际舞台,支持中国新一代的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BCAF已与十数个国家的国际性平台紧密合作,其中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戛纳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协会、亚洲文化协会、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时装周等。BCAF策划组织了多项高规格政府项目,例如中欧/中美/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德文化年、中德青年创新年、“中法文化高峰论坛”、“中国与欧盟在文化遗产、文化与创意产业和当代艺术领域相关方的合作调研报告”、“中欧人文智库峰会”、“中印文化连线”、“中日文化连线”、“亚洲文化节”等等。
2015年5月至11月,BCAF策划及组织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国家馆,得到了国际媒体和艺术界的广泛好评。2017年至2020年,BCAF在美国各地成功举办了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作为中美政府最高级别交流框架的“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官方项目之一,文化节探索了中国民间文化外交的新形式。2017年,BCAF中国艺术电影基金支持的电影荣获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第70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同年,BCAF支持独立电影导演王兵参加卡塞尔文献展。
2020年,“BCAF国际大师合作系列”携手国际机构、专业平台、媒体伙伴进一步支持具有先锋活力的大师项目:坂本龙一、文德斯、大卫林奇、李沧东等全球电影、音乐大师的最新原创项目。
机构合作接洽:胡斐 hufei@bcaf.org.cn、宣淳祎 xuanchunyi@bcaf.org.cn
媒体合作接洽:徐沛 xupei@bcaf.org.cn
感谢支持BCAF!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期待大家的参与,共同支持我们有活力、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公益项目。我们深信人文的美与力量。推动中国的多元公民社会发展始终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作为中国唯一致力于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国际交流、智库研究出版的公募性艺术基金会,我们热忱地去发现并支持最能代表中国当下具有突破创新精神的机构与项目、最具个人原创性艺术家的鲜明故事与智慧思考,并将我们在中国的工作精华推介到更为开阔的世界舞台与专业合作中。
捐赠方式如下:
银行转账汇款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万国城支行
账号名称: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银行账号:0200209119020121596
请在转账附言栏内注明您所捐款的项目、您自己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以便我们在收到汇款后给您邮寄捐赠证书和捐赠收据。对BCAF进行捐赠的机构或个人均享有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资格,详情请联系: 宣淳祎,xuanchunyi@bcaf.org.cn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