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厂农民工——王仁伟摄影作品展
展览顾问 | 姜振庆
大连美术馆将于2021年7月16日—7月25日举办《船厂农民工》王仁伟摄影作品展。展出王仁伟先生近五年时间拍摄的船厂农民工影像作品80幅。
展览开幕式将于2021年7月16日9时38分举行,开幕式之后将在美术馆二楼展厅举办“王仁伟与观众对话交流会”,就纪实摄影的有关话题及自己的创作体会与观众进行交流座谈。
疫情期间,请提前预约参观。预约方式见本文末,诚邀您的光临!
王仁伟
王仁伟农民工影像的见证与表达
策展人/汤亚辉
王仁伟的选题逻辑是:一方面,农民工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骨干,当今中国社会早已离不开农民工;另一方面,农民工是个弱势群体,他们务工在城里却不能完全享有城市待遇。这一“强”一“弱”的反差,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摄影师记录和表达的责任担当,而他所见证的农民工虽然仅仅是历史轴线上的一段,但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工”这一称谓很可能马上会结束它的使命,那时船厂农民工影像便可成为城市后来者回溯历史、映照当下的一份弥足珍贵档案。这么看,农民工题材不但有其现实意义,肯定还会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不但在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中有意义,在世界范围中也有意义。
看王仁伟作品,不难从影像的角度梳理出诸多亮眼之处:
大环境小人物互为因果映照。在王仁伟农民工影像中,并不鲜见船台、船体等大环境下忙碌的身影。这种大环境格外的大,人物置身其间又显得格外的小的处理方法,使得这一大一小,互为映照,又互为大小,王仁伟这种以风光摄影做“壳”,实则赋予纪实摄影的“芯”的手法来诉说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不能不说是个活用。
叙述夹杂表达,记录揉进隐喻。在王仁伟农民工影像中,不吝做了相当篇幅的肖像塑造。虽然这些画面构成是通常的写实,影像又呈看似举手之劳的随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简单写实朴素可信,与一些谨慎构造和刻意雕琢有些不同。这不同在于摄影师不大注重形式,却有意塞进了只能意会不能言说的元素,通过服饰、道具和有限环境,强调寻觅、期待、渴望、无奈的情绪逸出,以留给观者更多想象和阅读空间,让肖像画面五味杂陈的意味更浓,让照片更耐读,更具批评性。
静态构成,以景说事。史上有类型学摄影一说。类型学的“冷面”意义,是以工业静态构成,成就深沉力量,呈现逼人的信服力。在王仁伟农民工影像中,他试图用船厂的工业静物说事,画面清一色的没有人,形式上虽不是类型学那种分类组合归纳,却同样意在表达一种关系,一种静态构成与农民工群体的连带关系。面对物的观照、静思和无动于衷的冷面注视,引发观者的思考,暗喻支撑起大工业脊梁的整个农民工群体的沉重、悲壮和与形成的反差,尽管这种关系的呈现可能是非直接的,但在意义上与类型学摄影殊路同归,同样起到昭示社会关注的作用。
这么说来,王仁伟的农民工影像是呈二元论折射,直接和间接的,客观和主观的,记录和表达的,叙述和隐喻的。一方面他高举了“高大上”的旗帜,充分肯定农民工的丰功伟绩,似乎为“歌德”式摄影做别样注脚;另一方面,他又将同情怜悯等对农民工的情怀注入到他的作品中,这又似乎继承了路易斯·海因摄影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传统。正是摄影师精神世界的多重、复杂,似波澜,足以搅动观者平静的内心世界,引起较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思想共鸣。若是这样,王仁伟的农民工影像该是出在当下献给未来的一份有价值的文献,他解读农民工影像的理念是区别于他人的一个独特样本。


所有观众须实名制进行网上预约入场。
参观可提前五天预约,扫描下方二维码,按照要求如实填写个人信息,选择预约时间即可。
预约二维码
观众须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聚集;入馆前须接受体温测量,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的观众谢绝入馆。
入馆须出示预约信息、本人有效证件(原件),同时需出示“辽事通”个人健康码、扫描国务院疫情防控行程卡二维码,显示绿色方可入馆。
我馆将全力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开放的安全和有序。期待各位观众和我们一起做好防控工作,遵守规定,文明参观。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展览预告
《“海岳开襟”大连画院书法篆刻院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1年7月30日——8月22日
(7月26日——7月29日为换展期间,不对外开放)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