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展中展
造空间 Rhizomic Space 主题展
必要的转场 Necessary Transitions 

策展人Curator:
琴嘎/Qin Ga (Chyanga)

艺术家/Artists:
东妮尔/NiNi Dongnier
刘商英/Liu Shangying
全宝/Quanbao
萨扎布/Lkhajav
新塔娜/Shinetana
乌日根/Urgen
于伯公/Yu Bogong


在高台当代艺术中心“西部剧场”展览中,特别邀请了“造空间”以“展中展“形式参展,展览以“必要的转场“为主题,由造空间创始人琴嘎策展,邀请七位与内蒙有关的艺术家,分享创作。

“必要的转场”是造空间以展览的形式策划的主题展,呈现了七位参展艺术家对于“游牧当代性”的认知与实践。游牧文化发展至今,普通人对其赋予浪漫的想象,而忽略了残酷的现实和现今面对的处境。琴嘎作为策展人,在本次展览中反思当下艺术过度聚焦城市文明的现状,并尝试将正走向边缘化的游牧文明与当代生活语境建立有效的连接,引起讨论。

展览中,具有代表性的七位内蒙艺术家从生长环境、所受教育和自我文化选择出发,以摄影和录像媒介为主,呈现他们艺术实践中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

其中,东妮尔从传统舞蹈学习出发到当代编舞结合跨媒介形式在城市花园中编导空间重建与故乡的联系;刘商英在内蒙戈壁沙漠中试图以绘画的方式与胡杨林中过往生命对话;全宝的《礼物-迁徙》中草原五畜的头骨堆叠在工业产品手拉车上以当代的方式迁徙在时间与空间中;萨扎布在《大自然的秘密》中使用蓝色的哈达蒙上两位亲戚的眼睛以纯粹的感官感知所处内蒙平原河流的自然环境变化;新塔娜在夏季闲置的棚圈中探索艺术和草原日常生活的互动可能性;乌日根探讨当代社会文化精神和观念的游离本质并提出质问“我们有来生吗”;于伯公将自己对游牧方式的理解融入进广阔的艺术实践当中,去感知和体会鄂温克驯鹿人部落—敖鲁古雅。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2021,图片由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必要的转场”参展艺术家


东妮尔/NiNi Dongnier 
场域记录 3/FIELD RECORD 3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东妮尔《场域记录3》,雕塑表演,120分;高清视频截图,6分33秒,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雕塑运动装置介于现场表演和视觉艺术之间,在120分钟内占据了水磨坊中心花园。作品探索了体积、静止、精微运动、缓慢而持续的下落,探究人的身体、艺术对象和空间之间的合力与张力。


《场域记录I-II》是严谨的结构即兴舞蹈与声音材料的互动,由五至六位舞者和两名声音艺术家共同形成一个共振的场域。它代表了转换的记录。作为同一项目的另一分支,《场域记录3》以雕塑表演的形式实现。艺术家东妮尔用100个草球和一个木制骨架基座建造雕塑,并把它置于水磨坊中心花园的一个2 × 2米的舞台上。在装置中,艺术家用一根橡皮筋把自己和雕塑连接起来,试图形成“悬落”的形象。不可控是在其中对生活的感觉,它显示出与把持相比,跟随重力的一种脆弱部分。


“草球将景观作为互动材料,我探索这些草球的体积,也想要创造一些对原始空间的新认识。如何让这个人造物存在于富含精神性的花园中,但仍是花园的一部分。通过密切关注雕塑与我自身、与花园中五块巨石的比例关系,以及该地区植物的配置来做到这一点。我也在如何构建空间中找到乡愁,它让我联想到北部草原,草球唤起我对草原的记忆。”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东妮尔/NiNi Dongnier,蒙古族,1988年出生于内蒙古,编舞、舞者、跨学科艺术家,旷域行动/Field Motion创始人,艺术团体NUUM联合创始人。先后获得北京舞蹈学院学士及硕士(民族民间舞)、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学院访问学者(当代舞)、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编舞与科技)。曾为兼任助理教授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舞蹈系。现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

东妮尔的艺术实践从舞蹈、表演、剧场,延伸到移动影像、编码、软雕塑和文本。根植于北方跨境的游牧文化、自然观、哲学和艺术,核心探索身体和行动的形而上学,以及与特定空间时间的关系。并在近十年往返于纽约、北京、内蒙古的生活工作中,采纳迥异的理解世界的方法,拥抱各种形式和哲学的不和谐挑战,内化为独立的创作角度;善于从看似对立的事物中,发现联系和同质异构之处,对二元论思维提出挑战。近期作品在纽约La MaMa实验剧场|艺术与科技项目CultureHub(2020)、第七届运动与计算大会(2020)、成都市美术馆年度提名展(2020)、深圳OCAT艺术中心(2020)、麓湖A4美术馆(2020)、贾德逊教堂运动研究(2019)、Mana当代艺术中心(2019)、芭蕾与艺术中心(CBA)(2019)、水磨坊中心(2019)、Made in NY媒体中心(2019)、IAC/InterActiveCorp总部(2018),Gibney舞蹈中心(2018)等机构展出。驻地MAX: Media Art Xploration(2021)、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运动实验室(2019-2020)、美国剧场导演罗伯特.威尔逊的水磨坊中心(2019)、美国舞蹈节国际编舞驻地项目(2011)等进行创作。


刘商英/Liu Shangying
生命场/Living-Natures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生命场》影像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刘商英继2014年西藏之后的又一个在自然中的绘画行动项目,该项目历时三年完成(2015-2017)。深入额济纳旗广袤干涸的戈壁沙漠,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试图与那里过往的生命对话。从对西藏神秘之光的抬头远望到额济纳旗胡杨与沙的向下聚焦,刘商英经历了在不同自然场域中的身体感知和交流变化。用绘画触摸额济纳旗的胡杨遗骸,并将完成后的绘画作品移至离工作现场不远处的戈壁之上,与两千年前的汉代遗址红城共处十五天,希望能更加开放地将这些现场绘画与自然中的历史、生命连接在一起并探讨艺术与自然的时空边界,而这一切则必须是以持续不断的在场行动和身体介入为基底。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刘商英, 蒙古族,1974年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油画系副主任,工作生活于北京。

2011年之后,刘商英先后多次深入西藏阿里、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罗布泊等地进行野外现场绘画项目,持续以创作发生地为单元,先后创作了《玛旁雍错》系列、《胡杨与沙》系列和《荒原计划》系列,并在2017年后的个展中连续将现场绘画系列放置在真实自然场域中探讨绘画与自然的关系。刘商英不画风景,他在风景之内绘画。他的绘画是让众多形象担任自然的一个个“角色”。刘商英的绘画与他的身体行为密不可分,他以苦行的方式将自我融入到原始自然之中,用身体和行为建构多维度的绘画场域,与自然形成在场性对话,从而试图进入由绘画行为创造的“第二自然”。
重要个展包括“浮云-刘商英个展”(北京中间美术馆,2013)、“空故纳万境-刘商英个展”(中国美术馆,2015)、“青山半入城-刘商英个展”(常熟美术馆,2016)、“生命场-刘商英个展”(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红城遗址,2017)、“荒原计划-刘商英个展”(新疆托克逊红河谷,2019)。曾在意大利维多利奥国家美术馆、印尼国家美术馆、意大利罗马Valmontone Doria Pamphilj 宫、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英国王储基金会传统艺术学院、纽约艺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今日美术馆、中间美术馆、筑中美术馆、松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金鸡湖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常熟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许村当代美术馆、造空间等地展出。公共收藏有法国梅格基金会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间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筑中美术馆、庞薰琴美术馆、常熟美术馆、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内蒙古额济纳博物馆等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等。


全宝/Quan Bao
礼物-迁徙/Gift-Migration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全宝《礼物-迁徙》,摄影,60X45cm,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礼物》是从2017年开始的系列作品,探讨游牧文明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与差异性价值的可能性。《礼物--迁徙》中,一个在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业产品便携式手拉车,上面叠放着“草原上五畜”的头骨,系着一条象征草原上繁衍生息和江河湖泊的绿色哈达,迁徙在不同的时空中。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全宝(布仁额尔敦),蒙古族,1973年生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先后就读于内蒙古海拉尔师专美术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作品多以绘画、综合材料、装置为媒介表达个体在自然与社会现实中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其主要个展包括 :全宝油画展,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北京,2001;  “ 一 一 ” 李洁、全宝双个展,55 号院子艺术空间,北京,2014。

主要群展 :穿越之桥-中国与墨西哥当代艺术展,墨西哥总理府博物馆,墨西哥城,2019;韩 · 中美术交流展,韩国文化院,北京,2019;2000+当代中国艺术展,德国科学中心艺术馆,波恩,2018;纸上·至上,青岛天泰艺术中心,2018;跨越的疆图-蒙古·西藏当代艺术展,念者实验艺术空间,拉萨,2018;百年央美内蒙古校友作品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2018;苍穹之下-内蒙古当代艺术扫描,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2017;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中国2016艺术行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NordArt2015”德国北部艺术区当代艺术展,比德尔斯多夫,2015;“2000+”中国当代艺术展,杜塞多夫市政厅艺术中心,杜塞尔多夫,2015;“当代中国”,德国航空航天艺术中心,波恩,2013;“ 当代中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柏林,2011;“阿尔勒在北京草场地摄影季-新锐影像艺术展”,北京,2010。



萨扎布/Lkhajav
大自然的秘密/The Secrete of Nature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萨扎布《大自然的秘密》,行为,摄影,45×80cm,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20年的冬天,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高勒的飞雪结冰的河上,让自己的两位亲戚静立在上面,用蓝色的哈达蒙住他们的双眼并缠绕连接在一起,让他们在静默的环境中只用听觉、味觉和感官来相互交流和感知。在40分钟的时间里,静默不动的两人不由自主地被所处的环境无意识地感染和影响,在静默中感知冰河底下的流水声、鸟的啼叫、风中舞动的草木之声……继而与大自然产生联系和沟通。而这个场景,比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现实场景更密切地产生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开阔我们的思考、联想空间,从而产生智能感悟和理性思考的自由型态与无限张力。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萨扎布,蒙古族,1986年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2010年毕业于蒙古国文化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2011年成为蒙古国“BLUE SUN”当代艺术协会会员。现居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其主要个展包括:时间不可逆·萨扎布草原个展,贵勒斯台草原,2020;无字叙说,扎那巴扎儿艺术博物馆,乌兰巴托,蒙古国,2011;ZOHIMJ,扎那巴扎儿艺术博物馆,乌兰巴托,蒙古国,2010;
主要群展:一起游牧,造空间,北京,2020-2021;蒙古·特兰西尼亚艺术驻地计划,噢拉斯泰列克·丹尼尔,罗马尼亚,2019;蒙古·特兰西尼亚艺术驻地计,partiumi christian ,罗马尼亚2019;沙漠驻留项目,库布齐,2020;燕山散步项目,多伦县,2019;跨越的疆图-蒙藏文化主题展,拉萨念者·实验艺术空间,2018;跨越的疆图-蒙古文化主展,艺泰空间,呼和浩特,2017;阿尔泰的呼唤art camp 项目,艺术中心,乌兰巴托,蒙古国,2015;art camp 国际艺术项目,呼跟汗山,蒙古国,2011。


新塔娜/Shinetana
棚圈工作室/Livestock Shed Studio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新塔娜《棚圈工作室》,摄影,30X40cmX3,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草原上的棚圈夏季是闲置的状态,棚圈的主要用途是春季接羔和冬季避寒的场所,夏季闲置时间是艺术家新塔娜在草原上的工作室空间。把艺术带入棚圈空间,是新的工作方式。探索草原日常生活与艺术家工作内容的交叉点,以及更多的互动可能性。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新塔娜,蒙古族,1983年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2006年和2016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主要以绘画、影像、装置媒介为主,探索游牧文化的精神结构,从不同途径撷取了一些历史和生活片段,思考游牧文化在今日的社会处境和游牧人的生活现实。现居于呼和浩特市。
 
主要个展:个人项目“棚圈工作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新高勒嘎查,2020-2021;个人项目“呼和浩特日记2019、2020”,呼和浩特;“对神与灵的造型追寻”个人绘画展,呼和浩特,2015。
部分群展:“一起游牧”艺术项目,造空间,北京,2020-2021;“凹凸-折射的视域”,艺泰空间, 呼和浩特,2019;“迁·当代艺术展”,ON艺术空间,呼和浩特,2019;纸上·至上,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内蒙古,2018;“跨越的疆圖-蒙古·西藏文化主题展”,念者实验空间,拉萨,2018;“苍穹之下-当代艺术扫描”,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2017;“跨越的疆圖-蒙古文化主题展”,艺泰空间,呼和浩特,2017。


乌日根/Urgen
重复/Repetition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乌日根《重复》,摄影,120×120cm ,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们走向哪里,似乎是一个简单而普通的问题,但同时又是生命的终极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有来世吗 ……?这也是一切哲学和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意味着—生命的未来在哪里?宇宙生命的演化过程,是通过自然万物生命的自然演化过程来体现。宇宙生命的意识通过自然无为来实现。所以说我们人身就是小宇宙,包含着大宇宙的全部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宇宙以及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人类,其实都在变动中实现了永恒,并没有所谓的“终结”。生命作为一种时间理论,永恒回归之于生命的启示是:“生命是差异与重复”。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乌日根,蒙古族,当代艺术家,1993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目前任教于内蒙古艺术学院。作品以装置、影像、绘画为主要媒介。以作品为镜像反应了当下社会形态,不断地探讨当代社会文化精神和观念的游离本质,着重思考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冲击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狂妄的心理和行为。


主要个展有:“乌日根同名个展”(呼和浩特87画廊,2016),“时代精神的表征-乌日根个展”(北京环铁时代美术馆,2009)。

主要群展有:“异地登录”呼和浩特·捌柒画廊 2021;“口罩的艺术-封锁下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贝鲁特和梅多斯艺术家对抗冠状病毒-19”,2020;"集体内在的欲望",台湾S7美术馆99艺术中心,2019;"凹凸—折射的视域",艺泰空间,呼和浩特,2019;"跨越的疆图-蒙藏当代艺术展",拉萨念者·实验艺术空间,2018;“平行的视野”,El Barrio艺术空间PS 109,纽约,2018;“跨越的疆图—蒙古文化主题展”,艺泰空间,呼和浩特,2017;“苍穹之下•当代艺术扫描”,内蒙古美术馆,2017;“从困境到边缘—混合多媒体展览”,El Barrio艺术空间PS 109,纽约,2016;“等待多戈”,盛世天空美术馆,北京798艺术区,2013;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光照启迪」平行主题展“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国际巡迴展,圣格雷戈斯修道院 & 曼吉利瓦马拉那宫(义大利)、北京今日美术馆(中国)、台中国立美术馆(台湾)、鹿特丹世界美术馆(荷兰),2011-2012。



于伯公/Yu Bogong
敖鲁古雅/Aoluguya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于伯公《敖鲁古雅》,黑白摄影,67 x 47cm,200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敖鲁古雅》是面向自然项目的一部分,在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部族,他们就是“敖鲁古雅”(地名,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的鄂温克驯鹿人。


创作的初衷是一次溯源而上的返回,踏上探寻之路的起因与冲动是敖鲁古雅部族所坚守的游牧和旅程在路上的边缘心理状态。这与我创作中持续关注的本体状态相吻合,这也是进化与自在的内在需要。在林中的深处,在阳光下,在石块上,在星空下一种称为“自在”的呼唤向你袭来。

“黑白照片是我两次深入草原和森林腹地考察鄂温克人的一个项目—— ‘面向自然’中的一个部分,鄂温克人生存在北极圈附近,跟随驯鹿的足迹,尾随着苔藓的生长,常年游走在旷野中。驯鹿是他们的心灵归宿所在,其信仰和价值观与自然保持一种尊重和平行。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平行注视,始终保持朴素的价值诉求。这使得他们一直将目光所及的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恒定的抽象概念,深深内化在他们的意识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对物的信仰。在这里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存在关系与心理依赖是维持他们彼此的和谐的基础,步入现代社会的人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心理依赖。也只有在最低限度内对自然的索取,才能更大限度地维持我们与自然家园的存在与心理和谐关系。”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于伯公,汉族,1970年生于中国内蒙古,现工作于内蒙古、北京、福州。他于1990年代中期,参与了圆明园艺术家村的前卫艺术运动。他的创作包括了雕塑、装置和绘画,近年来主要以社会参与式项目来开展其工作。他发起的“移动的学院”、“移动的营地”、“发现的图书馆”项目,以自然为母体视角进行一系列的在地创造性教育实践。
 
主要个展:果壳,魔金石空间,北京(2019);敖鲁古雅,魔金石空间,北京(2013);登陆,杂货铺空间,广州(2013);此时此刻,空白空间,北京(2011);穿越河床,魔金石空间,北京(2009;身未动 心已远,魔金石空间,北京(2008)。
 部分群展:一起游牧,造空间,北京(2020-2021);新群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8);遗传记忆放映机-泉州国际艺术驻地创作计划,泉州(2018);社会剧场:参与与共享——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2017);不期而遇——三亚国际当代艺术展,三亚(2013);DAS ICH IM ANDEREN,麦卡托基金会,埃森,德国(2011);亚洲路标——丰田艺术项目,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0)。部分项目:移动的学院,希拉穆仁/北京(2018/2019);移动的箭,丹霞山/希拉穆仁/福州(2017/2018);移动的营地-跨越乡村/城市/草原的精神游牧, 福州/北京/内蒙古(2017);于伯公伏特加艺术项目(2014/2016)。



关于策展人


琴嘎/Chyanga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琴嘎,蒙古族,艺术家、造空间创始人。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及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他的作品一直关注现实且具有连贯性,一贯持有反审美的态度。他的创作从雕塑出发,涉及影像、行为、社会调查、机构组织等多种媒介,展现艺术家对游牧这一文化哲学及其构成世界方式的特殊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中边界和主权议题的讨论。

策划和联合发起了“一个梦想”(2012-2013)、“包装箱计划”(2012-2014)、“造事”(2014-)、“红旗小学”(2014)、“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2015-2019)、“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2016-2018)、“游牧计划”(2018-),目前“一起游牧”(2020-)艺术项目正在进行中。

近年来个展包括:“琴嘎-微型长征个展”(北京长征空间,2005),“CIGE:33个亚洲年轻艺术家个展”(中国国际贸易中心,2008),“暗能量:琴嘎”(北京白盒子艺术馆,2013),“廉价的身体—琴嘎个展”(布鲁塞尔FEIZI空间,2013),“胎记-琴嘎个展(上海浦江OCAT,2017)、“万物-琴嘎”(2018游牧计划/北京朝阳公园)、“丛林-琴嘎个展”(北京中粮置地广场,2019)、“琴嘎同名个展”(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等。同时作品在第五届里昂双年展、第二届布拉格双年展、2006CCAA当代艺术奖获奖作品展、第五届亚太三年展、第一届波兰双年展、首届今日文献展、日本森美术馆、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意大利Palazzo Strozzi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等地展出。他的作品被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瑞士银行、香港M+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OCAT、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乔丹·施尼茨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




相关阅读 
造空间主题展|“必要的转场”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高台在线论坛 |  今日11点,与七位西部艺术家面对面
高台新展 | “西部剧场”即将开幕,七位艺术家与三个空间





关于造空间


造空间是由艺术家琴嘎于2011年底创立的游牧空间,不设实体空间,搭建多元的组织方式,移动地选择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发起、策划实验性的艺术项目,探讨当代艺术在社会现场的蔓延,空间生产的意外性、临时性的结构、可持续生长的力,轮回的生命雕塑场。已经完成的艺术项目有“包装箱计划”(2012-2014),“一个梦想”(2012-2013),“红旗小学”(2014),“造事”系列(2013-2014),“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2015-2020),“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2016-2017),“游牧计划”(2018、2019、2020、2021),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一起游牧”(2020-)。


         

西部剧场 | “必要的转场”—— 与内蒙古有关的七位艺术家 视频资讯 GAOTAI 崇真艺客



About Rhizomic Space

Rhizomic Space, with no bricks or motar, is founded as a nomadic space by Qin Ga (Chyanga) at the end of 2011. Working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and in different forms, it chooses social public spaces with mobility to launch and organize experimental art projects to explore the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social public places, the contingent aspect of space production, temporary structures, sustainable force, and the sculpture of transmigrated life. It has completed a series of projects, including “Packing Case Project”, “One Dream Project”, “Read Flag Primary School”, “Make Waves”, “Fly Together: Shijiezi Village Art Practice Project”, “Volunteering Project: People’s Kindergarten”, "NomadRelays Project""Go Nomadic Together Project " is currently on show. 
 

官方微博 : 造空间RhizomicSpace
微信公众号:RhizomicSpace
Facebook : RhizomicSpace
Instagram : rhizomicspace
E-mail : zaospace@qq.com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艺术家和造空间Rhizomic Space所有,转载必须和我们联系!






更多了解“西部剧场”展览信息,请点击下方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