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3号至10月10号,“成为安迪·沃霍尔”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这场展览展示了传奇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人生,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最为全面的呈现,之后将巡展至上海UCCA Edge展出。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的“波普工厂”互动体验区
安迪·沃霍尔有很多的头衔——波普艺术大师、摄影师、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乐团经纪人、出版商,纽约社交名人、明星式艺术家……世界上如果有斜杠青年大赛,安迪·沃霍尔一定拔得头筹。
安迪·沃霍尔
即使你不知道安迪·沃霍尔是谁,也一定会眼熟他的作品;即使你不怎么关注他的作品,也一定听说过他的“成名15分钟”理论。
安迪·沃霍尔
半世纪前他为绘画重新定义,作品大都使用丝网印刷的技术。他曾说自己“是一台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机器”,只是麻木重复地复制着玛丽莲·梦露的性感嘴唇、可口可乐瓶和金宝汤罐。
安迪·沃霍尔经典作品
很少有美国艺术家像安迪·沃霍尔一样广为人知且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安迪·沃霍尔多元跨界实践和“复制”创作方式,对视觉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1
缘起
1928年8月6日,安德鲁·沃霍尔(原名Andrew Warhola)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奥克兰附近,沃霍尔的父母是斯洛伐克移民。父亲安德烈·沃霍拉是建筑工人,母亲朱莉娅·沃霍拉是刺绣工。他们是虔诚的拜占庭天主教徒,定期参加弥撒,居住在匹兹堡的一个东欧民族聚居区,同时也保留了大部分斯洛伐克文化和遗产。
安迪·沃霍尔和母亲、哥哥的合照
八岁时,沃霍尔患上了Chorea(又称圣维特舞蹈病),这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让他在床上躺了几个月。也正是在这几个月中,沃霍尔的母亲,一位熟练的艺术家,给他上了第一堂绘画课。绘画很快成为沃霍尔最喜欢的童年消遣。他还是电影狂热爱好者,九岁时母亲就给他买了照相机。他也从事摄影,在地下室搭建的临时暗房里拍摄电影。他是家族里唯一上了大学的人,1945年沃霍尔进入卡内基技术学院(现今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
安迪·沃霍尔10岁画的《肖像》
安迪·沃霍尔曾就职于匹兹堡一家名为Joseph Horne的百货公司,这也是他的第一份暑期实习。他擅长绘画、印刷、摄影之间的跨界使用,而在他的第一份暑期实习工作中,安迪·沃霍尔橱窗装饰的特长就已崭露头角。
Bonwit Teller百货商店橱窗,1961年
毕业后,沃霍尔和他的同学菲利普·佩尔斯坦一起搬到纽约。他作为商业艺术家为一些杂志做插画,其中包括《Vogue》、《Harper's Bazaar》和《The New Yorker》。除此之外,沃霍尔也为Bonwit Teller和I. Miller这样的零售商店做一些广告和橱窗布置。
烹饪书《野草莓》,1959年
1959年,沃霍尔与一位室内设计师朋友Suzie Frankfurt合作,为纽约的《时尚世界报》(beau monde)出了本限量版食谱,这本食谱名为《野草莓》(因为当时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刚刚上映),书里面充满了各种古怪插画,从会打架的鱼到烤焦的蜥蜴……
安迪·沃霍尔与母亲
这本史上最有趣、最奇特的烹饪书由Frankfurt提供创意构想,沃霍尔的母亲亲自手写文字,沃霍尔则干起了老本行为它配上插画。他与母亲朱莉娅·沃霍拉的关系十分亲密,母子二人经常共同进行充满创意的创作。
2
复制
1961年沃霍尔找到大量报纸、杂志和照片,并运用丝网印刷术将其印制在画布上。他的图像囊括了撞车、电椅以及名人照片,最著名的莫过于毛泽东、猫王、伊丽莎白·泰勒、玛丽莲·梦露。
《毛泽东》丝网印刷,1972年
同一个人物的形象被不断复制、变换颜色再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种既重复,又有冲击力的画面。就像他创作的玛丽莲·梦露,性感女星的头像在不断重复之后,逐渐丧失了原本的性感意味,变为一个空虚的符号。
《玛丽莲·梦露》丝网印刷,1962年
1962年,玛丽莲·梦露死于服药过量,安迪马上决定制作一系列她的肖像,他使用了研发的新丝网印刷术,24幅梦露像构成了他最爱的两个主题,名人与死亡。
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正好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沃霍尔热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
除了大量重复,他还试图消除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这在传统艺术中是无法想象的。
1962年,沃霍尔因展出实体的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从那以后,波普运动逐渐在美国兴起。
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标,如金宝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列。
《金宝汤罐》,1962年
对于成功地由插画家摇身一变成为了作家、画家与导演的安迪·沃霍尔而言,《金宝汤罐》使他开了第一次作为美术家的个人美术馆展览。1962年完成的“可口可乐”作品是他从手绘到丝网印刷过渡的关键之作。
《Green Coca-Cola Bottles》,1962年
1964年,沃霍尔在里奥·卡斯戴利(Leo Castelli)的纽约画廊首度推出“花”系列作品,旋即销售一空。该系列的创意灵感源自时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策展人的亨利·格札赫勒(Henry Geldzahler)。
《花》,1970年
沃霍尔以俗艳的浮华将花朵商品化、褪去它们的乡野浪漫感的同时,亦为其注入了同时期作品《死亡与毁灭》系列中的暗黑潜流。同时,亦呈现出玩世不恭的嘲讽感:画面中像是人造再现、平涂的花瓣象征着人世无常和有限的生命,令人迷醉又无法抗拒;而这特色,也正是波普艺术世代虚空的象征。
安迪·沃霍尔在其纽约工作室,1964年
很多人评价说,沃霍尔的画几乎不可解释。
“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
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艺术形式与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具有同构性,安迪·沃霍尔用独到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当时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背景下,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
尤其是在波普艺术中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安迪·沃霍尔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3
影像
安迪·沃霍尔同时还是一个高产的电影制片人。继波普艺术取得成功之后,沃霍尔于60和70年代在“工厂”工作室拍摄的实验性电影,其中出镜的很多人因此成为了超级明星。
安迪·沃霍尔和伊迪·塞吉维克(Edie Sedgwick)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电影也不是什么正经电影。
电影《沉睡》拍摄了诗人John Giorno的睡眠状态,片长超过六小时;《吃》拍摄了一个男人吃一个蘑菇的过程,片长45分钟;《帝国大厦》则拍摄了纽约帝国大厦从早到晚长达8小时时间内的变化,摄像机全程是固定的。
《帝国大厦》,1964年
其中,《蓝色电影》一开始在“工厂”上映,直到1969年7月31日它才在一个剧场与广大影迷见面。不幸的是,剧场的工作人员却因此被捕,胶片被没收,经理被罚250美元。
《蓝色电影》海报
尽管影片含有很高的纪实成分,沃霍尔却说“所有的我的电影都是人为的,我看所有的东西都有虚假的成分。我不知道虚假会在哪里停住,真实可以从哪里开始。”
很多看过安迪·沃霍尔电影的影迷和影评者认为他根本不能算得上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导演。确实,举着摄像机对着某个物体长达几个小时,比如拍摄一个熟睡的人或者帝国大厦,不是一个导演该做的工作。
拍摄中的安迪·沃霍尔
但是他对于摄影、电影以及导演的理念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个年代,甚至领先于当代。
他对于静态景物长时间的拍摄其实就是对于平面作品在时间上的延伸,其创作理念和玛丽莲·梦露头像是相似的。
4
工厂
为了进一步巩固他对艺术技巧和原创性的排斥。安迪开始称他的工作室为工厂。他的作品几乎完全摒弃了手工创作的方式,更多地使用流水线生产。
安迪·沃霍尔在工厂内工作
从商业设计起家的沃霍尔,对商品文化的敏锐度和想象力,是他任意出入商业和艺术之间,从而摧毁两者界限的关键,而“工厂”就是他仿照工业生产线来制作作品的地方。沃霍尔的“工厂”超越一般工作室的概念,它不仅用于创作各类作品,也是艺术家、娱乐名流、文化青年和学生争相探访的目的地,被称为当时纽约地下文化的心脏,兼具艺术创作与社交沙龙的双重性质。
安迪·沃霍尔和朋友在银色工厂
沃霍尔的第一间大型工作室,原为制帽工厂。工作室成立之后,他便称之为“工厂”,他请朋友将“工厂”内部以银色锡箔纸和银色油漆装潢。他监督他的艺术工人们在“工厂”里制作版画、海报、鞋子、书籍或是其他产品,包括反叙事极限主义电影的摄制,这些电影又称为“工厂电影”。短短五六年间沃霍尔完成了近30部电影,所有他亲自执导、引发话题的实验性作品皆源于此。
电影《切尔西女孩》海报
“银色工厂”改建拆除后,沃霍尔将工作室搬到联合广场旁,此时期的“工厂”看起来比较像办公室。不久,此处发生最著名的沃霍尔枪击事件,他被合作过的女演员维米莉苏莲娜枪击,险些送命。
经此事件以后,沃霍尔关闭“工厂”数月,摒弃以往不为牟利的“工厂”生产方式,复工即推出人物肖像画的概念,大量生产以赚钱为目的的作品。他对名气的渴求在“银色工厂”时期获得了满足,同时体会到因为名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他转向追求更大的商业成功、更多的金钱,并丝毫不遮掩他对此的兴趣,只要客户付得起,他们的样板将如同玛丽莲·梦露、毛泽东等显赫名人一样,进入沃霍尔手制等40'×40'画框。整个项目成功捕捉了现代人“十五分钟成名”的欲望,利润暴涨。而沃霍尔的工厂电影也是了变化,他不再亲自执导,在影片上只挂制作或出品的头衔。
安迪·沃霍尔在工厂内
安迪在本人写的《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英文名《The Philosophy of Andi Warhol From A to a and Back Again》)中这么讲:“商业艺术乃是“艺术”的下一个阶段。我以一名商业广告艺术家(起家,希望能以一名商业艺术家终了……我想成为一名艺术商人。”
安迪·沃霍尔在拍片现场
他被评价为“把握了商业精髓的艺术家”。也许他的成功就在于,去除掉艺术中那些高深莫测的东西,把所有的一切剖开再摊平,最后陈列出来。
5
落幕
尽管安迪·沃霍尔可能是世界上最被广为熟知的艺术家之一了,但是人们还是往往关注他成就中非常单薄的一面,比如60年代的《金宝汤罐》、《可乐樽》、《杰奎琳·肯尼迪》和《玛丽莲·梦露》的丝网印刷制品。
有人说,安迪·沃霍尔被他早期的成功囚禁了。的确,即使到今天艺评界大都专注在他1960年代时期的作品,他在1970及1980年代的创作从未获到好评。其实沃霍尔在1986年作品的“迷彩”和1984年作品的“罗夏墨迹测验”系列作品展现了他向抽象和概念艺术转变的创作实践。而在1987年他意外离世之后,却因为80年代初创作“神话”系列,被誉为美国神话和波普圣徒。
安迪·沃霍尔
1987年2月2日,安迪·沃霍尔在一次常规的胆囊手术后去世。同年4月1日,在沃霍尔于匹兹堡下葬之后,他的朋友和合伙人在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为他举办了大型追悼会,超过2000人前来悼念。
一代天才就此落幕,艺术无止境,安迪·沃霍尔只有一个,他是我们yyds。
网上有人讨论“怎样评价安迪·沃霍尔和他的作品”,其实他本人早就对此作了回答。
《安迪·沃霍尔》,1969年
——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真正的安迪·沃霍尔,只需看看的我绘画、电影和我的外表,没有什么东西隐藏其后。”
——“我的作品完全没有未来,这我很清楚。只需几年时间,我的一切将全无意义。”
前一句也许是对的,想要了解他就去看他的作品。至于后一句他的作品是否有意义,就让我们交给时间去检验吧。
如果你想近距离去感受天才艺术家璀璨夺目的一生,那么近期可以去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参观展览“成为安迪·沃霍尔”。该展览从匹兹堡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馆藏中精选近400件作品,其中包括首次于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之外展出的摄影作品和文献物品,特别聚焦于安迪·沃霍尔身为摄影师和实验电影制作人的艺术实践。

“成为安迪·沃霍尔”重新审视了与沃霍尔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与艺术遗产。基于对沃霍尔人生和多元艺术实践最新的学术研究,通过对沃霍尔艺术生涯各阶段具有代表性和并不广为人知的作品的呈现,展览充分展现了沃霍尔多元跨界实践和“复制”创作方式对视觉艺术发展的深刻影响。
安迪·沃霍尔本名安德鲁·沃霍拉,1928年8月6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工薪家庭。1945至1949年,就读于卡内基理工学院(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在纽约以商业插画家的身份开始其艺术生涯。从20世纪40年代至1987年去世,沃霍尔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和企业家。他是画家、雕塑家、插画家、摄影师,并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不断对诸如出版、电影、音乐制作、电视、时尚和戏剧等新兴媒介的艺术表达展开探索。
致谢: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