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着“变化”是以天为单位发生着的当下,艺术除了拥有着诸如审美、教育、表达等传统的基本功能外,还成为了与更多学科、工具以及大众流行相结合的载体之一。而在新媒体已然成为代替传统媒体站在公共领域承担着发言角色的此刻,艺术这一在当代逐渐与流行文化相绑相依的表达载体,也获得了更多、更新、更当下的媒介。艺术家赵小黎,就在这样的变化夹缝中,如异军突起般占领了艺术与短视频结合的当口。
因为一条短视频一夜爆红、刷新了当下艺术表达形式的赵小黎,她自己是如何看待新形式下的艺术的?她又是如何运用起她画笔下那些偏爱的艺术符号——玫瑰、火焰、月亮——情感浓烈地进行表达的?本期野生思想与艺术家赵小黎进行了一次对话,从艺术到艺术之外、从表达到表达之外,来听听站在风口浪尖的艺术家是如何解释她自己和她的作品的。

钟声:你曾经在一个采访里说过,你在十五岁自己开始画画那一天就决定用这一生来从事这个事业。我特别好奇,你在当时是什么样的一个原因能让你如此笃定要用这一生来成为画家呢?
赵小黎: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就喜欢去在纸上、各种东西上去涂一涂。这个算是从小可能三四岁开始就有的一点意识,一直以来在心里面留下的应该算是一个愿望吧。后来差不多十几岁开始正式学习一些素描、色彩、速写这些基本的入门的东西。
钟声:如果按你的这个说法,你十五岁才真正开始规划。这是不是有点太晚了?按道理讲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或者说从事绘画这方面的人士,好多的画家都是从小就像你说的三四岁就开始了,那十五岁开始会不会有点晚?
赵小黎:其实我觉得完全不会,因为我觉得绘画这个东西你任何时候开始其实都不会晚的。其实我跟大部分人应该都一样,从小学的画的东西都是一些简单的基本的东西,一般就是从初中毕业或者是上高一开始去学画画,然后到了艺考的才正式学习考学的这些美术的基础。

钟声:其实我一直有个问题,我发现中国的传统绘画通常是可以在众人面前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把整个绘画的过程展示出来,并且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工笔可能但是需要时间,但是像传统水墨和大多数中国绘画就经常会看到,画家是可以在众人面前展示绘画的整个过程的。
那西方油画的绘画时间长度就特别长,然后我从你的作品,尤其是视频里面呈现出来的作品,是感觉到似乎整个的创作是结合了东西方这两种特点,这是你从这些方面找到了一个能够叫东西方结合的一种绘画方式吗?因为你的作品已经不单纯是一幅静态的作品了,你整个创作的过程现在因为有短视频的这些记录,我们感觉到这个创作的过程似乎也是一个艺术的表达。
赵小黎:对的,因为我觉得绘画的形式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跟随着时代发展的,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延伸出来一些“主义”,像达达主义、浪漫主义等等各种各种的分支。最开始可能都是比较传统一点,或者是比较正统、中规中矩一点,然后可能慢慢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会延伸出更多的分支,现在我觉得是新媒体的时代,其实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然后当然在新媒体里面,短视频算是核心吧。
之前图文的那种形式下,可能是画了一幅画后只要拍一张照片发出来,然后大家就能够流传、交流;但是现在的话可能就是短视频,大家会觉得说这个东西可能会比图片更加直观,然后更加能够去拉近和大家之间的距离,就不会说只是一张冷冰冰的图片。(在短视频的形式下)还可以看到画家在创作这幅画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一直觉得说我的绘画其实不单单就是一幅画而已,其实我一直在做的是我的视频影像,然后和我的绘画创作共同构成我自己一个,算是一种更新形式的绘画形式。

钟声: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要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表达你的作品?
赵小黎:其实我拍的第一个视频是在2019年的时候,我那个时候单纯只是为了去记录,因为那个时候刚刚搬了工作室,然后我只是想记录一下捡到一个凳子的这个过程,可能很多人认识我都是从那个捡凳子的视频开始的,其实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拍的那个视频(其实也是用手机去拍摄的),会有人喜欢或者是能得到大家的关注,其实完全没有考虑太多的。只是后来发出来之后,可能在当时大家会觉得说这种在凳子上画画的形式其实算是比较新颖的一个形式,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特别,所以那条视频的传播率啊还有各方面都还是蛮好的。
钟声:当时你找到那个凳子,最初的目的就是想把它做成一个花架吗?
赵小黎:对,那个时候我新搬的那个工作室还算比较大,当时里面也都还没有什么家具,然后又没有很多钱可以去添置很多东西。那就是刚好我们那个工作室对面的房子之前是一个咖啡厅,后来倒闭掉之后重新搬来的一个人在里面装修的时候就经常会扔出来一些东西,像是装咖啡豆的罐子、相框、破的凳子,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经常会扔到外面来。
然后我那时候是把它捡回去只是单纯想说可以放花,因为那个凳子的造型还算是挺美的。本来是单纯地涂了一个颜色,颜色出现后会发现这个凳子本身它就是有一个平面,那我为什么不能在上面去画一些图案呢?然后就画了一些简单的图案,那个也是很快速地画完的,都没有半天的时间吧,然后把它剪成视频发了出来。

钟声:你怎么做到时间那么短就可以把一个作品呈现出来?按常规来讲,一幅油画的创作是不太容易能够做到这么短时间去进行创作的。
赵小黎:我觉得这个其实很好玩,我经常会看到很多人跟我说你怎么可以做到几十秒,那么快速就可以完成一幅画。其实我想说的是可能视频放出来——基本上我的视频都是几十秒的,从来没有超过一分钟——这几十秒的视频可能我画了很多天,尺寸大一点的创作可能花的时间会更久一点,有些是断断续续的也要拖到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完成一幅,然后其实这个视频可能我会半个月每天拍一点,拍完整个过程,所以大家看到了几十秒,它可能不只是这几十秒,我在视频记录的外面,其实我可能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钟声:你的这些作品里我发现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女性”是你作品里面的一个特别持续的主题,而且其中能看出来有些作品也是你自己的个人自画像,是什么原因会选择这么大量的女性题材和人物肖像的题材来进行创作?
赵小黎:我觉得“女性”的话,我可以说是从我自身出发,我自己作为女性可能会更加能够理解、更加能够更好地表达女性这种细腻的情感,或者是独立的精神,或者是对自我的表述,我觉得我自己可以去表现这个东西。可能大家会说有些画跟我自己很像,因为在画的每一幅画我自己会投入很多的时间,而且也会把以前的一些经历表现出来。现在我自己的画中其实有一幅很大的,大概是1.5×2米,那其实在画那幅画的时候——那幅画也是画了一个少女的样子——我会更加地去表达我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还有小时候的一些回忆。
我小的时候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那时候我爷爷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的芍药花,还有蜀葵,以前的时候蜀葵是像野花一样的,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所以它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花,所以芍药和蜀葵这两种花是出现在我的那幅画里面的。然后还有就是月亮这个元素,其实是因为我小时候觉得自己会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人,因为我会觉得说月亮好像一直是在跟着我走的。所以我会把这些小时候的场景或者是一些经历,放到这个画面里面去。

钟声:你作品里面经常会出现花鸟、月亮、蝴蝶、少女,这些元素是你作品里面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而且这些作品呈现出的整体第一直观印象就是梦幻。这种梦幻感是你的生活的投射吗,还是你自己梦境的表达?
赵小黎:我觉得是现实与梦境的一个结合,因为这些场景就是我身边的或者是过去的一些经历,或者是我对未来的一些设想,其实这些就是我整个人内心的一个影射。其实我搬到厦门来之后,画面里面更多的会用一些冷色调,比如蓝色调、黄绿色调,其实这些跟身边的环境,还有过去的一些经历,还有一些自己内心的对待事物的一些想法和看法,我觉得都是有关系的。所以我觉得是一个结合吧。

钟声:跟我们分享一些你创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吧,让我们也感受一下你当时创作背后的灵感源泉到底是什么样的?
赵小黎:我在去年的时候画了一幅作品,算是我平时不不常画的一种色调,是整体比较粉的一个色调,那幅画的名字叫《燃烧中的风筝》。其实是我在画之前有一天我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在放风筝,然后我就突然间在想要不要画一张以风筝为主题的画。我们那边其实是有一个比较大的花园还是公园的一个地方,然后那时候树上刚好就是落下了一个风筝,所以我就把它捡回去了。捡回去之后就准备画一个以风筝为主题的画,也算是比较中国风一点吧,所以当时色调没考虑太多,因为其实风筝再加上中国风的一些元素的话,应该就是大红大绿的一些色调。
我当时在画的时候是刻意降低了颜色的饱和度,让整体的颜色会更加融洽一点,然后才创作了那幅画。但“燃烧中”其实是在后期才加入进去的,因为我当时在想这个算是一个新旧文化的冲击,所以把风筝画成了一个燃烧中的红风筝。因为它算是代表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但它又是在逐渐消亡的,所以其实这个我觉得算是结合了传统复古和潮流的东西吧。
钟声:这个风筝为什么要绑在一个少女的头上,这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而且少女的眼睛中漂浮的是一团气体一样的东西,当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赵小黎:其实这幅画我在最初确定好这个风筝的主题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可能会做一个文化之间的交涉,就是复古,中国传统的一些元素跟潮流文化的融合。少女眼睛旁边会有一些云一样的东西,其实那些东西它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是祥云的元素,只是我把祥云变成一个立体化的东西。

钟声:那在你创作当中,潮流的元素大概都是哪些元素?哪些是你经常会运用的?
赵小黎:其实我觉得潮流是非常多元化的,我觉得应该是各种各样的、新鲜的东西,我觉得那些都可以作为潮流。最开始可能大家对潮流的文化,会觉得就是在街头涂鸦什么的,但我觉得现在不单单是在街头涂鸦这些东西,我觉得现在可能是把最初在街头上的一些东西搬到架上绘画上,这也是潮流。这些文化其实是在不断革新的,潮流文化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它的方向、元素我觉得也应该是更加多元化的。
然后其实我觉得潮流的这种文化和传统的或者是复古的这种东西,是可以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去表现的。就比如你可以把一些中国传统的元素或者是传统的符号,用当下比较流行或者是说比较潮流的一种形式给它表达出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方式,不会说局限于某一种形式或者某一种风格或者是某一种元素上面,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不断的随着这个时代去不断去定义的。

钟声: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找到了并形成了自己绘画的风格?这个风格当初是因为什么样的灵感触发,你突然发现这种表达更加适合你自己?
赵小黎:我觉得一直以来我的视频影像和我的绘画创作,它们都是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很多我画里面会出现的一些元素或者符号,其实在视频影像里面都有去表达出来,我觉得这两者是结合起来的。
钟声:那你自己如果要总结你自己现在绘画的这种风格,你大概会怎么来去形容它呢?
赵小黎:我觉得我的这种形式算是之前没有过的表达,算是一种比较新鲜的形式。其实最初在这种新形势产生的时候,大众是不太能够理解或者接受的。即使到现在我一条视频发出来,很多人也会在下面讨论,有的会说你这个东西它是不是艺术,或者说你这个东西它这样这样子好不好,或者是你会带来什么样的一个影响,其实大家都会在这个东西上面去讨论。
我觉得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或者是各自的立场去看待这个事情,我能够去引发大家的关注,引发大家对艺术的探讨,我觉得这个也算是一件好的事情吧。其实我自己在不管是视频风格还是绘画风格上面,也是在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的。我觉得现在这种方式可能是在现在这个阶段更加能够表达我自己的方式,但是不一定是说这个是最适合我自己的方式,因为我觉得最适合我的方式可能会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会出现、可能在未来我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或者是更加创新的形式,不会拘泥于现在的这种形式。

钟声:我看到你的作品里粉色和红色的运用是非常强烈的,偏向这两种颜色是你的性格所致,还是你的对色彩的某一种比较强烈依赖性的表达?
赵小黎:其实在我的绘画里面,蓝色调、粉色调、红色调可能算是比较常用的几种。蓝色调的话其实是比较跟身边的这种环境,大海啊什么的有关。然后粉色调和红色调的话,其实在画的时候算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反射,就可能说我外表看起来性格大大咧咧的,也比较中性一点,但其实内心每个女生都会向往一些比较少女或者是美好的、粉色系的少女心吧,所以粉色调算是我比较常用的。
红色调的话其实是我记得我画了一幅舞狮,把舞狮作为了一个面具一样戴在头上,那幅画在画的时候也用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所以那幅画在画的时候会运用到红色,非常浓烈的红色调去表现。红色调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比较能代表中国传统,像我现在运用最多的两个元素,玫瑰和火焰,都是红色调的呈现。

钟声:现在很多人将你定义为潮流艺术家,刚刚你也有提到你在创作的时候是用现在比较新潮的一些手法,还有一些元素,然后融入到你自己的作品当中。那你是如何理解当今的潮流艺术的?而且在这一两年特别是今年,大量的潮流艺术家其实是从网络上他们有很多吸引人的作品,等于是网生的一代网红,然后到了线下有了自己的展览,你怎么看现在的这样的一个现象?
赵小黎:我觉得潮流这个东西,它本身就是记录当下,它本身就是代表了当下的这个时代,当下的这个文化,当下的这个发展过程。我之前的也会很排斥“网红”这个词,我也不喜欢这个词,但现在的话其实我已经比较能够接受这个词,我觉得这个也没有什么。因为大家谈论起来网红的时候好像会带有一种贬义的感觉,但是其实我觉得倒是可以去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东西,因为它本身代表的就是这个社会,它就是社会发展下的一个产物,所以没必要去有这种排斥的心理吧。我觉得更多的是在这个东西上面去吸收,看到它好的一面,看到它更加正能量的一一面,我觉得这个才是更重要的。能够在各种东西上面吸收一些好的东西融入到自己身上,我觉得这个是更重要的。

钟声:对于喜欢绘画的朋友和即将进入到这个领域求学的朋友,你想说?
赵小黎:坚持。努力。大胆去做自己想做的。
钟声:从你的角度,你怎么看木星美术馆?
赵小黎:我觉得木星美术馆虽然是一个近几年才兴起的美术馆,但是我觉得她在做展览上已经有了比较前卫的思维,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她做的东西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展览馆里,不管是去欣赏作品也好,去打卡也好,我觉得这已经是成功了的,已经是吸引到了当下的年轻人的了。木星美术馆做的更多的可能是潮流的这个方向,这一点上我觉得也完全没有问题,也特别好。

以上内容选自本期节目,点击顶部链接收听全文。
你也可以在 喜马拉雅 / 小宇宙 平台,
搜索「野生思想」,收听往期内容。
本 期 抽 奖
关注公众号 + 评论区留言:
“为什么喜欢赵小黎的作品”
【7月23日 17:00】
将抽取2位幸运朋友送出
包含艺术家赵小黎作品在内的
「新潮动力木星艺术中心启动展」
门票各一张
您也可以扫码直接购票,快到现场一睹艺术家们的作品吧!
👇


往期回顾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