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展览 | 「请保持社交距离」展览预告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请保持社交距离
Please mind the gap between you and the paintings
· 展期 ·
Duration
8/8—9/18/2021
· 门票 ·
ticket
20元 /人
我们如何看一幅画?
当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游走在美术馆或画廊里,每幅画静静挂在墙上,随时准备迎接观者的目光。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看待绘画和理解绘画的方式,绘画以电子图像形式的出现彻底地颠覆了艺术的传播和观览方式,看画自此有了“实物”与“图片”之分。大漆、麻、木板 Lacquer, hemp, board大漆、麻、木板 Lacquer, hemp, board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具备唯一性,但当它们以电子图像传播时,仿佛又变得无限多;接着NFT横空出世,在图像的技术介质上加了"标记化",使得数字图像重新归于独一无二。究竟我们想独自拥有一幅画,还是更愿意与人共享,或是仅仅只享受片刻与其独处的时间?而那一批又一批走近画作的人们,又是如何解读作品的呢?就如约翰·伯格所说,我们看画不仅是为了寻找艺术的秘密,也是关于人生的秘密。尤其对于当代艺术,艺术家们用长期实践来探寻创作的实现形式,他们似乎是向观者贡献了丰硕的结果,但实则更像是一直为我们抛出问题的真正先锋。有趣的是,现在人还会常拿出手机拍下自己喜欢的作品,将其定格为一张私人的影像占有。这场技术互动可称得上现代人看画的优越方式,在瞬间与永恒的这一刻,定格这张画与个人的关系,古人如何能及?而这个藏在作品里的人生秘密被你找到之时,也永远不曾影响它同时成为下一位观者的秘密。看画的距离并非特指人与作品的物理距离,而更是一种抵达认知与覆合感官的情感距离。就如数字化时代的演进高举着方便全人类的旗帜,却也渐渐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真实互动,当我们叩问当下看画的方式,并阐述个人与画的关系时,终于还是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 “我”要与”画”保持怎样的距离呢?钓鱼灯 Arco by Flos, Designed by Castiglioni
狩猎椅 Hunting Chair, 1965, Designed by Werner Biermann喀瓦坚手工藏毯-白玛 Carpet by KHAWACHEN
而东方古人看画则强调手的参与,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独自酌赏,或约三两知音,一起欣赏、评点、题诗。在赏玩氛围中,画面的内容随着展开的卷轴缓缓浮现。得自然之形,绘胸中之景,观众看的是画家心中的山水,是一种意向上的山水。如何“赏玩”?“远观其势,近辨其质”。纵观整体经营造势,于细微处赏鉴笔墨之间的运筹帷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画中世界的意趣可供观者置身其中攀游品味。如何“品味”?在“人不移而画动”的动作间把玩手中景致,以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随着不同片段的人物变动,慢慢体悟画中人的生活。间或一时兴起,和好友一同参与手卷的另一种创作——卷上题跋,接龙一样的让手卷的内涵越来越厚重,叠加着往来文人的痕迹。而当今公共艺术机构中展出的长卷,则多置于展柜中,或只有片段呈现,让人对截取画面的内容不可一应视之;或全部展开,直接让人一次性看完画面内容和题跋。此时的看画的方式与创作者的意图及应有的画的互联方式发生了改变。观众面对这样的布置可能也只会聚焦于画中的笔墨是否精妙,题跋人物均为何人,却忽略了当时文人看画犹如在画卷中游览的动态体验感。简而言之,有种受展陈方式影响的隔阂横亘在人与画之间,而这种距离感自古至今随着体验的不同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绢本手卷 Handscroll;27.2 x 265.9cm;宋代 Song Dynasty原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Taipei Palace Museum绢本立轴 Hanging scroll painting;158.3 x 108.1cm;北宋 Northern Song Dynasty原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Taipei Palace Museum平切式三弯灯挂椅(左) YOKEBACK SIDE CHAIR (Left)高 Height:109cm;座高 Sitting Height:47cm;座面宽 Width:49.5cm;深 Depth:47.5 cm鳝鱼头式灯挂椅(右)YOKEBACK SIDE CHAIR (Right)高 Height:104cm; 座高 Sitting Height:48cm;座面宽 Width:50cm;深 Depth:42cm长 Length:208cm;宽 Width:56cm;高 Height:75.5cm
宋代水晶山子 A ROCK CRYSTAL ‘MOUNTAIN’ BRUSHREST, Song Dynasty全球疫情的袭来与演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与人的社交距离也有直接的显现。与此同时,万一空间也希望探讨古今中外人与绘画的关系、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代的展览,管窥千年来的这种距离背后展示的内容交流、变迁与融合。此次万一空间将荣幸呈现艺术家吴杉的个人项目,并结合二玄社与辽博复制精品、以及古今中西的家具设计,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经历。对艺术的观看和思考千人千面,我们不做比较,不言工拙,只借此展体验看画过程中的微妙差异,还原不同语境下对艺术的阐释,与在此之中显现的特殊而安静的精神体验。
吴杉,1960年出生于杭州,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86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教授。国际化的学术背景和艺术履历,简练的、理性与感性交杂平衡的画面语言,中国传统的材料基础的融合,让他成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先锋之一。艺术家基于大漆材料本身的审美属性,在制作的缓慢和重叠当中,发掘自己的线条审美的这种韵律和语言。他曾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美国威斯康新州马修弗德新视觉美术馆、印地安那州南本德美术馆等举办展览。
万一空间是由三位90后艺术从业者在深圳创立的艺术空间。其诞生于疫情席卷全球的2020年,在后疫情时代涌现对艺术与生命的全新思考。空间致力于消解当代与古代的边界,融合美学研究逻辑下的现当代与古代艺术,构建一个不同国家、时期和形式的艺术在同一语境下共容的场域。
W.ONE SPACE is an art gallery founded in Shenzhen by three Generation Y art practitioners. It was established in 2020 during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New perspectives on art and life have emerged in this post-pandemic era. W.ONE SPACE aims to mel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resent, future and the past by mixing contemporary and ancient art under the logic of aesthetic research, thus bringing together ar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forms to interact and express in unity as ONE.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