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敦煌,与时间赛跑

前几天,#敦煌沙尘暴#上了热搜。
有网友拍下当时的情景:长达百米,高近十米的漫天黄沙,从远处呼啸而来,步步逼近,高楼,道路,以及车辆行人,瞬间被吞噬。。。
月牙泉和莫高窟更是直接被“抹去”,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整个过程犹如科幻灾难片,猝不及防,令人揪心。
据当地人说,上一次出现这么严重的沙尘暴,还是十几年前,而且一般发生在春季,夏日发生的情况很罕见。
早前曾有专家预估:未来50年到100年内,莫高窟或将被黄沙淹没。
三危沙山下,大河泉谷旁,这座已经在风沙中屹立了千年的石窟,难道最终的命运,只能是消亡?
虽然答案未可知,但有一群人,他们决定和时间赛跑。
他的工作,是给莫高窟拍”证件照”:争取在它们消失之前,为后世留下珍贵影像。
不同于风光摄影师和人像摄影师,可以拍四季山河,人间悲喜,他每天拍的,只是石窟里的雕像和壁画。
一尺一尺拍,一个窟一个窟拍。
一平米的壁画,大概要拍70张照片,加上文物拍摄的特殊性,每拍一小时,就得熄灯20分钟;
这样算下来,完成一个洞窟的拍摄,至少需要一个月。
而莫高窟,一共有735个洞窟。
▲注:敦煌研究院的石窟摄影有很多技术规范
所有摄影过程均严格执行规范。
每天踏沙而行,沐月才归,孙志军一拍,就是37年。
与莫高窟最初结缘,是因为从小就喜欢翻看各种历史书籍,开始对敦煌心生向往。18岁那年,孙志军看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在招人,懵懵懂懂报了考试,就此成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一员。
初到敦煌,孙志军被分配到资料室,跟着当时的吴健老师学习摄影。
“1984年9月28号,66号窟。”
孙志军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跟随师傅进洞窟的经历。
那时的他给老师当助手,帮忙打柔光板。老师不说话,就一直举着,大气不敢出,胳膊再酸也不敢乱动。
因为闪光和呼气,都会影响石窟内的温度,可能导致壁画的加速损伤。
敬畏,是孙志军学到的第一课。
▲冬日斑驳光影中的莫高窟
-孙志军摄影
此后,他一边跟着老师学习摄影知识和技巧,一边利用资料库疯狂补知识。
在他看来,文物摄影师,是文物的解密者,是可以触摸历史的人。
而莫高窟这座浩瀚的文化宝库,实在有太多的谜待解......
▲孙志军展示09年的摄影底片保存袋
30多年,弹指一挥间。
孙志军也变成了带学徒的师傅,风霜开始爬上他的脸颊,爬上梯子拍照的时候,偶尔会觉得有一点点费力。
不变的是,他依然在拍照。
拍莫高窟、拍为保护、研究莫高窟的莫高窟人,拍莫高窟周边的环境,甚至拍遍了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和其它文化遗产。
“我无法对抗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自然对莫高窟的摧残,唯有用影像的力量,来记录敦煌。”
而对莫高窟越是了解,他越是焦虑。
一种紧迫感时刻提醒着他:莫高窟,正在一点点衰老、死去。

时间拨回120年前。
随着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沉寂多年的莫高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努埃特1908年拍摄的莫高窟北大佛外观,当时的佛殿建筑还是五层楼阁。
而这,却是它厄运的开端。
1900年的中国,风雨飘摇,列强环伺,清政府疲于应对内忧外患,至于莫高窟?根本无暇顾及。
于是,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纷纷盯上了莫高窟:
这个国家来搬走几箱文书,这个国家盗走几箱经卷,那个国家粘走十几块壁画……
▲1908年VS2012年 敦煌莫高窟第6窟 西壁
盝顶帐形龛西壁画观音与目乾连、舍利弗等十弟子,龛内原有晚期塑像已缺失。
很多珍贵的千年壁画,遭受了永久性、不可逆的摧残;
我们甚至都没有机会看一眼,就永久地失去了它。
很多流失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
自家的东西,如今却只能在别国看到,不能不说是文化之殇。
直到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一批研究人员驻扎于此,才开始了对莫高窟文物的系统清理、修复、影像采集、编撰档案。
▲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王辉正在修复莫高窟第45窟天王像的一小块彩绘
-孙志军摄影
孙志军所在的敦煌研究院摄影团队,负责的就是对石窟进行高分辨率数字影像采集。
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年敦煌的变迁史,孙志军走访了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
从大英图书馆到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从哈佛大学到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他亲眼目睹了20世纪初拍下莫高窟的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等人的作品;
▲孙志军在大英图书馆IDP项目办公室看到了斯坦因拍摄的两张藏经洞照片
-樊雪崧摄影
透过当时的影像,孙志军得以穿越时空,瞥见了百年前的敦煌。
深感震撼的同时又无比揪心:很多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文物,和那时相比,已经大大退化,或模糊,或丢失。
不过短短100年,敦煌已是沧桑巨变。
▲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
-Charles-Nouette摄影-1908年
▲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
-孙志军摄影-2011年
余秋雨曾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为了让更多人也能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直观地感受敦煌的百年变迁,2006年开始,孙志军决定做一件事——
模拟莫高窟早期的珍贵影像,重摄莫高窟!

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首先要收集散落世界各处的敦煌第一手摄影资料,然后对比确定景别,研究当时的角度和光线,最后才是模拟拍摄,一次次调整,力图保持一致。
跨越100年,要拍下两张几近相同的照片,谈何容易。
但每完成一张,那种时空的连接,那种仿佛触摸到敦煌心跳带来的巨大成就感,也是无可比拟的——
302窟 窟顶西披(隋)
左右滑动 对比变化









截至目前,孙志军和他所在的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已经完成了258个洞窟壁画的影像采集工作。

▲ 感谢孙志军老师及团队接受采访和图片授权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