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市场“回血”的步伐又被打断了
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定期核酸检测发现阳性样本,打破了国内短暂的平静。二十天的时间里,来势汹汹的新一轮疫情已经波及12省27地。截至8月18日,疫情比较严峻的扬州现存确诊病例526人,南京160人,郑州124人。
与此同时,各类演出也传出延期、取消的消息。作为这一轮疫情的始发地,南京首当其冲,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蔡徐坤“迷”全球巡回演唱会南京站、张云雷演唱会、硬糖少女303一周年演唱会在内的至少有6场演唱会宣布延期,数十场Livehouse演出受到影响。
01.
打了水漂的“演出行业夏日企划”
8月3日,由于多地相继发生聚集性疫情,文旅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明文规定“对室内文化和旅游活动场所,要按照当地疫情防控部署要求,该限流的限流、该暂停的暂停、该关闭的关闭,坚决阻断疫情传播途径”,进一步要求对演出场所进行限流或关闭,演出延期、取消潮席卷全国。截至目前,已有数十个音乐节宣布延期或取消。
而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演出市场开始慢慢“回血”,刚恢复了一些元气,这点在十一假期、五一假期两个节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据统计,去年十一期间的音乐节总场次超20场;而今年五一期间各地举办音乐节近30场,观演人次较2019年同期上升了173%。

2021年五一假期(上海)草莓音乐节
在疫情控制良好的市场预期下,演出行业正摩拳擦掌——不少Livehouse正在扩展场地,部分老牌音乐节也比往年官宣了更多的城市。如今,由于疫情的再次反复,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演出行业的“夏日企划”便打了水漂。
不过,在国内演出主办方被疫情搞得焦头烂额时,国外也出现了一些保护演出商免收疫情影响的新举措。
就在呼伦贝尔草原音乐文化节(已取消)原计划举办的8月5日,英国宣布了一项10亿美元的现场活动再保险计划(Live Events Reinsurance Scheme),以弥补由于疫情取消的演出给主办方带来的损失。再加上去年7月英国20亿美元的演出救助计划,疫情至今英国对演出行业的救助规模已达30亿美元。

其实除了英国,其他欧美国家已经推出过类似的扶持政策,例如德国10亿美元的“重启文化”计划,加拿大2000万加币的音乐产业专项基金。身处演出行业的寒冬中,我们也在思考:这些规模巨大的救助政策,为什么会出现在欧美国家?对国内的演出市场又有怎样的启示?

02.
英国演出行业是如何应对疫情的?
2020年3月23日,英国宣布实施封城措施,演出行业进入停摆状态。直至三个多月后的7月上旬,英国才开始尝试重启各类文化展览与演出活动。随之而来的,是“英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次性投资”——一项针对演出行业的20亿美元援助计划,意在通过贷款和资助的形式,帮助因疫情而陷入经济困境的剧院、美术馆等文化场所渡过难关。
巨额资金的注入重振了英国演出行业的信心,也给演出活动的复出提供了动力。演出活动逐步开放,大量英国群众涌入演出场地,据悉,解封之后英国第一场大型演出——伦敦万花筒音乐节,就吸引了超万名观众现场狂欢。



伦敦万花筒音乐节 Kaleidoscope Festival
尽管英国“影子内阁”文化部长乔·史蒂文斯表示,这个一揽子救助计划对许多人而言“太少太迟了”,但在救助计划实施后,英国演出市场处于逐步复苏的状态。据英国政府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3月,英国数字化、文化、媒体和体育产业规模环比增长1.7%,与疫情前的差距已缩小至14%。
当然,单纯靠给演出主办方提供资金输血并非长久之计,拯救演出行业最有效的途径,是让演员们尽早回到舞台上。2021年3月,疫苗接种率仅30%的英国开始了新的探索——“活动研究项目”(Events Research Programme,简称ERP)。ERP在全英国范围内展开试点,探索如何在大型活动中避免新冠病毒的传播,以帮助各类演出尽早复出。
从室内到室外,ERP的参与者有时被要求始终佩戴口罩,有时又不必保持社交距离。从体育赛事到夜总会活动,从颁奖典礼到音乐节,ERP第一阶段的9场活动帮助策划者们从场馆类型、观演人数、二氧化碳浓度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型演出出杜绝病毒传播的可能。

ERP第一阶段试点项目盘点
4月31日,利物浦夜店Circus Club的DJ表演是ERP中首个无口罩室内娱乐活动,超3000名利物浦歌迷在一起喝酒、跳舞。在这场带有试验性质的活动中,ERP策划者试图从多个方面限制新冠病毒的传播:随处可见的洗手液、销售点智能终端、免费口罩以及RFID无现金支付系统。


利物浦夜店 Circus Club 演出现场
数据统计,ERP第一阶段内英国确诊病例平均日增近2万例,但在参与ERP的51319位观众中,仅有28个人在观看演出后感染了新冠。目前,英国政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ERP第二、第三阶段的试点。
就目前试点情况来看,在大型演出活动中阻隔病毒传播似乎可行,于是英国政府于8月5日表达了更为强烈的恢复演出的意愿——推出10亿美元的现场活动再保险计划。在这份“世界上唯一涵盖如此广泛的现场活动的保险计划”中,演出主办方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规避演出因疫情取消的风险,如果演出取消,政府和保险公司将一起赔付演出的前期费用。

据悉,在现场活动再保险计划中,英国政府精算部(The Government Actuary’s Department ,GAD)开发了一个模型,用于估算保险公司和政府支付该计划涵盖的演出活动取消费用所需的费用,95%以上的费用将由政府承担。
目前,作为伦敦劳合社成员的3家头部保险公司已经参与进来,已集体承诺提供了约 3500万英镑(超4800万美元)的可用资金量。加上去年的20亿美元救助计划,英国政府已为演出活动的复出支付了近30亿美元。
03.
为什么英国政府愿意拿出30亿美元?
疫情爆发至今,英国政府一直从未放弃过“群体免疫”的想法,而这种对疫情的“宽容”态度给演出的复出提供了可能。
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最早提出的“群体免疫”计划,到如今英国的成年人疫苗接种率超90%,“群体免疫”思想贯穿了英国抗疫历程的始终。在这种思想下,英国对可能出现的病毒传播相对“宽容”,理论上给演出的复出开了“绿灯”。
比演出人员更想重返演出现场的,是观众。英国人崇尚文化,也钟情于各类演出活动。除了带来观感上的享受,演出活动往往能够契合英国人的社交需求——骨子里保守骄矜的英国人期待在多元的演出活动中释放个性。苏格兰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0000名受试者中,12个月内参与过文化活动的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率要比没有参与过文化活动的高出60%。

英国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也离不开政府多年以来的推动。16世纪起,依靠“日不落帝国”的全球扩张,英国人也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尽管二战以来,其国际地位一跌再跌,但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国民文化自信的强化。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演出活动一直在被给予较多的支持力度。
从经济贡献上,演出市场也确实带来了不小的收入和就业。疫情前的2019年,演出市场给英国创造约180亿英镑(超16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约占英国年经济总量的1.1%。相比之下,同年我国的演出市场规模约为840亿元人民币,仅占我国GDP的0.08%。
正如英国数字化、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大臣奥利弗·道登所言,演出行业对经济和就业至关重要,“演出再保险计划”能帮助人们回到更有意义的生活中去。

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经济形态下,拯救演出行业成了英国抗疫历程中的重要诉求。
但其实,面对新冠病毒较为迟钝的英国政府之所以能在演出行业频频推出强有力的政策,离不开演出行业的自救和游说——疫情爆发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内,不少行业协会和组织选择向政府施压,以推动演出行业救助计划的落地。
去年8月,为了向政府证明剧院重开的安全性,72岁的作曲家韦伯身着印有“拯救我们的舞台”字样的T恤,自愿参加了新冠疫苗第三期的注射试验;同是8月,包括滚石乐队在内的1500余名音乐人向英国政府请愿,要求重新开放演出活动;今年6月,英国现场音乐行业组织LIVE甚至起诉了英国政府,迫使其发布ERP第一阶段的报告,翌日,这份调查报告就被公诸于世。

除了自救行动外,演出行业长期以来的风险意识早早地给救助计划的落地构建好了基础。疫情爆发前,英国演出市场就有购买活动取消险的习惯,这也是英国政府选择以保险的形式对演出市场进行援助的原因之一。
从观众到演出者,再到第三方政府及保险公司的介入,整个演出行业生态中透出的重返舞台的躁动被一再抑制——近几周英国疫情又出现反弹,7月至今,英国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都在2万以上。在前后注入30亿美元后,英国的演出市场究竟会走向何方,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04.
为什么演出取消险在国内得不到推广?
由于国情不同,短期内要求政府出台向演出行业提供巨额资助的政策不太现实,而对于那些真正遭受巨大打击的企业来说,资金补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在如今疫情频繁反复的形势下,除了加快探索新的演出形式、盈利渠道的老生常谈外,更应该从国外演出市场总结的经验,提高对未来演出活动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

比如,国外的演出活动取消险由来已久,制度也较为完善。大型活动(如赛事、演出等)取消(含延迟、改期)保险在海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险种,应用非常广泛,如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国际顶级赛事,以及演唱会、音乐会、话剧等演出活动,都可以购买活动取消保险。当演出取消时,保险公司将赔偿演出商实际发生的包括票务销售在内的前期成本。
据音乐先声了解,在体育赛事、大型演出活动的前期费用中,往往都包含3%~4%的活动取消险费用,即100万美元的限额要支付出3万-4万美元的保费。英国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简称“温网”)是购买活动取消险最成功的范例之一:2003年后,温网就在投保项目中加入了流行性疾病这一项,每年保费约160万英镑,且保险条款还在逐年优化。据悉,现在的保险条款内包含各类对赛事造成破坏的场景,从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到全国进入哀悼期等因素,都被考虑在内。2020年,由于疫情被迫取消的温网一次性获得了1.14亿英镑的赔偿。

而在国内,早在2011年中国保监会就曾下通知提到过包含“演艺活动取消保险”的试点运营,但疫情之前并未受到重视,2020年4月的公开数据显示不足10%,而办理该险种的也主要以涉外类型为主。比如,2003年滚石乐队因“非典”取消北京工体演唱会,因演唱会主办方为此次演出购买了公众责任保险,以及偶发事件保险的附加险,最终由人保财险赔偿了250万元。
据音乐先声了解,在今年4月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抓好金融政策落实进一步支持演出企业和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通知》中,也提到了要“鼓励推广演艺活动取消险”。
但总体来说,活动取消险在国内处于“小演出机构不想买,大演出机构买不着”的尴尬地位。一方面,演出取消的情况在疫情前很少发生,国内演出行业从业者缺乏这类风险意识;另一方面,演出机构投保无门——保险公司宣传不足,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投活动取消险。
此外,尽管引进多年,但活动取消险的保险制度仍不完善,在对“不可抗力”的界定往往比较模糊,除常规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外,演出企业需要就一项演出活动与保险公司商谈理赔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演出公司的对于该险种的接受度不高。
中国人寿财险天府新区中心支公司非车险部经理刘伦琪曾在采访中提到,通常来讲,由于投、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战争、核心成员无法参会、法律纠纷、传染性疾病、国家和政府的相关规定导致的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同时,刘伦琪也指出,“针对新冠肺炎的风险,对活动取消险来讲,通常情况下是不包含传染病风险的,但是也有相应的扩展条款可以选择,在客户有需求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也能够提供承担这些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保障。”

而怎么计算一个合理的保费,也成为制约活动取消险发展的直接因素。北京中间剧场艺术总监满顶直言,算财产险,计算方式比较复杂,“要提交营业流水等各种数据,作为测算依据,国内的数据模型积累很不够,需要用国外的模型做测算,或许找几个剧场,集中投保,保费才会合理一些。”
不过,去年由于疫情影响,国外做活动取消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已经承受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据外媒报道,在非典爆发的高峰期,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普遍将SARS排除条款应用于所有活动取消政策,许多保险公司在新发布的演出活动取消政策中已经排除了包含特定冠状病毒的责任。但根据谈判情况,由于冠状病毒而取消的活动仍然可能纳入到承保范围,但承担的保险费率也会提高。
这也意味着,当商业保险为了趋利避害选择将新冠肺炎排除在扩展条款之外,由政府主导的相关保险政策、扶持政策就变得重要起来。在音乐先声看来,处于疫情这样的极端情况下,保护文化艺术的正常发展其实已经不再是产业发展了,而是部分具备了文化事业的属性。
在疫情的突发与反复中,演出市场随时可能陷入停摆危机,相关从业者可能就此失去生存的根基。在此背景下,商业保险与政府救济的双管齐下或许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在意外发生时真正减少演出活动取消可能带来的损失,真正增强演出主办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 | 鲁修修 编辑 | 范志辉 转载自 | 音乐先声
我们是谁
—

「爱丁堡前沿剧展」 策展团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专业艺术节策展团队。2012年起,已先后成功创立并策展了包括「爱丁堡前沿剧展(中国)」、「2015/2016西溪国际艺术节(杭州)」、「表演艺术新天地(上海)」等多个在国内外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艺术节展,并担任「江苏小剧场原创戏剧双年展」、「虹桥天地光影艺术节」、「黄浦剧场开幕演出季」、「上海首届国际乒乓文化节」等众多表演艺术节展的策展机构。2021年,与前滩31文化演艺中心联合发起「前滩31青年创艺计划」。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