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21日,是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广州粉丝们的狂欢日。在音乐剧《赵氏孤儿》上演期间,广州大剧院邀请了主创团队的成员代表,包括导演徐俊、作曲家金培达、主演郑棋元和明道,进行了一系列的见面分享会、舞台导赏和名家讲坛活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音乐剧《赵氏孤儿》主创见面分享会
在音乐剧《赵氏孤儿》的主创见面分享会上,导演徐俊、作曲家金培达、主演郑棋元和明道来到现场与广州的粉丝们面对面交流,分享巡演期间的感悟和台前幕后的趣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徐俊导演表示将它以音乐剧的形式搬上舞台是一次极具冲击力的创作。谈及改编,徐俊导演坦言,在创作之初一度找不到突破口,直到2017年,他在英国诗人、剧作家詹姆斯·芬顿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所改写的话剧剧本《赵氏孤儿》中,才找到了突破口。芬顿做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解读,照亮了故事中黯然的角落。在尊重东方、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让赵氏孤儿有了现代观照。
音乐剧《赵氏孤儿》的音乐总监金培达表示,音乐交给演员后,就要任其理解,任其发挥。比如屠岸贾的“快杀我吧,我害怕”,原本表现的是一个人死到临头的软弱,但明道会用比较强势的方法演绎。演员对剧本的不同理解和演绎也正是戏剧的乐趣之一。
音乐剧演员郑棋元在剧中挑起了程婴这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表示自己的表演方式是偏“沉浸式”、“感受型”的。有一段时间因为太入戏,身边人都觉得他变得忧郁了。他说:“对于程婴这一角色,我就抓住一个点,他是善良的,没有那么复杂,其他都是别人对他的评判。善良是最能够和别人产生共鸣的东西。”
“谁也没有想到我有一天居然演音乐剧。”明道表示听到有人找他演音乐剧,第一反应是,谁那么有勇气?音乐剧舞台上没有NG,对于首次尝试舞台剧的明道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饰演有大魔王般的气场的反派角色屠岸贾,他说:“这部戏最难的是,场上所有人都在我的对立面,我要跟所有角色做对抗,这是很累的一件事。”
音乐剧《赵氏孤儿》舞台导赏
在音乐剧《赵氏孤儿》舞台导赏活动中,徐俊导演为大家分享了《赵氏孤儿》的舞美设计思路和演出中的实际应用。在导演细致的分享中,我们了解到《赵氏孤儿》的舞台布景装置经过了一年多的设计制作、舞台地板的倾斜角度是为了给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压迫感……导演表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舞台,不设遮挡的候演区甚至可以看到演员的上下场的画面。观众在近距离观察舞台的同时,也更近一步了解剧目的创作。“能近距离观察到这个画卷舞台装置徐徐拉开,激动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在场的粉丝兴奋的说到。
声光一刻——
金培达音乐创作路上的共鸣与感动
在【名家讲坛】的活动上,金牌作曲家、音乐剧《赵氏孤儿》音乐总监金培达先生与我们畅聊音乐创作路上的共鸣与感动。
活动上金培达分享了以前为流行音乐创作的时候,会习惯先为他们想象一个故事与场景。当这些歌曲被写出来以后,删除枝叶,抽丝剥茧,剩下的就是需要传递的“情感”。歌手在演绎的时候,也要想象这首歌是对着“谁”唱的把这些时间地点人物组织成MV,在脑海里面播放,才能找到最核心的情感,传递出想要表达的感觉。
金培达说音乐的创作最重要的是“诚恳”。创作者首先要“相信”,相信角色,相信情感,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听众。他以赵氏孤儿中“程婴”一角举例,创作程婴的音乐,首先要了解程婴经历的痛苦,了解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却因为人性中的“善”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生。在故事里,公孙杵臼虽然同样想救赵氏孤儿,但出发点就与程婴完全不同。对公孙杵臼而言,拯救这个孩子是他的使命,是他70年等来的一个机会。作为创作者,首先要相信这些人的经历,要了解他们的三观,才能感同身受地为他们发声,为他们表达。
金培达还跟大家介绍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选择乐器就好比是一个“选角”的过程。不同的乐器表达的情感都不一样,有些音色一出来,瞬间就能渲染出特定的氛围。比如说吉他的声音,就能渲染出一种草根、平民或者孤独的感觉;优雅的钢琴就会让人想到王子、哀伤;小军鼓则可以突出英雄的使命感;音色相对沉稳的圆号,能够凸显出庄重感,能够为“伟大的事件”作完美铺垫……
认真的金培达老师还带来自己制作的《赵氏孤儿》“音乐解构表”,毫无保留地与观众分享他创作音乐的过程。他介绍音乐剧歌曲创作不能简单地叙述剧情,音乐在剧中需要承担“转变”的作用。在制作过程中他需要以一个音乐创作者的眼光去传递这场戏的情感内核,如果只是单纯叙事是无法打动观众的。
金培达现场更以一曲“以儿换儿”作为示范,在播放他亲自录制的demo同时,逐字逐句为观众剖析音乐中的情感与作用。这场大师班配乐创作课,90分钟干货满满且惊喜不断,让人意犹未尽。
活动回顾直播
如果你还对音乐剧《赵氏孤儿》的系列活动感到意犹未尽,或是遗憾无法来到现场,我们为粉丝们准备了活动视频回顾哦!更多丰富的内容,请观看视频~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