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木格堂螺旋展览支持计划】是木格堂于2020年发起的非营利展览支持计划,该计划旨在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览空间支持,针对以影像为主要媒介的创作实践。没有年龄界限,没有创作手法的限制,以完成艺术家“新”作品展览发表及空间呈现。

【螺旋展览计划 第一季 精神风景】正在木格堂螺旋空间进行,在展览过程中,我们邀请参展艺术家曹祎进行对话,聊聊她创作过程及学习经历。



1965
曹祎



在祖母的旧物收藏中翻阅到了她制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的一本手工家庭相册,这本相册以一些家庭合照为线索,收录祖母娘家以及姊妹好友的合照,讲述上世纪60—80年代祖母及其家庭成员的奋斗经历。在观看陌生场景图像的同时也在不断刷新打破着我对于家庭成员身份面貌的认知。上世纪60—80年代的影像拍摄是庄重而具有仪式感的,这种摄影与家庭的关系之下,家庭摄影相册呈现出的是一个家庭建立仪式的证明,同时也是作为家庭成员在当代对于自身身份以及其他家庭成员身份的肯定和认同。

旧图像对于影像中的家庭成员是对其记忆的唤醒和重塑,对我却是陌生但有着联系的影像,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寻找着熟悉却又陌生的脸孔企图构建与自身的交汇点和共鸣,反复凝视这些并不存在于我记忆中的照片,对于家庭成员身份的设定以及成员之间看似紧密却疏离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认知和感受。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得以重新凝视家庭成员和家庭中的各个场景角落,以更为冷静的姿态去观察被摄对象,让摄影成为重归家庭生活的一种仪式。年龄增长伴随的是对家和家庭环境不自觉的疏离,也在不断地拍摄观看的过程中找到了情感释放的出口。

通过摄影审视日常,将物体空间场景抽离繁琐的现实;我发现存在于家庭场景中的被摄对象、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关系和日常的场景氛围是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得以存在的,通过技术性相机缓慢的凝视拍摄,我希望将这种链接和氛围感在图像中得以体现,抽离出日常生活的所构建的现实框架,磨去特有的身份象征,使其归属于我的家庭中的同时,也可以折射到其他的家庭环境场景中去,琐碎的物件和场景在无意间构建出的是一个家庭范本的框架。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木格堂对话曹祎

木格堂: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一下自己的作品吗?

曹祎:静止?不太会定义自己的作品,但对我而言拍照的感觉就是凝固瞬间,伴随快门合上的声音时间又恢复了流动。

木格堂:可以谈谈你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概念、作品之间的关系吗?创作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还是经历了瓶颈和挣扎?

曹祎:其实大多灵感就是来源于经历和日常,瞬间的想法或者一段经历的凝结变成了相对完善的“概念”(虽然感觉概念这个词太顽固),再通过段时间的孵化变成作品,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创作过程顺利的话大概就会自然而然的顺畅走下去,但是也有磕磕绊绊的过程,不过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这更像创作,诞生的可能也更不可知,不过这是循序渐进的。

木格堂:你是怎么看待“「年轻」艺术家”这个身份的?如何将它置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 

曹祎:比起身份更像是一个标签,去适应这个身份应该是相当困难的吧。
社会文化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年轻艺术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是相互映射的。

木格堂:为什么选择摄影作为表达方式,将来会尝试其他媒介或跨媒介融合吗?

曹祎:嗯,因为现实素材更能直接表达所想吧,所以选择摄影,对于“我想”的呈现更能达到想要的效率。将来或许会不只用镜头的眼睛来看来表达,现在自己终究是通过透镜来观看,或许以后可以找到不一样的方式。

木格堂:当自己的作品以具体形式陈列在物理空间中,你觉得它有发生什么变化吗?它是否以一种开放的召唤结构,在与观者的互动得以补全而更加完善?

曹祎:嗯这个感觉是相当不一样的,当然这个物理空间可能是展览空间,也可能是一个书桌台(比如观看打印的小照片的空间)。从平面走到立体可触摸可感知的具体时,这个感受的变化是直接而冲击的,会觉得图像更完整一些。交互和观看的过程给我的感觉是完成了一个传递的使命,也完整了作品本身吧。总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让图像(信息)不再是碎片,得以串联和呈现,算是延续作品吧。

木格堂:在拍摄过程中,你对祖母的印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

曹祎:有一些变化,之前觉得家庭身份的分配,好像会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感觉,就算我不刻意的去想,还是会有这种约束感,拍摄完一段时间后,觉得轻松了不少。

木格堂:在你看来,摄影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介入家庭关系的建立的?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曹祎:如果从家庭关系看来,从一个相对更第三者的角度出发;捕捉到的一些图像总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或许在段时间内不会有那么大的作用,作用往往还是时间来证明。

木格堂:上个世纪的家庭影像与现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内核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曹祎:记得有见过说形容上世纪的家庭影像就像是“整齐的墓碑”,更像是做为证据和存在的,普通家庭往往要到照相馆才能拍到相片,在过去这是相对珍贵的;现在获得图片的方式更加多元便利,为了记录生活片段的存在,在我看来虽然本质的内核都是为了留下证据,但是多少还是有微妙的改变的。

木格堂:你是如何由祖母80年代的家庭相册联想到构建出一个脱离现实的家庭范本框架的?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曹祎:因为看到那些图像的人物让我感觉是熟悉又陌生的,这种感觉很微妙,因为家庭相册里基本都是亲戚,但是你在观看的时候会感觉,这是熟悉又陌生的,这让我想到了家庭的日常。

联系的话都是存在于家庭本身,无论是旧照片还是日常物件,这是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存在的再正常不过的东西了,也就是这些看起来细碎的每个部分构建起了我对于“家庭”的认识。




以下作品请横屏观看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曹祎,1965



艺术家 

曹祎


1998出生于湖南长沙,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系,自由职业的图像创作者。习惯于用传统的摄影方式创作图像,喜欢通过胶片、暗房和传统工艺以至于纸本来输出图像,迷恋于图像本身的实质性,试图在摄影中寻找安全感乃至心理归宿。



©️曹祎

END


正在展出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细江英公写真展”



 开放时间

2021年08月08日-09月16日

周三-周日

13:00—18:00PM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展览计划第一季”


 开放时间

2021年08月08日-09月01日

周三-周日

13:00—18:00PM




参观须知 

·疫情防护期间请扫描场所码头观展,入馆观众请自行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
·艺术空间内请勿吸烟、喧哗及不恰当行为。
·本次展览中有易碎品,如带上小孩,请监护人一定照顾好孩子。
·空间内有猫咪常驻,请宠物过敏者提前告知并做好保护措施。
·请携带好随身物品,祝观展愉快!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螺旋 | 我个人更喜欢充满瓶颈和挣扎的创作过程 螺旋 过程 瓶颈 个人 木格堂 计划 艺术家 空间 影像 媒介 崇真艺客


Mugetang Art Space

由艺术家木格创办于2015年,是一个复合型艺术实践空间,具有艺术创作,青年艺术家孵化、艺术项目策划和组织、艺术家书出版及收藏功能,致力于呈现当代文化表达的多样化艺术项目。2012年成立木格工作室,2015年成立木格堂艺术教育(MIA),2018年建立画廊展览空间,2020年发起螺旋艺术家展览支持计划。


CONTACT US
Tel⎥086-028-64100848
Weibo⎥木格堂
Ins⎥Mugetang
Email⎥mugetang@foxmail.com
Add⎥成都市蓝顶当代艺术基地2期48栋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