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炎
军旅画家,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大连画院国画院院长。被评为大连文艺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人物,荣获大连中国画创作最高奖“学术奖”。其中国画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全军美展大奖,出版专著多部。
作为我市“光辉历程 百年圆梦——大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的参与者,大连画家葛炎用其独有的艺术符号与语言表达作为一名军旅画家对于我党我军成长与发展历程的解读。
铭记胜利的时刻
葛炎为“光辉历程 百年圆梦——大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带来的是210cm×200cm中国画《抗战·胜利日》。
画面为观众呈现的是战争机器的废墟与毁灭,表现对象成为带有哲理意义的载体:战争终于结束了,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交错的坦克装甲躯壳、报废的飞机螺旋桨和锈蚀的铁丝网,硝烟弥漫的战场,静寂肃穆,仿佛在向无数抗战将士致敬默哀。画面中的红既是无数抗战壮士的鲜血,又是黎明的曙光,是战争胜利的象征,有一种以弱胜强的悲壮之美、崇高之美。
通过表现战争残骸,葛炎把抗日战争的历史感、空间感渲染得深入而纯粹。他用苍劲的线条、疾驰的水墨表述着自己的造型秩序,无论是黑与红的强烈对比,还是钢铁锻造的密不透风,都让单纯的平面背景散发出空间的特有张力,在作品面前,观者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用国画来表达重大历史题材是有挑战性的。这幅大尺寸的小写意作品,精雕细刻而生的物体质感使画作具有冲击力,这是重大题材创作所必须的,要有强大的气息去感染别人”,葛炎说,“这幅作品是春节之后开始创作的,已经是第二稿,画面更完整与成熟”。
“思想决定了画家面对历史正确而独特的理解和把握,决定画家是否有能力为现实重新铸造一个艺术的世界”,葛炎说,“现代中国画有着强烈的个性化表现主义倾向,这让我找到了一种擅长的方式来呈现特有的经历与思维,同时去表达中国画的水墨情韵与西方美学的结构主义,既要画出机器的硬度,又要用水墨的氤氲来兼顾精神思想的融合,将冰冷空寂的符号赋予生命,让中国画创作呈现出一种凸显时代价值的综合气质”。
葛炎和作品《抗战·胜利日》
一次小结、加油与再出发
把目光投向葛炎的个展就会发现,葛炎的笔下,不只有《抗战·胜利日》中的战争机器,从乡间小路到旅顺街景,从新疆、云南到东欧小镇,从下午4时的童趣到温暖的家,从西藏的风光到绿水青山系列中的锦绣山河……70余幅国画作品既有严谨朴厚的主题性创作,也有装饰抒情的风景写生及小品,形成相得益彰的视觉互补,在宁神静气、反复渲染与会意洒脱、信笔拈来之间,呈现出了一个更加多面与立体的艺术风貌。
“这是我30年艺术追求的总结,是一次小结、加油与再出发”,谈到正在展出的个展,葛炎说,“我的首次个展能在建党百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开展是一种缘分,我要歌颂党与幸福生活,向建党百年献礼”。
不过,相较而言,军事静物的主题性创作是葛炎更具符号性,也更情有独钟的表达。
《南沙,不变的守望》中,那舷窗看到的世界,那变迁的四代“高脚屋”见证了30年来人民海军的坚守。《梦想的脚步》中,将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中国皮影以工业电子元件重新组合,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力量,寓意古老的东方文明即将迈向全新的时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流逝的空间》中,苏式轰炸机的驾驶舱是葛炎在向曾经是人民空军的父亲致敬,时光在驾驶舱内游走,从大变小、从亮变暗,伤感的气氛中有一种神圣的期待与使命。时光流逝,人离开岗位了,却把情怀留在了这里,精神永恒。《深海》中那打破了时空的各种机器部件飘浮在空中,而水纹与波浪则讲述着浪漫……
“我是一名闻着汽油味成长起来的军队美术工作者,父亲曾是空军飞行员,我的画,也因此有着强烈的个人符号”,葛炎说,“在许多人的脑海中,舰艇、军机、装甲车往往会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而在我看来,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它们有着特别的触感、声响与温度,承载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
《流逝的空间》 125cm×240cm
《梦想的脚步》 160cm×120cm
为军事主题提供多样解读
对于葛炎笔下的军事静物,解放军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一届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许向群评价:与那些聚焦“人”——以军营生活事件和塑造战士形象为主体的军事画作不同,葛炎关注的是“物”——装备机械的复杂结构和深刻内涵。他不仅从这些纷乱的构造中窥见了秩序节奏的形式美,而且在那些冰冷规范的零件组合与斑驳锈蚀的金属表面发现了岁月的温度和生命的激荡。他笔下与舰艇紧密相关的钢铁空间——舰桥、发动机、螺旋桨、仪表管道等画面,虽然没有情节和表情,但是“器物”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和岁月痕迹,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气息和境界。
“军人是军队这个大机器的零件,所以我选择将机器拟人化,让它具有军人的属性,从而表现岁月的温暖、情感的热情以及一种源发的正能量。”
从1997年第一幅军事静物作品《节日的哨所》开始,人与物间的关照就始终是葛炎主题性创作的主基调。《深海》中,那灯火映衬出的鱼雷舱前年轻的身影与祖国同在,青春不老;《时光》中,年轻的轮机兵幻化成时光的身影,在巨大的发动机上烙上青春的印记,让最灿烂的瞬间成为永恒……虽然没有具体的人物表情与故事情节,却把冷机器画出温度来,是葛炎发自肺腹的感受,是他多年军旅生涯的体验。
葛炎泼墨濯剑的部队生涯,使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军旅情怀与时代精神的交织契合、艺术风格与军人风骨的融合统一。他对军事装备的美学发掘和艺术表达,为军事美术观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更为军事主题诠释提供了多样解读的空间。
葛炎表示,今后还要进行主题性创作的思考,要进一步提升自我,从自己熟悉的军事、战争领域着手进行更柔美、本真的表达。
《深海》 220cm×200cm
策划|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大连日报
来源|大连日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